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稻中后期病害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中后期的主要病害,通过对碧叶以及目前市场上较新的杀菌剂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使用试验,比较几种药剂的效果和应用技术。结果表明:50%嘧酯·噻唑锌225~375g·ai/hm2、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分蘖期、破口前2次使用,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好,可达80%以上。32.5%苯甲·嘧菌酯195g·ai/hm2、 30%戊唑·噻唑锌315g·ai/hm2、30%苯甲·丙环唑 67.5g·ai/hm2、75%肟酯·戊唑醇112.5g·ai/hm2,破口前使用对稻曲病病穗防效65%、病粒率防效75%以上。50%嘧酯·噻唑锌225g·ai/hm2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比仅在破口前用药1次,对稻曲病防效可提高70%以上;50%嘧酯·噻唑锌、32.5%苯甲·嘧菌酯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好;32.5%苯甲·嘧菌酯、 30%戊唑·噻唑锌、30%苯甲·丙环唑、75%肟酯·戊唑醇等对稻曲病病穗防效好;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比仅在破口前用药1次,可明显提高对稻曲病防治效果。
  关键词:中稻;中后期病害;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83-03
  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水稻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特别是中期的纹枯病、稻瘟病,后期的纹枯病、穗茎瘟、稻曲病等混合发生,寻找适合“一药多治”的适合药剂以及开展最佳时期总体防治技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50%嘧酯·噻唑锌SC(碧叶)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戊唑·噻唑锌SC(碧穗)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2.5%苯甲·嘧菌酯SC(阿米妙收)先正达公司生产;30%苯甲·丙环唑EC(爱苗)先正达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WDG(拿敌稳)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
  1.2 试验作物和防治对象 供试作物:杂交粳稻涌优2640,6月22日移栽;防治对象: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
  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1.3.1 试验设计处理 试验设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25~40m2,小区间随机排列。处理序号、处理药剂、制剂用量分别为:处理150%嘧酯·噻唑锌30mL/667m2;处理2 50%嘧酯·噻唑锌40mL/667m2;处理3 50%嘧酯·噻唑锌50mL/667m2;处理4 32.5%苯甲·嘧菌酯40mL/667m2、50%嘧酯·噻唑锌30mL/667m2;处理5 32.5%苯甲·嘧菌酯40mL/667m2;处理6 30%戊唑·噻唑锌70mL/667m2;处理7 30%苯甲·丙环唑15mL/667m2;处理8 75%肟菌2戊唑醇10mL/667m2;处理9空白对照清水/667m2。施药时间:分蘖末期为7月29日,破口前5d为8月14日,齐穗期为9月4日。
  1.3.2 施药方法 按照上述施药时间施药,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每667m2兑水量30kg。
  1.3.3 调查时间、方法和药效计算 纹枯病:施药前调查纹枯病发病基数,第一次施药后15d(或第二次施药前)以及纹枯病病情稳定期调查效果。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为害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5丛,共计25丛,记录病丛数、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分级标准:0级全株无病;1级第四片叶片及其以下或基部叶片、叶鞘发病(以剑叶为第一叶片);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9级全株发病枯死。稻曲病:病情稳定期调查稻曲病病情,采用平行线式取样法,每小区分别调查记载50丛病穗和病粒,计算病穗率和病粒率。
  1.3.4 测产 定期观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收获前小区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今年该品种仅发生纹枯病、稻曲病,因此仅对纹枯病、稻曲病以及结实率、千粒重等进行考查分析。
  2.1 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1.1 第一次药后15d 考查表明,各用药处理对纹枯病病穴率防效5.1%~38.5%,病株率防效15%~5.8%。其中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50mL处理,病穴率、病株率防效分别为:38.5%、18%、28.2%和57.2%、63.3%、65.8%。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40mL处理分别为38.5%、65%。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10g处理区分别为25.7%、52.2%。30%戊唑·噻唑锌(碧穗)和30%苯甲·丙环唑(爱苗)较差,防效也基本相同。
  2.1.2 病情稳定期 病情稳定期(9月24日)调查表明,各用药处理区病株率防效29.6%~68.8%,病指防效为50.9%~93.4%。其中以第4处理(即第一次用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破口前、齐穗期使用50%嘧酯·噻唑锌(碧叶))处理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68.8%、93.4%。其次是50%嘧酯·噻唑锌(碧叶)各处理,随剂量增加防效明显提高,其株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42.2%~65.3%、79.8%~89.3%。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40mL处理的株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3%、82.4%,与50%嘧酯·噻唑锌(碧叶)40mL处理相当。30%戊唑·噻唑锌(碧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30%苯甲·丙环唑(爱苗)3处理株防效28.6%~39%,病指防效为50.9%~65.2%,30%戊唑·噻唑锌(碧穗)稍低,30%苯甲·丙环唑(爱苗)略好,但总体均较低(见表1)。
  2.2 稻曲病防效 病情稳定期考查,对稻曲病病穗率的防效以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最好,达81%,其次是30%戊唑·噻唑锌(碧穗)处理77.7%,再次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破口、齐穗期施药75.9%,30%苯甲·丙环唑(爱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分别68.8%、65.3%,50%嘧酯·噻唑锌(碧叶)破口前单次处理较差,分别为43.4%、49.3%、43.3%。对病粒率防效趋势基本同病穗率防效,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30%戊唑·噻唑锌(碧穗)最高,均为86.3%,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次之81.6%,30%苯甲·丙环唑(爱苗)为76.9%,50%嘧酯·噻唑锌(碧叶)40mL、50mL、及30mL破口前、齐穗期2次用药为63.5%、61.2%、61.2%,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处理最差,为35%。本试验考查表明,含有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剂对稻曲病防效较好。试验还表明,50%嘧酯·噻唑锌(碧叶)30mL破口前、齐穗期2次与仅在破口前施药1次相比较,病穗率、病粒率防效明显提高,病穗率防效提高了32.6各百分点,病粒率防效提高了26.2个百分点(见表2)。   2.3 穗粒考查 收货前,对各处理小区的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进行考查,结果表明:50%嘧酯·噻唑锌(碧叶)以及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处理区,平均每穗粒数比对照增加明显,增加都在10%以上,其中50%嘧酯·噻唑锌(碧叶)50mL处理增加15.2%,为最高。30%戊唑·噻唑锌(碧穗)、30%苯甲·丙环唑(爱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略低分别为3.6%、5.3%、7.6%。
  千粒重则以30%戊唑·噻唑锌(碧穗)、30%苯甲·丙环唑(爱苗)、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增加明显,均在10%以上,其中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最高为13.0%。50%嘧酯·噻唑锌(碧叶)及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各处理增6.3%~8.1%。
  合计增加比较表明,各用药处理均比对照增加显著,其中除30%戊唑·噻唑锌(碧穗)、50%嘧酯·噻唑锌(碧叶)低剂量和30%苯甲·丙环唑(爱苗)处理区增加略少,分别在14.8%、17.0%、18.8%,其余处理增加均在19.8%~22.9%,以分蘖期喷施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破口前和齐穗期2次使用50%嘧酯·噻唑锌(碧叶)增加最高,为22.9%(见表3)。
  3 小结与讨论
  (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50%嘧酯·噻唑锌(碧叶)SC、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SC表现优异,显著优于30%苯甲·丙环唑(爱苗)EC、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WDG、30%戊唑·噻唑锌(碧穗)SC。
  (2)对稻曲病的防治,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SC、30%苯甲·丙环唑(爱苗)EC、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WDG、30%戊唑·噻唑锌(碧穗)SC均表现较好,50%嘧酯·噻唑锌(碧叶)SC一般。50%嘧酯·噻唑锌(碧叶)SC破口前、齐穗期施药3次与破口前施药1次相比,对稻曲病防效显著提高。
  (3)各用药处理区对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增产效果显著。
  (4)50%嘧酯·噻唑锌(碧叶)SC、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SC防治水稻纹枯病使用剂量宜在30mL和40mL以上,在水稻分蘖期、破口前使用2次,基本可控制全生育期的纹枯病为害,同时可兼治稻曲病。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SC、30%苯甲·丙环唑(爱苗)EC、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WDG、30%戊唑·噻唑锌(碧穗)SC在水稻破口前5~7d使用剂量分别为40mL、15mL、10g、70mL可防治稻曲病,如能在齐穗期再增施1次,可显著增加对稻区病的防效。
  (5)综合分蘖末期、破口前2次施药对纹枯病、稻曲病的表现,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SC较为优异,适合于水稻中后期病害的综合防治。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以玉米品种巡天969为材料,经20mg/L、40mg/L、60mg/L、80mg/L的烯效唑(烯效唑)和清水对照浸种12h,在20℃湿度为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有所提高;但是对第2叶长和株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加大而增强;烯效唑处理使第2叶叶宽增加,SPAD值均有所提高,但第2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减
期刊
摘 要:粳稻具有口感好,经济效益高,适应性广等优势,粳稻推广一直是我国稻作生产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该文主要结合陕南地区水稻生产现状,重点分析在陕南地区推广粳稻的可行性,并对在陕南地区发展粳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促进陕南地区粳稻顺利推广,提高水稻品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粳稻;陕南地区;展望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持续上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在严峻的土地资源压力下,切实保护耕地,应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大力发展节地经济将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必须要走的土地利用的新路子。  关键词:土地;节地经济;规划;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 F311
期刊
摘 要:瑞华麦523系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郑麦9023与烟1604杂交,经8代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常规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1407),属弱春性早熟小麦品种,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作晚茬种植。该文主要介绍了瑞华麦523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瑞华麦523;选育
期刊
摘 要:利用Li-8100测定福州市大学城周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通量,同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利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2的排放量存在差异,土壤呼吸的日差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为:草坪(7.696μmol·m-2·s-1)>苗圃(4.419μmol·m-2·s-1)>甘蔗园(3.842μmol·m-2
期刊
摘 要:当今的中国,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成大部分都市人的紧张情绪,如何为大众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方式更健康、舒适,大众生活环境更宜居、舒态,是园林工作者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提出园林景观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基本需求的同时应更贴近生活,营造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大众创造一种慢生活模式。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慢生活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
期刊
摘 要:为筛选对小麦增产显著的商品微肥,供大面积推广应用,进行了小麦田施用不同微肥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微肥处理相比,各种微肥处理的小麦,其增产幅度均达显著水平,且小麦籽粒品质和商品性有不同程度改善。因此,可选择其中最优者,如世多乐(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世多乐脉素特、北京地福来生物肥销售有限公司提供的地福来活性细胞生物肥、安徽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新美州星、新加坡利农集团生产的
期刊
摘 要:该文根据本溪市国家基本气象站的1956-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5d滑动平均气温法,分析了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四季的持续天数。结果表明:1956-2012年间,本溪市区四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4月20日、6月30日、8月15日和10月9日,四季开始时间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6d/10a、1.5d/10a、1.7d/10a;四季持续的平均天数
期刊
摘 要:以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和大通区为例,采集不同功能区城市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pH值、可溶性盐含量,以及Hg、As、Pb、Cr、Cd等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微量元素在矿业城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与污染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总体上呈弱酸性,并具有累积性;在5个功能区中,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r、Pb、As、Cd、Hg,其中,As、Pb、Cr3种元素含量的内梅罗指
期刊
摘 要:试验以“金妃”甜瓜为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通过测定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总酸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磷素用量对甜瓜营养品质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的磷素用量(即0.9~1.2mmol·L-1)时,不仅可以改善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可溶性蛋白、总酸含量等营养品质,而且也提高了产量;而当磷素用量低于0.6mmol·L-1或高于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