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始终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自己这片沃土,在朗读、设计问题、联系生活及写作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使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继承者,而且是高尚情感的传播者。
关键词:情感 教育 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目标,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我国古诗文不仅内容上言简意赅,而且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传统教学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主,重在翻译、识记,这样,本来一篇很美的文章,却让学生一见就生厌。于是,课堂上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慨叹:“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不写我也就不用记,不用背了。的确,对古诗文进行翻译,支离破碎的概括、讲解,反而会破坏了原文的美。这样,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古诗文的美,反而觉得累,时间一长,就会一见古文就头大。所以,本人认为,学习古诗文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要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体会作者朗朗上口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古诗文的喜爱。这样,先有了兴趣,然后一步步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我在教《关雎》一文时,就先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先让学生喜欢上本文优美的语言,再在读中体会主人公的一份执著,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
二、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
传统教学总是识生字、读课文、分析段落、概括段意或讲解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学生只为求知,老师为教学生知识,忽略了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提问只是单纯的“是不是”。这种提问缺乏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也不能培养自己的思想及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一切都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使自己的问题带有艺术性。例如,我在教《公输》这篇文章时,设计了一个问题:“ 假如现在你在时空隧道中遇见了公输盘,那么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感谢您阻止了战争,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和平。”有的说:“请收我为徒吧!”这样,在回答问题中,培养了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情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做人。而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一旦与现实生活产生矛盾,他们就会认为学习就是学知识,而与现实中的做人是两码事。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不能和生活相脱节,最好是能与身边的事联系起来,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教育。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因为它讲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之间走哪条路的事,这与我们平时生活很贴近。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宠爱自不必说,但许多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甚至忘了感恩,忘了孝敬父母。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到了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讲自己在家中为一件事与父母发生分歧时怎么办?父母顺从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下一代,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不用说,学了本文后,学生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读别人的思想、感情、观点,让它们影响自己、完善自己,而写作则是学生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慨叹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影子,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为什么会这样?开始,我以为是他们每天的生活环境相似,以至于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读着信,我惊诧于他那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回想他以前的语文成绩也并不好,为什么这次写得这么感人?终于,我找到了答案:他是在用“心”写的!是啊,学生受外界影响总是无病呻吟或空喊口号,怎么能写出新意呢?又怎么会感人?从那以后,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果然,学生的写作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教师要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现实生活中,语文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学是学生与生活最容易联系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思想方面,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参考文献:
[1]蒲雪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2]范绿晔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
关键词:情感 教育 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目标,老师不再只是为了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我国古诗文不仅内容上言简意赅,而且具有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传统教学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主,重在翻译、识记,这样,本来一篇很美的文章,却让学生一见就生厌。于是,课堂上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慨叹:“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文章?不写我也就不用记,不用背了。的确,对古诗文进行翻译,支离破碎的概括、讲解,反而会破坏了原文的美。这样,学生不但没有感到古诗文的美,反而觉得累,时间一长,就会一见古文就头大。所以,本人认为,学习古诗文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要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体会作者朗朗上口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古诗文的喜爱。这样,先有了兴趣,然后一步步了解其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如我在教《关雎》一文时,就先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先让学生喜欢上本文优美的语言,再在读中体会主人公的一份执著,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
二、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
传统教学总是识生字、读课文、分析段落、概括段意或讲解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学生只为求知,老师为教学生知识,忽略了情感教育。课堂教学提问只是单纯的“是不是”。这种提问缺乏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也不能培养自己的思想及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一切都以培养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使自己的问题带有艺术性。例如,我在教《公输》这篇文章时,设计了一个问题:“ 假如现在你在时空隧道中遇见了公输盘,那么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感谢您阻止了战争,让我们拥有了今天的和平。”有的说:“请收我为徒吧!”这样,在回答问题中,培养了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情感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做人。而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一旦与现实生活产生矛盾,他们就会认为学习就是学知识,而与现实中的做人是两码事。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不能和生活相脱节,最好是能与身边的事联系起来,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教育。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因为它讲的是一家祖孙三代之间走哪条路的事,这与我们平时生活很贴近。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宠爱自不必说,但许多孩子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甚至忘了感恩,忘了孝敬父母。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到了拓展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讲自己在家中为一件事与父母发生分歧时怎么办?父母顺从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下一代,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不用说,学了本文后,学生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读别人的思想、感情、观点,让它们影响自己、完善自己,而写作则是学生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慨叹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影子,缺少自己独立的见解。为什么会这样?开始,我以为是他们每天的生活环境相似,以至于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读着信,我惊诧于他那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回想他以前的语文成绩也并不好,为什么这次写得这么感人?终于,我找到了答案:他是在用“心”写的!是啊,学生受外界影响总是无病呻吟或空喊口号,怎么能写出新意呢?又怎么会感人?从那以后,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果然,学生的写作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教师要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现实生活中,语文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学是学生与生活最容易联系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思想方面,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参考文献:
[1]蒲雪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2]范绿晔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