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
多年来,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讨论式”教学法引进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讨论,不但能从多层次多角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牢固记忆知识。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以往的教学只引导学生遵循同一标准、同一途径、同一模式,以求达到同一目标。这种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上叫做“求同式”,或者叫“集中式”。如果标准是同一的,那只能按学生的平均程度进行“同步”的讲授,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更谈不到创造性的能力培养。与此相反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求异”。“求异”式或者叫做“开放”式,它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各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相互作用论”。在学生集体学习和讨论中,每一个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最终取决于这个主体内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只甬学生,工作的焦点必须放在学生身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处于客体的地位,但教师始终是实际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来创造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讨论,甚至是争论,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越主动,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之,学生总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那就根本谈不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了。这就是“教学相互作用论”。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讨论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如讲溶液混合计算时,先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把100克的10%的食盐溶液与100克5%的食盐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是15%吗?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溶液混合前后浓度不能相加,而溶液质量则是混合前后两种溶液的质量和,经过整理,得出溶液混合的计算公式:A×a%+B×b%=(A+B)×C%。这是解决溶液混合算计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再出一些题目巩固,溶液混合计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讨论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及时讨论,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得出正确结论。如下面这道题:“有m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抽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多少克?“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m-n)克与(m-n-1)克。这时就让学生讨论哪种答案正确。经过讨论,发现剩余固体中有二氧化锰,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答案是生成氧气(m-n-1)克。
(3)讨论解题规律。有很多题,在解法上有相似点,经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某一类型的解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适应一题多变。如下面几道题让学生讨论在解法上的相同点:“①9克金属R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7克氧化物,求R的化合价;②在氮的氧化物中氮与氧的质量比为7∶16,求氮的化合价;③R的化合价为奇数,其氧化物的式量为m,氢氧化物的式量为n,求R的化合价。”通过学生讨论,发现上面三道题都有一个规律:不知道元素的化合价,可先调出元素的化合价,再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按照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化学式,再根据条件,就可求出结果分别为+3、+4、+。这样,對于上述类型的题,学生就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4)讨论一题多解。有些题解法不只一种,经过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如下面这道题:“有不纯的硫酸铵样品,经分析其中含有20%的氮,求样品中(NH4)SO4的百分率。“让学生讨论有几种解法,哪种方法最简便,经过讨论,共出现了五种解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讨论,及时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解法,并及时总结,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
讨论还可以围绕学生方法、学习得失、化学现象、认识偏差、疑难问题等方面进行,但要注意,讨论要适时、适度,不可滥用。在讨论过程中,要控制好内容,把握好课堂气氛并且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周密考虑,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始终处于在教师下的“大家谈”的气氛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争论、互相学习,避免了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思维僵化,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适应新式教学的要求。
多年来,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把“讨论式”教学法引进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讨论,不但能从多层次多角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牢固记忆知识。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以往的教学只引导学生遵循同一标准、同一途径、同一模式,以求达到同一目标。这种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上叫做“求同式”,或者叫“集中式”。如果标准是同一的,那只能按学生的平均程度进行“同步”的讲授,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更谈不到创造性的能力培养。与此相反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求异”。“求异”式或者叫做“开放”式,它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各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相互作用论”。在学生集体学习和讨论中,每一个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最终取决于这个主体内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只甬学生,工作的焦点必须放在学生身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处于客体的地位,但教师始终是实际教育目标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来创造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讨论,甚至是争论,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学习越主动,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之,学生总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那就根本谈不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了。这就是“教学相互作用论”。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
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讨论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如讲溶液混合计算时,先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把100克的10%的食盐溶液与100克5%的食盐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浓度是15%吗?学生经过讨论,发现溶液混合前后浓度不能相加,而溶液质量则是混合前后两种溶液的质量和,经过整理,得出溶液混合的计算公式:A×a%+B×b%=(A+B)×C%。这是解决溶液混合算计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再出一些题目巩固,溶液混合计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讨论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及时讨论,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得出正确结论。如下面这道题:“有m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抽取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多少克?“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m-n)克与(m-n-1)克。这时就让学生讨论哪种答案正确。经过讨论,发现剩余固体中有二氧化锰,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所以答案是生成氧气(m-n-1)克。
(3)讨论解题规律。有很多题,在解法上有相似点,经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掌握某一类型的解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适应一题多变。如下面几道题让学生讨论在解法上的相同点:“①9克金属R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7克氧化物,求R的化合价;②在氮的氧化物中氮与氧的质量比为7∶16,求氮的化合价;③R的化合价为奇数,其氧化物的式量为m,氢氧化物的式量为n,求R的化合价。”通过学生讨论,发现上面三道题都有一个规律:不知道元素的化合价,可先调出元素的化合价,再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按照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化学式,再根据条件,就可求出结果分别为+3、+4、+。这样,對于上述类型的题,学生就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4)讨论一题多解。有些题解法不只一种,经过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如下面这道题:“有不纯的硫酸铵样品,经分析其中含有20%的氮,求样品中(NH4)SO4的百分率。“让学生讨论有几种解法,哪种方法最简便,经过讨论,共出现了五种解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讨论,及时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解法,并及时总结,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
讨论还可以围绕学生方法、学习得失、化学现象、认识偏差、疑难问题等方面进行,但要注意,讨论要适时、适度,不可滥用。在讨论过程中,要控制好内容,把握好课堂气氛并且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周密考虑,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始终处于在教师下的“大家谈”的气氛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争论、互相学习,避免了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思维僵化,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适应新式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