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中地理教学应融入语文、历史、理化等學科知识。因为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较为密切。这种密切的学科之间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与中学其他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地理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
《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从指导意见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还涵盖了高中其他知识内容。因此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科相互渗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三、高中地理学科渗透的原则和实践途径
1、备课时注重学科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学科渗透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堂上注重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比如引入古代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高中语文苏轼的词《水调歌头》、白居易的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诗句无不包含地理方面的知识。还有语文课本中《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篇目既是地理方面的著作,又是人文方面的著作。如果将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同步联系。如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北伐军由南至北孤军深入,与高一地理同步学习的五带的划分、气候的形成、影响相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北伐军行军的艰难性、失败的可能性。同步联系可以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时应用,趁热打铁,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及时综合。
(3)超前联系。即联系地理课中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如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迫使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可用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城市的区位因素进一步解释。有利的地理位置、海陆交通、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稠密的人口等因素成为外国资本家中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通商口岸的开放加速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封建经济体制的瓦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联系不同于前两种方法,所要联系、渗透的地理课知识学生并没有学过,不可深入,尽量转换为浅显的学生易懂的知识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过,理论性强、纯粹未接触过的知识不要涉及,否则适得其反。
3、课外注重知识延伸。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等。
采用这种科际联系、科际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其他学课知识,不受现在高中分科课程、分科教学模式限制,便于分科教师独立进行学科联系、渗透,是学科间知识综合化的一条途径。这种方式适合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不同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科知识的束缚、学科界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逐渐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
一、加强地理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意义
《青海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从指导意见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还涵盖了高中其他知识内容。因此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科相互渗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加强高中地理学科渗透,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三、高中地理学科渗透的原则和实践途径
1、备课时注重学科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学科渗透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2、课堂上注重知识迁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比如引入古代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如高中语文苏轼的词《水调歌头》、白居易的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诗句无不包含地理方面的知识。还有语文课本中《山海经》《徐霞客游记》等篇目既是地理方面的著作,又是人文方面的著作。如果将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同步联系。如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北伐军由南至北孤军深入,与高一地理同步学习的五带的划分、气候的形成、影响相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北伐军行军的艰难性、失败的可能性。同步联系可以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时应用,趁热打铁,有助于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及时综合。
(3)超前联系。即联系地理课中以后要学习的内容。如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迫使中国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可用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城市的区位因素进一步解释。有利的地理位置、海陆交通、气候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稠密的人口等因素成为外国资本家中意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通商口岸的开放加速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封建经济体制的瓦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联系不同于前两种方法,所要联系、渗透的地理课知识学生并没有学过,不可深入,尽量转换为浅显的学生易懂的知识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过,理论性强、纯粹未接触过的知识不要涉及,否则适得其反。
3、课外注重知识延伸。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等。
采用这种科际联系、科际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其他学课知识,不受现在高中分科课程、分科教学模式限制,便于分科教师独立进行学科联系、渗透,是学科间知识综合化的一条途径。这种方式适合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不同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科知识的束缚、学科界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逐渐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