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书法教育;师范生
近年,“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促进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让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灌输。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另一方面也在于通过书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探讨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与评价体系建设,现将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中国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在根本上指向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而言,这些任务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主要板块,在这三个板块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具体指标[1]。针对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相关问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韩典荣、王高、李佶莲三位学者所撰的《新时代师范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文对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从师德、专业能力、知识、发展等方面将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内容概括为四个维度,即师德与情怀、知识与理念、能力与技能、反思与发展,并由此深化为师德规范、教育技能等12个具体指标[2]。这四个维度与具体指标的提出对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师范生的书法教育,相对于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为学生以后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提供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故而在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中,知识技能既要面对大学生,也要面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既不能过于艰涩深奥,要避免把非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当成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来培养,也要避免书法专业技能、书法专业知识的业余化、浅薄化。这对于从事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的教师来说,要对书法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进行针对性提炼,抓要点,接地气,避免教条和机械,使其难易程度符合高校师范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形,而知识要点又能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客观需求和接受能力。
二、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建设
所谓“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对于树立教师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板书对于传达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打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手写,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到手写的部分也越来越少,不断弱化。这种情形导致“提笔忘字”现象时有发生。而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书法教育,其意义一方面就在于让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亲近文字书写,提高书写技能,进而通过书写规范、美观的中国字提升教师形象、促进审美发展,进而促进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汉字不断传承,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高校师范生的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三个部分,被称为“三笔字”,三筆字在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脑打字的普及,客观上“三笔字”的比重也在逐步降低,师范生的书写技能也不断下降,这几乎成了师范教育的普遍现象。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书法教育,不少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中小学的书法课程甚至纳入考核的体系,师范类专业增加了书法课的比重。提升师范生的书写技能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写好中国字至关重要,对于传承书法艺术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对于师范生书法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和示范意义。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书法课程的名称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普本生开设的课程,名为“学前教师书写技能”,本课程在不同学期又分为钢笔字与板书两种不同技能;另一种是针对普本师范定向班开设的课程,课程分别名为“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钢笔字)”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板书)”,在不同学期开授,课程设置合理,符合师范生教学的具体目标。在其他院校的师范专业,书法课程主要包括板书和钢笔字这两门子课程,对于小学教育或者其他专业教育类师范生,常常还包含毛笔字课程,这对于促进学生了解书法文化很有意义。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调研了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学院等高校师范专业的书法课程,不同高校或不同专业,师范生所开设的书法课程的具体名称会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实施的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符合师范生的教学实际,课程体系合理,有利于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促进师范生书写技能的提升与书法文化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对于单纯的书法专业,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既需要考虑到学生要通过书法教学掌握具体的规范字书写要求和相关技能,也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提升审美素养,促进美育,更要考虑到师范生是准教师,面向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为将来的教学做好准备,书法教育要“接地气”。但是由于高校师范书法课程的授课教师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的过程要避免因人设课,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写规范字有着明确的要求,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于书写规范汉字的客观要求,要做好规范汉字的书写教育。笔者在《书法教育不等于写字教育》一文中曾探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考虑到书法的技法属性和审美属性,从四个维度提出了实施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符;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这四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充分考虑了学生写规范字的基本要求,又兼顾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当下的书法教育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既避免了书法教育过度倾向于‘ 写字教育’ , 又避免了书法教育的纯理论化倾向而成为空中楼阁。”[4]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准教师,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客观要求、评价体系与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对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5]。 另外,在高校师范生书法的课程教学内容中还应该融入对繁体字与规范字的关系讲解。根据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中,“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作为未来将要从事教育的准教师,师范生学习书法应该要观照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客观要求,做到能够准确使用规范汉字,认识繁体字,并掌握不同繁体字在不同场合的对应用法。比如“余”字对应着两个繁体字,当作姓氏和第一人称代词的时候,繁体字依然使用“余”,但是作“多余”的意思的时候,则应该使用“餘”。又如“里”字, 当作“ 里面” 时, 对应的繁体字是“裏”,或写作“裡”,当作“故里”“华里”时,其对应的繁体字是等同于现行规范字的“里”。这种繁简对应并不是一对一的情况在汉字里面常常出现,在师范生书法教学里应该有所涉及。尤其是当在欣赏或临习经典碑帖的时候,更应该了解繁体字的写法,避免繁简混用、繁简错用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师范生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写好规范字,也应该指导学生认识、辨别常见的繁体字,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书法知识和传统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不是简单的写字教育。书法教育与写字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在定义上,书法指的是以汉字为元素,通过书写过程的最终呈现表现书法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既包含整齐美观,也包含对比错落;但是写字指的是通过规范书写来传达文字内容,由于传达的内容必须清晰明了,故而写字的实用属性较高,对于文字的清晰整齐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学生的书写不能潦草荒率。书法除了有艺术美的要求外,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门类,还要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传统需要有所传承,对于艺术门类所具有的普遍法度和规则不能视而不见,只有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发展。同时书法作为艺术,还应该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刘熙载在其所著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书法艺术与人的学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古代的大书法家也都是饱学之士。从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的角度来说,在教学上要贯穿文化传承,在评价体系上也要将师德教育贯穿其中。古人关于“书如其人”的论点比比皆是,书法教育也要贯穿文化教育与德育,避免书法教育单纯技法化。
四、结语
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和书法专业学生的课程有着较大的不同点,二者的培养目标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书法专业的大学生,书法可能是其一生的职业。而对于高校非书法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既需要掌握一定的书法技能,更要善于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将来的教育生涯中,书法学習是他们所有课程中的一个课程。相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书法学习的精力相对要少不少,而且目标指向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安排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高校师范生的书法课程评价体系也应该根据师范生的特点进行相应建设,应该有一套结合师范生专业特点的书法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推动师范生书写技能的提升,使得师范生深入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升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促进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让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灌输。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另一方面也在于通过书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核心素养”视阈下探讨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与评价体系建设,现将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中国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必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在根本上指向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而言,这些任务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主要板块,在这三个板块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具体指标[1]。针对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相关问题,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韩典荣、王高、李佶莲三位学者所撰的《新时代师范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文对师范生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从师德、专业能力、知识、发展等方面将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内容概括为四个维度,即师德与情怀、知识与理念、能力与技能、反思与发展,并由此深化为师德规范、教育技能等12个具体指标[2]。这四个维度与具体指标的提出对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师范生的书法教育,相对于非师范生的书法教育,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为学生以后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提供书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故而在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中,知识技能既要面对大学生,也要面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既不能过于艰涩深奥,要避免把非书法专业的大学生当成书法专业的大学生来培养,也要避免书法专业技能、书法专业知识的业余化、浅薄化。这对于从事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的教师来说,要对书法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进行针对性提炼,抓要点,接地气,避免教条和机械,使其难易程度符合高校师范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形,而知识要点又能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客观需求和接受能力。
二、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建设
所谓“字如其人”,一手好字对于树立教师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板书对于传达教学内容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打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手写,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到手写的部分也越来越少,不断弱化。这种情形导致“提笔忘字”现象时有发生。而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书法教育,其意义一方面就在于让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亲近文字书写,提高书写技能,进而通过书写规范、美观的中国字提升教师形象、促进审美发展,进而促进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汉字不断传承,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高校师范生的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三个部分,被称为“三笔字”,三筆字在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脑打字的普及,客观上“三笔字”的比重也在逐步降低,师范生的书写技能也不断下降,这几乎成了师范教育的普遍现象。201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书法教育,不少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中小学的书法课程甚至纳入考核的体系,师范类专业增加了书法课的比重。提升师范生的书写技能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写好中国字至关重要,对于传承书法艺术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对于师范生书法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参考和示范意义。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书法课程的名称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普本生开设的课程,名为“学前教师书写技能”,本课程在不同学期又分为钢笔字与板书两种不同技能;另一种是针对普本师范定向班开设的课程,课程分别名为“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钢笔字)”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板书)”,在不同学期开授,课程设置合理,符合师范生教学的具体目标。在其他院校的师范专业,书法课程主要包括板书和钢笔字这两门子课程,对于小学教育或者其他专业教育类师范生,常常还包含毛笔字课程,这对于促进学生了解书法文化很有意义。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调研了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学院等高校师范专业的书法课程,不同高校或不同专业,师范生所开设的书法课程的具体名称会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实施的具体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符合师范生的教学实际,课程体系合理,有利于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促进师范生书写技能的提升与书法文化的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对于单纯的书法专业,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既需要考虑到学生要通过书法教学掌握具体的规范字书写要求和相关技能,也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提升审美素养,促进美育,更要考虑到师范生是准教师,面向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为将来的教学做好准备,书法教育要“接地气”。但是由于高校师范书法课程的授课教师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的过程要避免因人设课,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写规范字有着明确的要求,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要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于书写规范汉字的客观要求,要做好规范汉字的书写教育。笔者在《书法教育不等于写字教育》一文中曾探讨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考虑到书法的技法属性和审美属性,从四个维度提出了实施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符;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这四个重要理念的提出充分考虑了学生写规范字的基本要求,又兼顾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当下的书法教育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既避免了书法教育过度倾向于‘ 写字教育’ , 又避免了书法教育的纯理论化倾向而成为空中楼阁。”[4]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准教师,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客观要求、评价体系与师范生的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对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5]。 另外,在高校师范生书法的课程教学内容中还应该融入对繁体字与规范字的关系讲解。根据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中,“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作为未来将要从事教育的准教师,师范生学习书法应该要观照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客观要求,做到能够准确使用规范汉字,认识繁体字,并掌握不同繁体字在不同场合的对应用法。比如“余”字对应着两个繁体字,当作姓氏和第一人称代词的时候,繁体字依然使用“余”,但是作“多余”的意思的时候,则应该使用“餘”。又如“里”字, 当作“ 里面” 时, 对应的繁体字是“裏”,或写作“裡”,当作“故里”“华里”时,其对应的繁体字是等同于现行规范字的“里”。这种繁简对应并不是一对一的情况在汉字里面常常出现,在师范生书法教学里应该有所涉及。尤其是当在欣赏或临习经典碑帖的时候,更应该了解繁体字的写法,避免繁简混用、繁简错用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师范生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指导学生写好规范字,也应该指导学生认识、辨别常见的繁体字,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书法知识和传统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高校师范生的书法教育,不是简单的写字教育。书法教育与写字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异。在定义上,书法指的是以汉字为元素,通过书写过程的最终呈现表现书法的艺术美,这种艺术美既包含整齐美观,也包含对比错落;但是写字指的是通过规范书写来传达文字内容,由于传达的内容必须清晰明了,故而写字的实用属性较高,对于文字的清晰整齐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学生的书写不能潦草荒率。书法除了有艺术美的要求外,作为一种传统艺术门类,还要遵循艺术规律,对艺术传统需要有所传承,对于艺术门类所具有的普遍法度和规则不能视而不见,只有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所创新发展。同时书法作为艺术,还应该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刘熙载在其所著的《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可见,书法艺术与人的学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古代的大书法家也都是饱学之士。从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的角度来说,在教学上要贯穿文化传承,在评价体系上也要将师德教育贯穿其中。古人关于“书如其人”的论点比比皆是,书法教育也要贯穿文化教育与德育,避免书法教育单纯技法化。
四、结语
高校师范生书法课程和书法专业学生的课程有着较大的不同点,二者的培养目标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书法专业的大学生,书法可能是其一生的职业。而对于高校非书法专业的师范生,他们既需要掌握一定的书法技能,更要善于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将来的教育生涯中,书法学習是他们所有课程中的一个课程。相对于书法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书法学习的精力相对要少不少,而且目标指向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安排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高校师范生的书法课程评价体系也应该根据师范生的特点进行相应建设,应该有一套结合师范生专业特点的书法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促进高校师范生书法教育,推动师范生书写技能的提升,使得师范生深入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升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