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浙江省各地市命制的12份社会·思品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依据初中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2016年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进行命制。各地市命制的试题在知识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联系、SOLO试题的探索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试题在继承中有发展,在稳定中有创新。但个别试题在选材、设问、答案等环节考虑不周,细节上还有些许疏漏,有待完善。
关键词:社会思品;试卷特色;命题技术
2016年浙江省各地市命制的社会·思品试卷,体现毕业升学考试性质,突出学科特色,注重价值引领,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理念。综观各地市试卷,亮点纷呈,虽有个别瑕疵,但瑕不掩瑜。
一、试卷的主要特色和亮点
(一)体现学科特色,关注核心素养
社会·思品试卷内容涉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学科,学科领域较为宽广。历史与社会部分又包含地理、历史等内容,思想品德部分也分为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诸多领域。2016年各地试卷均注重对社会、思品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关注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也尝试跨两个学科间的综合。“两科合卷”的考试形式,势必增强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性,体现文科综合的考试特色。
地理试题总分值比往年有所增加,且注重了对地理的认知、推理、应用、创新能力的考核。如嘉兴卷第21题把新疆和四川盆地两个地形区的情况以图、表方式呈现,分析两个地形单元区的地形共同特点及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特色的自然原因。试题注重区域地理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联系性、综合性;基于地图,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答题时也需要考生灵活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又如杭州卷第27题第2问,要求学生分析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而教材中对该地区发展农业只强调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对种植什么农作物,没有只言片语,这样回答问题时,就需要考生把太湖流域、四川盆地或湄公河地区发展稻作农业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比。
历史部分突出考查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空概念、史证能力、历史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绍兴卷第25题考查鲁迅、周恩来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着重体现了“历史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历史时间和历史时序意识,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丽水卷的第16题,就以大事年表为背景设题,而18题更是直接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否熟识。突出全球史观,注重中外关联,贯穿古今,温州卷的第25题在这方面设计得较为成功。该题既要求考生准确解读史料,还须考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史证能力的要求。
思想品德学科注重考查学生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台州卷第24题以“天价虾”事件为背景,设计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和保护的两幅组合漫画,三个设问从违法性质和法律责任的辨别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用的分析再到维权途径,试题注重对考生的阅读漫画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聚焦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
各地市试题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把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去观察世界、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的兴趣和习惯,这是历年来社会·思品试卷一直秉承的传统特色。
社会热点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检验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实践的理想载体。如慈善法、工匠精神、精准扶贫等时政热点,在各地市试卷里均可找到其踪迹。杭州卷12道思想品德选择题,其中就有9题与时政热点相关,涉及杭州G20峰会、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工匠精神、精准扶贫等热点。台州卷中国家安全、金融改革、杭州最美协警、宪法宣誓、G20峰会、天价虾、精准扶贫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等事件皆入题。此外,温州卷关注了“二胎政策”;嘉兴卷涉及特色小镇建设、魏则西事件;绍兴卷则将“替考入刑”作为试题背景;金华卷则关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等热点问题。命题者把这些重大时政热点话题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巧妙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些试题不只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发展,培养公民素养,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学科的思想性教育。
(三)利用乡土“活水”,凸显地域特色
各地市试题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凸显地域特色,通过陈述本土化的材料,创设本土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如温州首部地方性法规的颁布、温州地方建设中的亮点和短板、温州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温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追求卓越”的“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均成为今年温州卷命题的主要素材。宁波卷第16题,整道题以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这一乡土材料为载体,学科知识从地理到历史再考到思想品德的国情,基本技能从读图能力考到运用多方面知识,多角度去剖析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原因,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金华卷扑面而来的也是浓郁的乡土韵味:金华的燕尾洲公园、诗人艾青、“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随着熟悉动听的民谣走进了试卷。非常可喜的是今年舟山和义乌虽跟外地市联合命题,他们也并未照搬其他地市乡土味试题,而是对其进行精心改编。总的来看,各地试题浓浓的乡土味、家乡情,都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四)凸显学生主体,加强价值引导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作为公民课程,体现思想教育、追求人文素质提升是其主要目标。因此命题者要努力做到让毕业升学考试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一次难以忘怀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今年各地市试卷中,都力求用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去引领学生成长,对社会问题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杭州卷第18小题,以专项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为背景,让孩子们在做题中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和关爱,同时对曾有过校园欺凌不良行为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震慑。如衢州卷第13题以“最美衢州人”张辉良生前30天带病工作,11个月攻坚治水,34年扎根基层这些感人而又平凡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普通人是如何提升其生命的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绍兴卷第21题的漫画情境是以同龄学生的人生经历为例,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金华卷第11题,以漫画形式设置了公交车上爷爷与孙女间的矛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情理冲突时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些试题都在考查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学科特点。
(五)注重试题创新,推进命题改革
今年的社会·思品试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试题创新。各地市试卷图文并茂,图片、漫画、表格与文字有机穿插,试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同时,各地还在试题编制、评分细则、增加考生选择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
温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市的试卷都对SOLO试题编制进行了试水,虽然各地市呈现的SOLO试题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命题者虽知不易而为之,这一种难得的探索精神,我们必须为之点赞。宁波卷第20题最后一问,答案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这样既保留原有得分点,又使答案有伸缩度,学生可围绕经济建设、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等多角度回答,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知识的广博性,也能测量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
嘉兴卷Ⅰ中4道主观题为必做题,而卷Ⅱ中4道主观题分为A、B两组,考生只要在每组的2道试题中选择一道作答即可,这样做,虽给命题者增加了难度,却让孩子在考试中享有选择权,符合浙江省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试卷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今年全省12份社会·思品试卷亮点多多,但比较分析,各地市的试卷质量差异明显,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题目欠科学,表述不严谨
研读全省各地市的试卷,我们依旧发现一些试题存在歧义。如杭州卷第21题,两个百年目标在党的十八大就已提出,“十三五”规划只是强调,而该题题干表述为“‘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年奋斗目标分别是”,这样的表述极易引起误解,认为两个百年目标是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又如台州卷第8题以四本书的共同主题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四本书的主旨均能体现爱国主义,但如果严格从时代性考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爱国价值准则角度去甄别,似乎只有《钱学森》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其他三本书中主人公郑成功、詹天佑、张学良的爱国则很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再如丽水卷第6题,要求分析某电影院在销售电影票时,捆绑出售3D眼镜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参考答案中正确选项为自主选择权,但公平交易权真的没有被侵犯?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材料欠合理,问题无关联
一道好的试题,必然要求材料言简意赅,材料中的信息应该对答题有足够的作用。材料与问题联系密切,且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问题之间也要先易后难,问题与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自洽性。如湖州的第23题采用了陈其美(字英士)这个地方名人作为背景材料,材料中不厌其烦地对陈其美的出生、求学、革命经历进行一番介绍,但问题设计却是(1)陈英士出生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史称什么运动?(2)简述材料中提及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这样的背景材料介绍,其实是穿靴戴帽,仅起着一种导入的作用,通过材料“唤起”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记忆,然后回答教材的内容。又如绍兴卷第22题以工匠精神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呼唤为题眼,选用了史蒂芬孙和郭锐两个工匠为背景材料,试题立意是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传承,但设问指向跟立意尚不统一。且试题第(1)问答案的评分采用分层评价形式,有些离奇,学生组织该答案并不需要复杂逻辑思维和严密论证过程。第(2)问对应的背景材料郭锐的事例不够丰满,从材料中无法完全解读出他作为一个工匠大师对其事业无比的执着和追求的信念。
(三)设问欠明确,答案难限定
要想命制出一道漂亮的主观性试题,还必须考虑巧妙的设问。设问本质上是对考生受到情景材料刺激后,应该做出什么反应做出规定。一些试题的设问还存在指向不明、意图模糊等情况。宁波卷第20题第2问“党中央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这前后两问学生均可从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来回答。试题设问指向不明,导致问题的知识考查交叉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温州卷第24题根据地图(见右图)要求学生探究拜城在哪里。(1)拜城县位于 (省级行政区)西南部。(2)拜城县位于 。 命题者设想考生答案应是拜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拜城位于天山以南(或塔里木盆地以北等)。但因学生读图中的信息,第(1)问很容易导致学生填乌鲁木齐的西南部,从而造成无谓失分。第(2)问因问题没有限定根据地图填出相对位置,结果学生的答案有位于中国、位于东半球甚至位于地球上,天马行空,结果又造成评卷的困难。
(四)整合欠火候,综合忌拼盘
诚然,在社会·思品试卷命制过程中,我们希望能把历史、地理、思品试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各地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如果把几块内容硬是凑合在一起,则反而不如单独设题为好。如杭州卷第27题,材料一为美国本土农业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为主要农作物的栽培、分布特点。第(1)(2)问要求学生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回答美国农作物种植条件。但材料三突然出现易中天对美国宪法的评价的一段话,显得十分突兀,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完全脱节,试题拼盘痕迹严重,缺乏整体性,也使试题质量大打折扣。
当然,命制一份原创试卷实属不易,尤其是毕业升学考试命题,试题要让考生、教师、学者、行政部门各方都满意,真是难上加难。命题者虽已殚精竭虑,有时却难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文主要是从命题技术角度探讨问题,并无意诘难当事者,如对大家有所裨益,则善莫大焉。
关键词:社会思品;试卷特色;命题技术
2016年浙江省各地市命制的社会·思品试卷,体现毕业升学考试性质,突出学科特色,注重价值引领,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评价理念。综观各地市试卷,亮点纷呈,虽有个别瑕疵,但瑕不掩瑜。
一、试卷的主要特色和亮点
(一)体现学科特色,关注核心素养
社会·思品试卷内容涉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学科,学科领域较为宽广。历史与社会部分又包含地理、历史等内容,思想品德部分也分为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诸多领域。2016年各地试卷均注重对社会、思品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关注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也尝试跨两个学科间的综合。“两科合卷”的考试形式,势必增强学科及学科间的综合性,体现文科综合的考试特色。
地理试题总分值比往年有所增加,且注重了对地理的认知、推理、应用、创新能力的考核。如嘉兴卷第21题把新疆和四川盆地两个地形区的情况以图、表方式呈现,分析两个地形单元区的地形共同特点及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特色的自然原因。试题注重区域地理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联系性、综合性;基于地图,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答题时也需要考生灵活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综合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又如杭州卷第27题第2问,要求学生分析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而教材中对该地区发展农业只强调机械化大生产的特点,对种植什么农作物,没有只言片语,这样回答问题时,就需要考生把太湖流域、四川盆地或湄公河地区发展稻作农业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比。
历史部分突出考查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空概念、史证能力、历史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绍兴卷第25题考查鲁迅、周恩来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着重体现了“历史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历史时间和历史时序意识,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丽水卷的第16题,就以大事年表为背景设题,而18题更是直接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否熟识。突出全球史观,注重中外关联,贯穿古今,温州卷的第25题在这方面设计得较为成功。该题既要求考生准确解读史料,还须考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史证能力的要求。
思想品德学科注重考查学生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台州卷第24题以“天价虾”事件为背景,设计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和保护的两幅组合漫画,三个设问从违法性质和法律责任的辨别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用的分析再到维权途径,试题注重对考生的阅读漫画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聚焦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
各地市试题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把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去观察世界、了解国情,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的兴趣和习惯,这是历年来社会·思品试卷一直秉承的传统特色。
社会热点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检验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实践的理想载体。如慈善法、工匠精神、精准扶贫等时政热点,在各地市试卷里均可找到其踪迹。杭州卷12道思想品德选择题,其中就有9题与时政热点相关,涉及杭州G20峰会、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工匠精神、精准扶贫等热点。台州卷中国家安全、金融改革、杭州最美协警、宪法宣誓、G20峰会、天价虾、精准扶贫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等事件皆入题。此外,温州卷关注了“二胎政策”;嘉兴卷涉及特色小镇建设、魏则西事件;绍兴卷则将“替考入刑”作为试题背景;金华卷则关注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等热点问题。命题者把这些重大时政热点话题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巧妙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些试题不只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发展,培养公民素养,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学科的思想性教育。
(三)利用乡土“活水”,凸显地域特色
各地市试题积极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凸显地域特色,通过陈述本土化的材料,创设本土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如温州首部地方性法规的颁布、温州地方建设中的亮点和短板、温州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温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追求卓越”的“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均成为今年温州卷命题的主要素材。宁波卷第16题,整道题以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这一乡土材料为载体,学科知识从地理到历史再考到思想品德的国情,基本技能从读图能力考到运用多方面知识,多角度去剖析宁波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原因,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金华卷扑面而来的也是浓郁的乡土韵味:金华的燕尾洲公园、诗人艾青、“江南第一家”郑义门随着熟悉动听的民谣走进了试卷。非常可喜的是今年舟山和义乌虽跟外地市联合命题,他们也并未照搬其他地市乡土味试题,而是对其进行精心改编。总的来看,各地试题浓浓的乡土味、家乡情,都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四)凸显学生主体,加强价值引导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作为公民课程,体现思想教育、追求人文素质提升是其主要目标。因此命题者要努力做到让毕业升学考试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一次难以忘怀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今年各地市试卷中,都力求用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去引领学生成长,对社会问题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杭州卷第18小题,以专项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为背景,让孩子们在做题中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和关爱,同时对曾有过校园欺凌不良行为的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震慑。如衢州卷第13题以“最美衢州人”张辉良生前30天带病工作,11个月攻坚治水,34年扎根基层这些感人而又平凡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普通人是如何提升其生命的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绍兴卷第21题的漫画情境是以同龄学生的人生经历为例,帮助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金华卷第11题,以漫画形式设置了公交车上爷爷与孙女间的矛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情理冲突时如何作出正确选择。这些试题都在考查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学科特点。
(五)注重试题创新,推进命题改革
今年的社会·思品试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试题创新。各地市试卷图文并茂,图片、漫画、表格与文字有机穿插,试题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同时,各地还在试题编制、评分细则、增加考生选择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
温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市的试卷都对SOLO试题编制进行了试水,虽然各地市呈现的SOLO试题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命题者虽知不易而为之,这一种难得的探索精神,我们必须为之点赞。宁波卷第20题最后一问,答案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这样既保留原有得分点,又使答案有伸缩度,学生可围绕经济建设、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等多角度回答,这不仅能考核学生知识的广博性,也能测量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
嘉兴卷Ⅰ中4道主观题为必做题,而卷Ⅱ中4道主观题分为A、B两组,考生只要在每组的2道试题中选择一道作答即可,这样做,虽给命题者增加了难度,却让孩子在考试中享有选择权,符合浙江省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二、试卷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今年全省12份社会·思品试卷亮点多多,但比较分析,各地市的试卷质量差异明显,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待改进和完善。
(一)题目欠科学,表述不严谨
研读全省各地市的试卷,我们依旧发现一些试题存在歧义。如杭州卷第21题,两个百年目标在党的十八大就已提出,“十三五”规划只是强调,而该题题干表述为“‘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年奋斗目标分别是”,这样的表述极易引起误解,认为两个百年目标是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又如台州卷第8题以四本书的共同主题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四本书的主旨均能体现爱国主义,但如果严格从时代性考量,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爱国价值准则角度去甄别,似乎只有《钱学森》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其他三本书中主人公郑成功、詹天佑、张学良的爱国则很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再如丽水卷第6题,要求分析某电影院在销售电影票时,捆绑出售3D眼镜的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参考答案中正确选项为自主选择权,但公平交易权真的没有被侵犯?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材料欠合理,问题无关联
一道好的试题,必然要求材料言简意赅,材料中的信息应该对答题有足够的作用。材料与问题联系密切,且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问题之间也要先易后难,问题与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自洽性。如湖州的第23题采用了陈其美(字英士)这个地方名人作为背景材料,材料中不厌其烦地对陈其美的出生、求学、革命经历进行一番介绍,但问题设计却是(1)陈英士出生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史称什么运动?(2)简述材料中提及到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这样的背景材料介绍,其实是穿靴戴帽,仅起着一种导入的作用,通过材料“唤起”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记忆,然后回答教材的内容。又如绍兴卷第22题以工匠精神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呼唤为题眼,选用了史蒂芬孙和郭锐两个工匠为背景材料,试题立意是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传承,但设问指向跟立意尚不统一。且试题第(1)问答案的评分采用分层评价形式,有些离奇,学生组织该答案并不需要复杂逻辑思维和严密论证过程。第(2)问对应的背景材料郭锐的事例不够丰满,从材料中无法完全解读出他作为一个工匠大师对其事业无比的执着和追求的信念。
(三)设问欠明确,答案难限定
要想命制出一道漂亮的主观性试题,还必须考虑巧妙的设问。设问本质上是对考生受到情景材料刺激后,应该做出什么反应做出规定。一些试题的设问还存在指向不明、意图模糊等情况。宁波卷第20题第2问“党中央重视扶贫工作说明了什么”“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这前后两问学生均可从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来回答。试题设问指向不明,导致问题的知识考查交叉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温州卷第24题根据地图(见右图)要求学生探究拜城在哪里。(1)拜城县位于 (省级行政区)西南部。(2)拜城县位于 。 命题者设想考生答案应是拜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南部、拜城位于天山以南(或塔里木盆地以北等)。但因学生读图中的信息,第(1)问很容易导致学生填乌鲁木齐的西南部,从而造成无谓失分。第(2)问因问题没有限定根据地图填出相对位置,结果学生的答案有位于中国、位于东半球甚至位于地球上,天马行空,结果又造成评卷的困难。
(四)整合欠火候,综合忌拼盘
诚然,在社会·思品试卷命制过程中,我们希望能把历史、地理、思品试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各地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如果把几块内容硬是凑合在一起,则反而不如单独设题为好。如杭州卷第27题,材料一为美国本土农业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为主要农作物的栽培、分布特点。第(1)(2)问要求学生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回答美国农作物种植条件。但材料三突然出现易中天对美国宪法的评价的一段话,显得十分突兀,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完全脱节,试题拼盘痕迹严重,缺乏整体性,也使试题质量大打折扣。
当然,命制一份原创试卷实属不易,尤其是毕业升学考试命题,试题要让考生、教师、学者、行政部门各方都满意,真是难上加难。命题者虽已殚精竭虑,有时却难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文主要是从命题技术角度探讨问题,并无意诘难当事者,如对大家有所裨益,则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