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yizh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迁新居,寝室和客厅的面积是大了,但我的书房却“缩水”了。原来容得下六个书橱的书房,现在只得摆放三个,这意味着有一半的书籍将忍痛割爱,被“清门出户”。
  面对累累的书堆,我陡然焦虑、犹豫,不知取谁留谁。但清除一部分是毫无疑义的,恰如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词:“断舍离”,舍弃那些并不需要的书籍,正是为了使那些亟需的书籍得以保存,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是印证了佛家所言:“有舍才有得。”
  检视我的藏书,大体有这么几类:一是工具书,如各类字典、辞典、书目录;二是中外名著;三是大量的杂文选集和杂文家个人文集;四是现代文学史和现代作家文集;五是文史哲杂书;六是名家所赠送的签名本,如冯英子、何满子、陈学昭、拾风、钱君匋、秦牧、赵清阁、罗洪、陈伯吹、柯灵等,这些都是当年我采访他们时所赠。
  经过重新整理后,那三个书橱作了较为明确的“分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史记》《鲁迅全集》及一些工具书放一橱;名家签名本和现代文学史及现代作家文集、杂文书籍放一橱;另一橱全然是文史哲杂书。这样的“分工”井然有序,便于我检索。“简单”带来的是“明了”,现如今我查找急需的书,反而比以往方便快捷了。但内心还是常有隐痛,因为被清理的那一半书,毕竟也伴随着我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有些还是我学生时代的启蒙书哩!
  记得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在读高小时就喜欢读书,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雷锋日记》。“文革”中书店荒芜,除了一些政治书籍,几无文艺名著,我购买的第一批书便是《九评》《列宁选集》之类。改革开放后,出版界繁荣,我购书也繁忙,有时竟将一个月的工资全花在了买书上。书中的知识清楚地照见自己的浅薄,一个劲就想多读些书,不断充实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读了几本书懂了一些知识,发表了几篇文章,确实有些飘飘然,随着阅历的增长、经历的磨砺,尤其是1980年入读华师大夜大学,才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三四十岁,是我买书、读书的高峰期,同步的是创作也进入了巔峰期,进而忝列上海市作协,俨然成为一名作家。
  曾记得,逛一回书店,惊一回心。哇塞!又有一些新书上架了。可上回上上回买的书还没看完,有的甚至尚未翻动过呢。就这样,书的存量越来越多,看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这回卖掉的书,相当一部分是新的“旧书”,从未目染。当年思忖,“有的是时间,以后再看吧”,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呵!
  卖掉的还有大量过时的书籍。所谓“过时”,指的是观念陈旧、思维老化、不合时宜的书,主要是那些现代文学研究著作。我一度热衷于现代文学研读,还写过不少论文,出版过《林语堂散文赏析》一书。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是见到此类书就买下,觉得“自有自方便”,光《中国现代文学史》我就收藏了不下10种。现在读来,一是雷同化,二是明显落伍,再说我已“移情”于杂文创作,对这类书少有顾及,留些代表作,其余一概清除之,足有满满的一橱。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副对联是曾国藩送与其九弟曾国荃的。倘将“百战”改为“退休”,极合我况。我将以余生尽多尽快地读留存下来的那些书。
  最后,我要慎重地说一句:三橱书卖掉获利:108.88元。我惊诧且忧伤,为那些书的身价“低贱”。
其他文献
9月3日,杭州万松书院相亲角,一大爷冒雨给儿子相亲,相亲板写着:男方35岁杭州本地人,城西某互联网公司工作,有车有房。对女方的要求:KPI(关键绩效指标)3.75优先。为什么对女方有这个要求,男方父亲也做出了解释:其实3.75并非硬性要求,主要是希望女方对工作有责任心。这条消息上了热搜,引发热议。  KPI3.75是个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在公司的考核中是优秀级别。按照传统的说法,可能不是劳模,但至
期刊
在旧时衙门里,官老爷犯懒,觉得起草公文、书信等太麻烦,就请别人来帮忙,这样的幕僚就是“文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唱片业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唱片公司都有文案,我们可以从唱片封套上看到这些作品。如齐豫专辑《敢爱》写的是:个人声音自传。伍佰《浪人情歌》则是:房子盖在海上,所以,也只有一生漂泊了。林良乐《会哭的人不一定流泪》:一张很美、很痛的唱片,给全世界会哭的人。都很文艺,也很煽情。  现在的大牌明
期刊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并非否定纲领的作用,而是强调行动的重要。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纲领要通过行动才能变现,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再多的纲领也只是一纸空文。这与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干部是群众带头人,“实干兴邦”,首先要求干部“干”字当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切切实实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面对矛盾
期刊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岂止小说,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写语言。  有的作家一上来,就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语言没过关。  有三个问题最突出。  一种是装,装腔作势。一提笔就做出架势:我要像某某某那样写作啦!某某某就是他学习模仿的对象,也就是偶像,或中国作家,或外国作家。一个字没写,先把架势端足,然后开始一个字接一个字地捏腔拿调。写出来的,不是文艺腔、翻译腔,就是学院腔、
期刊
子产是春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很自然的,子产就成了各路段子手的最爱。  战国诸子都是自视极高的人,既然社会上的普通人,已经把子产当作了仁德和聪明的代表,他们就喜欢拿子产来给自己的观点做陪衬,证明还是我更高明。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子产做郑国执政的时候,有个地方,民众过河比较困难,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别人渡河,大家当然都很感动。  可是孟子说,这叫“惠而不知为政”。子产对民众很好,但怎么做执政者,他还根
期刊
一位朋友近日从乡村中学退休,遇见两件事感觉颇不舒服:一次是某部门比其年轻许多的负责人到他家,进门即大声直呼其名姓;一次是乡政府一年轻女子电话通知他开会,开口即问你是某某某吗?  不得不说,“连个称呼都没有”,并不是指无名无姓招呼,而是怪其轻薄无礼。老师之谓听闻久了,忽一日被人直白地称名道姓,有种斯文扫地的失落,更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况味。  前一带衔负责人,未以老师之谓相称,似有其托大的资
期刊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阮简喜欢下棋,任开封令时,有次正与人对弈,县里出现抢劫的贼人,县吏向他报告“劫急”,阮简却回答说:“局上有劫,亦甚急。”堂堂一个县令,为了棋盘上的“劫”,竟不顾现实中的“劫”了。  这样的事看似荒诞不经,却发人深省。当下,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只顾自己的“小棋局”,不顾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他们看似每天也没闲着,但忙的不是本职工作,而是个人私事;图的不是公众福祉,而是一己
期刊
而今很多人,过着一种被社交媒体捆绑的生活。比如发了微信朋友圈,就期待被他人点赞,一旦没被关注,便怅然若失。  这些被社交媒体小心翼翼维护起来的交往,其實大多是无根之浮萍,转瞬就会飘去。  一个人对赞美的态度,一般取决于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人大多是虚荣的动物,一不小心,很容易掉进赞美的陷阱里。不合体的赞美,就是糖衣炮弹,好比布下的鱼饵,先让你上瘾,最后让你乖乖上钩,还欲罢不能。  老乔是一个特
期刊
有出差经验的人大抵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国内城市最堂皇的去处是高级宾馆、会展中心、大型超市、高端饭店、豪华写字楼、游客中心,而不是最能唤醒我们记忆和灵魂的书店。我刚踏入现在生活的这座小城时,不足十万人的城市,书店至少有30家,如今城区人口发展到50万,书店却只剩下五六家,有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我有时不禁想:实体书店何时重焕生机呢?  “高颜值”书店的应时而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不久前,著名
期刊
签售越来越像卖拳头了。  请来一群大咖站台,叫上一帮兄弟助阵,或侧漏消息,有奖参会,鼓动粉丝追捧;或正面邀请,亲友团一个突击连,拉出荧光字幕墙,抬出长方签名桌,甚至彩灯闪烁,激光飞扬,———作者签名售书开始了!  如果是作家,签售据说是检验自己文学成就的试金石,群情是否“汹涌”,人头是否“攒动”,排队是否“长龙”……一言蔽之,是否“实力型”,是否“现象级”,签售现场见真章矣,其逻辑是:惟“实力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