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北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的冲突中,除了无人机的使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外,双方弹道导弹的使用也尤为引人注目。
纳卡冲突中弹道导弹使用基本情况
第一阶段:对抗
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间的冲突由来已久,而最近这次爆发于2020年9月27日的军事冲突规模最大。冲突开始不久双方均宣布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并动用大量坦克、无人机和导弹相互攻击。而最早的弹道导弹攻击发生在10月2日。亚美尼亚方面发布视频证实,阿塞拜疆军队在纳卡冲突中首次使用了以色列的“劳拉”(LORA)弹道导弹打击了亚美尼亚的多处重要目标。当天的首轮攻击是对连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本土的一座桥梁的打击。此后,阿塞拜疆向亞美尼亚埃里温机场发射2枚“劳拉”导弹,但在接近目标前几秒钟被S-300地空导弹成功拦截。与此同时,阿塞拜疆部队还使用300毫米“旋风”重型火箭炮向斯捷潘纳克特地区发射了100多枚火箭弹。在动用“劳拉”之前,阿塞拜疆军方一直在指控亚美尼亚先使用了3枚“圆点”U弹道导弹对阿塞拜疆进行了攻击,不过一直被亚美尼亚方面否认。
阿塞拜疆的这些攻击很快遭到亚方的全面反击。由于亚方弹道导弹数量较阿方充足,因此亚美尼亚在10月4日对阿塞拜疆第二大城市占贾(Ganja)发射了数枚战术导弹,其中4枚击中了人口稠密区;10月6日,使用“飞毛腿”和“圆点”U弹道导弹打击了阿塞拜疆发电厂和阿塞拜疆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的一个支线输油管道,引发管道破裂和爆燃。
阿塞拜疆国防部随后下达了向亚美尼亚核电站、水坝、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等攻击的命令。冲突双方攻击基础设施显然是想导致对方基础设施瘫痪,从而彻底击毁其战争潜力,震撼民众士气,进而赢得战斗的胜利。
第二阶段:慑止
2020年10月9日,应俄罗斯总统的邀请,阿、亚外长抵达莫斯科,与俄罗斯同行联合会谈后,双方同意自10月10日中午起在纳卡地区停火。但在停火协议生效后,双方的军事冲突依然没有完全平息。亚美尼亚军方宣称己方阵地遭到阿塞拜疆无人机的空袭,作为报复,亚美尼亚在晚间向阿塞拜疆的占贾市发射了弹道导弹。此次打击并未瞄准军事设施,而是直接打击了居民区。从当地媒体发布的照片看,导弹将居民区炸成了一片废墟,卫星地图上测得的数据显示,爆炸波及范围超过70米,落点周边房屋基本都被炸成了全塌和半塌。由于袭击发生在夜晚,平民都返回了居民楼,因此伤亡数字估计超过300人。在这次导弹袭击事件后,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发动了报复性空袭。10月14日,阿塞拜疆宣称,已消灭亚美尼亚军队针对阿平民的弹道导弹阵地等多个军事目标。10月16日深夜,阿塞拜疆占贾市再次遭到亚美尼亚弹道导弹的袭击,导弹击中了该市市中心以北居民区,距离上次打击地点只有1.5千米。从现场民众捡到的导弹部分残骸可以识别出,这次击中占贾市的导弹型号是“飞毛腿”弹道导弹。这两次打击是在阿塞拜疆地面和空中战场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发动的。这一阶段对峙中,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逐渐处于劣势,弹道导弹是其有限的反击措施。
10月18日,在第二轮停火协议被破坏之后,冲突双方开始更大一轮远程打击。阿方扩大了无人机轰炸力度,而亚方则进一步将弹道导弹打击范围扩大到距离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不到70千米的锡阿赞地区,弹着点距离巴库-新罗西斯克石油输送管道锡阿赞段只有250米。阿塞拜疆方面怀疑亚美尼亚军队此次远程打击的目标就是巴库-新罗西斯克石油输送管道。这一轮打击在10月21日达到高潮。当天上午9时左右,亚美尼亚军队动用战术弹道导弹作战群,分别向锡阿赞地区发射了3枚,向加巴拉地区发射了2枚,向库达米尔地区发射了1枚,共计6枚弹道导弹,打击目标均为阿塞拜疆本土的军事设施。
第三阶段:报复
2020年11月11日,持续了40多天的纳卡冲突在俄罗斯介入下终于落下帷幕。随着俄军维和部队的进驻,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军队开始脱离接触。根据停火协议,亚美尼亚方面付出了更多代价,该国的强硬派认为这无异于一份“投降协议”。因此,亚美尼亚军方“鹰派”势力在亚美尼亚同意签署停火协议之前几个小时,发射了包括之前一直没有现身的“伊斯坎德尔”E在内的大批导弹对阿塞拜疆国土境内目标实施了大规模打击。从发射视频和现场找到的导弹残骸来看,此次袭击的主要是“伊斯坎德尔”E和“飞毛腿”导弹。外界估计此次打击的大部分目标应该是居民区,目的是通过大量杀伤来报复,以缓和国内对军方战局的不满。
冲突中的弹道导弹
“劳拉”(LORA)
这是阿塞拜疆装备的主要导弹武器,由以色列IAI(以色列航空工业)集团研制,2011年以色列军队正式列装,长期以来以色列是LORA导弹的唯一使用国,直到2018年阿塞拜疆采购了该型导弹。
该型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方式,弹径为0.624米,弹长为5.2米,发射重量约为1600千克。它可以携带高达600千克的有效载荷,战斗部有240、400和600千克三种。更换不同的弹头,导弹最大射程也会发生变化。该导弹最小射程90千米,最大射程430千米。考虑到国际限制,以色列应该只能出口射程小于300千米的型号,那么以此判断阿塞拜疆购买的很可能是600千克弹头的240千米射程型。该型导弹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制导,命中精度为10米。该导弹系统使用气密运输发射箱贮存导弹,维护工作十分简便,野战条件下无需进行专业维护,导弹的保存期长达7年。
一个LORA导弹连的标准编成为,1辆连指挥车,4部配备在轮式或履带式底盘上的发射装置(每部发射装置配备4枚导弹),4辆运输装填车(每辆装载4枚导弹)。发射装置可以轻松部署在任何16吨的卡车平台上,例如向阿塞拜疆提供的LORA就部署在白俄罗斯生产的MZKT平台上。阿塞拜疆在2018年购买并部署了LORA导弹,当时就直接宣布要将LORA导弹用于纳卡地区。当时阿军购买了一个导弹连,4辆发射车,50枚备用弹。这次在纳卡地区的打击行动是阿塞拜疆首次实战使用LORA导弹。
“圆点”U
这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均拥有的一种近程战术弹道导弹。该导弹由苏联研制,于1970年代投入使用,最早的A型版本射程只有7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打击精度比较差,落点误差最大为150米。之后在80年代设计方又改进出了B型。由于采用了精度更高的陀螺仪,其落点误差小于95米,射程增加到了120千米。到90年代,俄罗斯又推出了精度更高的C型,不过仍然采用惯性制导,而落点误差也只有70米,射程倒是超过了180千米。由于阿塞拜疆与俄罗斯关系微妙,因此其“圆点”U导弹的服役状态不佳,这也是其引进以色列“劳拉”导弹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亚美尼亚的“圆点”U导弹无论是数量还是状态都较好,因此也是此次冲突中的主角,虽然射程和精度有限,但仍参与了多次导弹打击任务。
“飞毛腿”B
通过以前亚美尼亚阅兵展示的装备可以知道,亚军装备的“飞毛腿”导弹主要是R-17“飞毛腿”B型,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苏军服役的一款战术型液体导弹,也是目前在全世界扩散最广的“飞毛腿”型号。前后共有32个国家装备过这款型号,是很多国家弹道导弹发展的源头和起步仿制型。亚美尼亚手中总共有8辆“飞毛腿”B发射车和至少32枚导弹,是在苏联解体后从驻亚美尼亚的1个苏军战术导弹团接收的。该团1992年被正式解散,發射车和导弹在1996年全部移交给亚美尼亚。“飞毛腿”B导弹射程300千米,配置985千克的战斗部。
“伊斯坎德尔”E
“伊斯坎德尔”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打击能力最强的近程弹道导弹,亚美尼亚于2016年从俄罗斯购买了这种武器,也是迄今为止该导弹的首个俄罗斯国外用户。2020年9月,亚美尼亚曾在阅兵中公开展示了“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亚美尼亚购买的是“伊斯坎德尔”E型,射程缩减到约280千米,以遵守相关的军备控制条约的规定。即便只有280千米,对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种小国家也足够了。亚美尼亚的国土面积只有不到3万平方千米,阿塞拜疆也仅有大约8.6万平方千米,“伊斯坎德尔”E可以覆盖阿塞拜疆大部分国土。这种导弹的有效载荷达到了480千克,可配备多种弹头,采用惯性/GPS制导,命中精度可达5~7米,威力相当大,是亚美尼亚拥有的最强大的威慑武器。不过,亚美尼亚只有4套“伊斯坎德尔”E导弹系统,配弹25枚,数量有限。
冲突中的弹道导弹运用特点
由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导弹数量和性能不尽相同,因此两国对弹道导弹的使用目的也有所不同,这使冲突中弹道导弹的使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体系破击
应该说,此次冲突初期双方的导弹使用都还是遵循战术规则的,双方几乎都将弹道导弹作为远程火箭炮等陆上力量的延伸,主要用于打击对方作战体系的节点。例如,阿塞拜疆将敌方纵深的关键桥梁和首都附近的埃里温机场作为导弹突击目标,而亚美尼亚则将阿塞拜疆发电厂和石油管道等战略目标作为突击目标。双方都通过对纵深关键战略节点目标的打击,来破坏对方作战体系,消耗对方战争潜力和战场支援能力,起到体系破击的作用。根据亚方的视频显示,阿军在10月2日的首波弹道导弹攻击中率先打击了纳卡地区靠近亚美尼亚本土的阿萨姬·苏斯(AsagiSus)村附近的一座高速公路桥梁。该桥梁是连接纳卡地区与亚美尼亚本土的伯兹尔-高利斯(Berdzor-Goris)高速的一部分。虽然从视频看攻击效果不理想,但这显示了阿塞拜疆试图切断纳卡地区亚美尼亚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路。
慑打一体
由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亚两国国家体量和库存军备数量、性能都非常有限,射程300千米的弹道导弹对于双方都堪称战略武器,因此双方对弹道导弹的使用还是比较谨慎的。除了在关键战役阶段作为战场支援武器使用外,这些导弹还是双方战略威慑和控制战争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在针对土耳其动用F-16协助阿塞拜疆击毁亚方战斗机事件时,亚美尼亚就声明要使用“伊斯坎德尔”E弹道导弹。亚美尼亚在战场上失利后,为遏制阿塞拜疆的进一步扩张,多次使用弹道导弹对阿塞拜疆平民区实施打击,以期对阿造成足够威慑。由于“飞毛腿”B携带的高爆弹头重量达985千克,所以对建筑物和城市有足够的毁伤效果。这从命中居民区后的照片也可以看到,弹头落点周边的建筑物基本都被摧毁,社区就像是遭到大地震的破坏一样,直接伤亡估计在300人左右。这种做法其实就和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时期的导弹袭城战的打法一样了,就是希望通过打击民用目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来削弱对方的民心士气。
错位远打
虽然阿塞拜疆在空中力量上比亚美尼亚占优,但亚美尼亚在导弹数量和射程上均优于阿塞拜疆,因此冲突中亚美尼亚利用这有限的非对称优势,对阿塞拜疆实施报复。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亚美尼亚最西端和阿塞拜疆最东端差不多是560千米,双方射程300千米以内的弹道导弹都可覆盖到对方大部分领土,因此弹道导弹可能成为弱势一方应对打击的回击手段。例如,在冲突第二阶段阿塞拜疆军队使用BM-30火箭炮,向亚美尼亚城市发射了100多枚9M55K1子母弹,每枚9M55K1携带的72枚小型触发式子弹药,对亚美尼亚城市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亚美尼亚没有射程那么远的重型火箭炮,因此选择使用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对阿方城镇目标实施非对称打击。在亚方对占贾市的打击中,更是集中打击了居民区。占贾市军事目标只有南部的1个军营和西北部的军民两用机场,但阿塞拜疆空军规模不大,没多少飞机,再加上这机场又靠近边境,所以平时并没有军用飞机常驻。而“飞毛腿”B导弹精度有限,并不适合对机场实施精确打击,因此亚方选择了居民区作为目标,希望用恐怖杀伤来造成民众恐慌,以打击阿塞拜疆的民心士气。这种非对称的错位打击方式,既是战场上的战术要求,更是由于导弹武器性能限制的不得已选择。
多维攻防
此次纳卡冲突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了未来战争的特征,而在这种形势下弹道导弹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复杂,表现为多维的攻击与防御态势。在冲突爆发初期,面对阿方反应快速、打击精确的弹道导弹攻击,亚美尼亚派出特种部队,通过“闪电任务”,穿越阿塞拜疆的封锁线,深入到阿军的后方,摧毁了阿军至少1套的导弹系统。而在遭遇亚美尼亚导弹袭城后,阿塞拜疆则利用其无人机和空中优势重点对这些导弹阵地进行了“清剿”。10月14日,阿塞拜疆国防部声明称:“亚美尼亚方在与阿塞拜疆被占领的克尔巴贾尔区接壤的边界地区的发射阵地部署了数套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的系统。这些导弹系统针对的是占贾、明盖恰乌尔和阿塞拜疆其它城市的平民和基础设施。”“阿塞拜疆军队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导弹打击。结果,已处于战备状态的战役战术导弹系统作为合法军事目标已被消灭。”此外,在10月初的导弹防御中,亚美尼亚使用S-300地空导弹对阿塞拜疆向埃里温机场发射的2枚“劳拉”导弹成功进行拦截。而此后阿塞拜疆则使用无人机对这些防空导弹系统实施了遥控打击。可以预见,这种多维的攻击与防御形式将成为未来导弹部队面临的作战形式。
总的来看,虽然此次纳卡冲突使用弹道导弹规模有限,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弹道导弹武器在局部武装冲突中的基本作战样式,特别是未来作战环境对导弹部队作战使用的制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