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红蜘蛛是大豆害虫类的一种,主要危害大豆的叶和荚。该害虫在我国大豆产区广泛分布,但以东北地区受害较重,尤其黑龙江省。
1、被害状识别
大豆红蜘蛛分布广泛,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东北的黑龙江省受害较重。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汗,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种苗生长迟缓,矮小,叶片早落,结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豆粒变小,受害重时使大豆植株全株变黄,卷缩,枯焦,如同火烧状,叶片脱落甚至成为光秆。
2、虫态鉴定
大豆上发生为害的红蜘蛛是棉红蜘蛛,也叫做朱砂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俗名为火龙、火蜘蛛。
2.1 成虫 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春、夏活动时期虫体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眼的前方呈淡黄色。从夏末开始出现橙色个体,深秋时橙色个体增多,为越冬雌虫。体躯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极少向体末延伸者。雌虫背面观略呈菱形,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体色与雌虫同。
2.2 卵 圆球形,直径约0.1毫米,初产时透时无色,或略带乳白色,后转变为橙约色。
2.3 幼虫 体近圆形,长约0.15毫米,宽约0.1毫米。体色透明,取食后体色变为暗绿色,足3对。
2.4 若虫 分为第一若虫及第二若虫,均具足4对。第一若虫体长约0.2毫米,宽约0.15毫米,体略程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第二若虫仅雌虫有,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
3.生活史
大豆红蜘蛛在东北地区1年约发生10~15代,华北地区20代。
大豆红蜘蛛以成虫在寄主枯叶下、杂草根部或土缝里有,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小蓟、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等杂草上繁殖为害,6~7月转移到大豆上为害,7月中下旬到8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速度加快,迅速蔓延,进入为害盛期。6~7月高温,持续干旱无雨达14天以上,大豆红蜘蛛繁殖最快,为害也重。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到9月份随着气温下降,成虫开始相继迁移到杂草根部或杜枝残叶中,10月份进入越冬状态。
4.发生规律
大豆红蜘蛛每一世代所需时间,因温、湿度条件不同变化很大。6~7月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时繁殖最快,为害也重。其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8℃~300℃之间,超过32℃时,对其繁殖不利,超过34℃,则停止繁殖。6~8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红蜘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对红蜘蛛有抑制作用。低温、多雨、大风对大豆红蜘蛛的繁殖不利。
大豆红蜘蛛成虫喜群集于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为害。卵散产于豆叶背面丝网中。雌虫1生可产卵70~130粒。卵期10天左右,即可孵化为幼虫。幼虫及1龄若虫体小而弱,不甚活动。2龄若虫则很活泼,食量也大,善于爬行转移,有时亦可随风传播扩散。
5.预报措施
从大豆苗出土开始,选择代表性田块,每5天查1次,每块田固定10~20株,苗期全株调查7片真叶,后抽查上中下3个叶片,折算每株虫数,分别记载成、若螨和卵数,计算出每株虫口数,并记载叶片出现黄白斑情况及卷叶株率。结合气象情况,作出红蜘蛛虫口消长的预报。根据大豆红蜘蛛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应在其发生初期开始防治,即发现大豆植株有叶片出现黄白斑为害状,田间红蜘蛛处于点、片发生阶段,大豆郑叶株率达10%时,即应喷药进行防治。
6.防治技术
6.1 农业防治法
第一,保证保苗率,施足底肥,并要增加磷、钾的施入量,以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大豆自身的抗红蜘蛛为害能力。
第二,及时进行铲蹬除草,防止草荒,大豆收获后要及时清除豆田内杂草,并及时翻耕,秋整地,消灭大豆红蜘蛛越冬场所。
第三,合理轮作。
第四,合理灌水,或采用喷灌,可有效抑制大豆红蜘蛛繁殖。
6.2 药物防治法 防治方法按防治指标以挑治为主,即哪里达到指标就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虫情检查,控制点片发生阶段,发现有零星豆株叶片出现黄白斑危害状时,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20%哒顺利硫磷乳油、20%三氯杀螨醇乳油、20%杀特乳油、40%水胺硫磷等衡释成1000倍稀释液,每667m2用药液50千克。也可用18%集琦虫螨克乳油10毫升,对水1500~3000倍液喷雾,或58%风雷激或24.5%多面手1500倍喷雾,或牵牛星(哒螨灵)每667米240~50毫升,或30%雷毙乳油30毫升,对水15~20千克喷雾。打药时注意喷头朝上,上下喷透,喷雾器应增加压力,冲破红蜘蛛网,使虫触药死亡。
1、被害状识别
大豆红蜘蛛分布广泛,大豆产区均有分布,东北的黑龙江省受害较重。
大豆红蜘蛛的成虫,若虫均可为害大豆,在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叶汗,受害豆叶最初出现黄白色斑点,种苗生长迟缓,矮小,叶片早落,结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豆粒变小,受害重时使大豆植株全株变黄,卷缩,枯焦,如同火烧状,叶片脱落甚至成为光秆。
2、虫态鉴定
大豆上发生为害的红蜘蛛是棉红蜘蛛,也叫做朱砂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俗名为火龙、火蜘蛛。
2.1 成虫 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春、夏活动时期虫体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眼的前方呈淡黄色。从夏末开始出现橙色个体,深秋时橙色个体增多,为越冬雌虫。体躯两侧各有黑斑1个,其外侧3裂,内侧接近体躯中部,极少向体末延伸者。雌虫背面观略呈菱形,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体色与雌虫同。
2.2 卵 圆球形,直径约0.1毫米,初产时透时无色,或略带乳白色,后转变为橙约色。
2.3 幼虫 体近圆形,长约0.15毫米,宽约0.1毫米。体色透明,取食后体色变为暗绿色,足3对。
2.4 若虫 分为第一若虫及第二若虫,均具足4对。第一若虫体长约0.2毫米,宽约0.15毫米,体略程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第二若虫仅雌虫有,体长约0.4毫米,宽约0.2毫米。
3.生活史
大豆红蜘蛛在东北地区1年约发生10~15代,华北地区20代。
大豆红蜘蛛以成虫在寄主枯叶下、杂草根部或土缝里有,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先在小蓟、小旋花、蒲公英、车前草等杂草上繁殖为害,6~7月转移到大豆上为害,7月中下旬到8月初随着气温增高,繁殖速度加快,迅速蔓延,进入为害盛期。6~7月高温,持续干旱无雨达14天以上,大豆红蜘蛛繁殖最快,为害也重。8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到9月份随着气温下降,成虫开始相继迁移到杂草根部或杜枝残叶中,10月份进入越冬状态。
4.发生规律
大豆红蜘蛛每一世代所需时间,因温、湿度条件不同变化很大。6~7月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时繁殖最快,为害也重。其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8℃~300℃之间,超过32℃时,对其繁殖不利,超过34℃,则停止繁殖。6~8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红蜘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对红蜘蛛有抑制作用。低温、多雨、大风对大豆红蜘蛛的繁殖不利。
大豆红蜘蛛成虫喜群集于大豆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并为害。卵散产于豆叶背面丝网中。雌虫1生可产卵70~130粒。卵期10天左右,即可孵化为幼虫。幼虫及1龄若虫体小而弱,不甚活动。2龄若虫则很活泼,食量也大,善于爬行转移,有时亦可随风传播扩散。
5.预报措施
从大豆苗出土开始,选择代表性田块,每5天查1次,每块田固定10~20株,苗期全株调查7片真叶,后抽查上中下3个叶片,折算每株虫数,分别记载成、若螨和卵数,计算出每株虫口数,并记载叶片出现黄白斑情况及卷叶株率。结合气象情况,作出红蜘蛛虫口消长的预报。根据大豆红蜘蛛在田间的发生特点,应在其发生初期开始防治,即发现大豆植株有叶片出现黄白斑为害状,田间红蜘蛛处于点、片发生阶段,大豆郑叶株率达10%时,即应喷药进行防治。
6.防治技术
6.1 农业防治法
第一,保证保苗率,施足底肥,并要增加磷、钾的施入量,以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大豆自身的抗红蜘蛛为害能力。
第二,及时进行铲蹬除草,防止草荒,大豆收获后要及时清除豆田内杂草,并及时翻耕,秋整地,消灭大豆红蜘蛛越冬场所。
第三,合理轮作。
第四,合理灌水,或采用喷灌,可有效抑制大豆红蜘蛛繁殖。
6.2 药物防治法 防治方法按防治指标以挑治为主,即哪里达到指标就防治哪里,重点地块重点防治。不但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虫情检查,控制点片发生阶段,发现有零星豆株叶片出现黄白斑危害状时,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20%哒顺利硫磷乳油、20%三氯杀螨醇乳油、20%杀特乳油、40%水胺硫磷等衡释成1000倍稀释液,每667m2用药液50千克。也可用18%集琦虫螨克乳油10毫升,对水1500~3000倍液喷雾,或58%风雷激或24.5%多面手1500倍喷雾,或牵牛星(哒螨灵)每667米240~50毫升,或30%雷毙乳油30毫升,对水15~20千克喷雾。打药时注意喷头朝上,上下喷透,喷雾器应增加压力,冲破红蜘蛛网,使虫触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