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以生活为原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焕发出生活的气息。下面就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进行交流。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时, 学生对面积单位往往感到抽象不好理解。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叫同学们伸出大拇指,并告诉他们大拇指指甲盖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厘米;我叫他们伸出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分米,我又拿出一张5寸的彩色照片,告诉他们这张相片的面积大约也是1平方分米;讲到平方米时,我先叫两个同学上讲台一角用卷尺量并画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他们清楚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然后我叫同学们挨个站到这个正方形中,同学们既惊讶又兴奋,原来1平方米内可以挤十几个同学!
讲完后,我叫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
学生1:我们小字本上一个格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2:老师讲桌上的粉笔盒最大的那个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学生3:我们教室里贴的这张《卫生评比栏》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在课后反馈练习填恰当的面积单位时,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出错。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用数学”。
又如:在讲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利用了我们学校旁边正在修建一间村支部活动室这个实例。我说:“同学们,我们幸福村支部活动室长9米,宽6米,要给这间房铺满地砖,有边长为30厘米,每张4元的地砖,和边长为50厘米,每张10元的地砖,请你帮村上算一算,铺那一种地砖便宜一些?”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开始动笔算起来,可是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步骤较多,单位不统一,学生们一边做我一边巡视,我提示他们可以把单位统一成平方分米便于计算。最后班上有7、8个孩子一次就做出了正确答案,我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孩子们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后来经过让会做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讲解,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做这类题了,虽然不是所有同学都懂了,但通过孩子们的表情,我认为这种把数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的教学是可取的。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原来数学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为他们今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思考,让学生觉得要解决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最后一节是《商的变化规律》,上课之前我想,既然前面学乘法时已经学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乘除法是有联系的,教学商的变化规律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一开课,我出示了三组算式:
200÷2 =100 16 ÷8=2 14 ÷2 =7
200÷20=10160÷8=2028 ÷4 =7
200÷40=5320÷8=40140÷20=7
要求学生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算完后,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1:我发现当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商就越小。
学生2:我发现当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也越大。
学生3:我发现当商不变,被除数扩大除数也要扩大。
……
师:真不错!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的,如果从下往上看呢?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扩大和缩小的倍数有关系吗?我们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商的变化规律呢?
又经过对三组算式的观察比较讨论,同学们归纳出了商的变化规律:
① 两数相除,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缩小(扩大)相同的倍数。
② 两数相除,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
③ 两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可课后的反馈练习却让我大吃一惊,准确的说全班只有两名学生按要求做对了,有少部分学生不是按规律在做题,而是在老老实实计算,而绝大部分学生是晕的,课堂上讲的三种规律完全搞混淆。
第二天上课,我说:同学们昨天的作业做得很不好,但也有两个同学全做对了。我把其中一个女同学吉伍阿呷叫起来(她是我们班数学成绩最好,上期期末唯一一个考100分的同学)我问她老师昨天讲的商的变化规律你是怎么理解的?她说:“我想假如有100元钱,平均分给几个人,分钱的人越多,每人分到的钱就越少,分钱的人越少,每人分到的钱就越多,所以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几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我一听,对呀,学生喜欢算钱,钱离他们的生活很近,把他们喜欢的东西引入到枯燥的计算中,教他们学会思考,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表扬了她,并顺势说:“能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真了不起,除了钱,你们还能怎么
想呢?”于是,有个别胆子大的同学开始举手:
学生1:“有100个苹果,平均分给我们家5个人,每人分20个,如果只有10个苹果,每人就只能分2个,所以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学生2:“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发数学作业本,每人发8本,班上的人越多,领到的作业本就会越多,所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通过学生举出的生活中的这些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性被调起来了,在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商的变化规律也记住了。的确,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同时我也进一步的体会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时, 学生对面积单位往往感到抽象不好理解。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叫同学们伸出大拇指,并告诉他们大拇指指甲盖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厘米;我叫他们伸出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分米,我又拿出一张5寸的彩色照片,告诉他们这张相片的面积大约也是1平方分米;讲到平方米时,我先叫两个同学上讲台一角用卷尺量并画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他们清楚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然后我叫同学们挨个站到这个正方形中,同学们既惊讶又兴奋,原来1平方米内可以挤十几个同学!
讲完后,我叫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或1平方米?
学生1:我们小字本上一个格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学生2:老师讲桌上的粉笔盒最大的那个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学生3:我们教室里贴的这张《卫生评比栏》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
在课后反馈练习填恰当的面积单位时,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出错。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用数学”。
又如:在讲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利用了我们学校旁边正在修建一间村支部活动室这个实例。我说:“同学们,我们幸福村支部活动室长9米,宽6米,要给这间房铺满地砖,有边长为30厘米,每张4元的地砖,和边长为50厘米,每张10元的地砖,请你帮村上算一算,铺那一种地砖便宜一些?”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开始动笔算起来,可是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步骤较多,单位不统一,学生们一边做我一边巡视,我提示他们可以把单位统一成平方分米便于计算。最后班上有7、8个孩子一次就做出了正确答案,我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孩子们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后来经过让会做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对学生进行讲解,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做这类题了,虽然不是所有同学都懂了,但通过孩子们的表情,我认为这种把数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的教学是可取的。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原来数学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为他们今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思考,让学生觉得要解决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最后一节是《商的变化规律》,上课之前我想,既然前面学乘法时已经学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乘除法是有联系的,教学商的变化规律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一开课,我出示了三组算式:
200÷2 =100 16 ÷8=2 14 ÷2 =7
200÷20=10160÷8=2028 ÷4 =7
200÷40=5320÷8=40140÷20=7
要求学生先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算完后,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1:我发现当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商就越小。
学生2:我发现当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也越大。
学生3:我发现当商不变,被除数扩大除数也要扩大。
……
师:真不错!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的,如果从下往上看呢?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扩大和缩小的倍数有关系吗?我们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商的变化规律呢?
又经过对三组算式的观察比较讨论,同学们归纳出了商的变化规律:
① 两数相除,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缩小(扩大)相同的倍数。
② 两数相除,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就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
③ 两数相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这节课上得很顺利,可课后的反馈练习却让我大吃一惊,准确的说全班只有两名学生按要求做对了,有少部分学生不是按规律在做题,而是在老老实实计算,而绝大部分学生是晕的,课堂上讲的三种规律完全搞混淆。
第二天上课,我说:同学们昨天的作业做得很不好,但也有两个同学全做对了。我把其中一个女同学吉伍阿呷叫起来(她是我们班数学成绩最好,上期期末唯一一个考100分的同学)我问她老师昨天讲的商的变化规律你是怎么理解的?她说:“我想假如有100元钱,平均分给几个人,分钱的人越多,每人分到的钱就越少,分钱的人越少,每人分到的钱就越多,所以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就缩小几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我一听,对呀,学生喜欢算钱,钱离他们的生活很近,把他们喜欢的东西引入到枯燥的计算中,教他们学会思考,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我表扬了她,并顺势说:“能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真了不起,除了钱,你们还能怎么
想呢?”于是,有个别胆子大的同学开始举手:
学生1:“有100个苹果,平均分给我们家5个人,每人分20个,如果只有10个苹果,每人就只能分2个,所以除数不变,被除数缩小几倍,商就缩小几倍……”
学生2:“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发数学作业本,每人发8本,班上的人越多,领到的作业本就会越多,所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通过学生举出的生活中的这些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积极性被调起来了,在举生活事例的过程中,商的变化规律也记住了。的确,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同时我也进一步的体会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