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校民间舞教学而言,探究情感、内容、形式与技术相融合的途径,以情感为诱导来激发舞蹈学习兴趣,使得“形与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意识到舞蹈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大价值,积极探索与运用民族民间舞情感教学方法,是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本研究以多年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如何开展民族民间舞情感教学提出了几点拙见,以此为实践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推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情感教学
在舞蹈中,舞蹈灵魂情感同肢体语言完美融合才能表现出其婀娜多姿的独有特征,并充分体现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充分展现了了民族情感与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付情于舞的情感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切身感受情感,并寄情于舞,实现舞与心为一体的完美境界。因此,广大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应贯彻落实“付情于舞”原则,为学生营造“情景交融”的情境。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而言,情感教学法具有重大意义。
一、重视情感投入,教学情技并重
众所周知,心神结合是舞蹈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以情带动肢体,通过摆动肢体来充分展现情感。如果准确表达出情感,则需要充分了解民族风俗民情、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对舞蹈中包含的情感思想进行准备把握,并以恰当的肢体动作予以表现。基于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应充分理解舞蹈情感,灵活运用“付情于舞”的教学方式,精炼个人感情并汇聚成舞蹈审美情感,尤其是注重个人主观感受。换言之,这一教学方式的实质则是在掌握理解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升华个性。因此,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应将技能与情感交融并重,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在整个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舞蹈情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兴趣。
二、重视情景创设,推动情感教学
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指引学生学习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織学生到民族地区去采风,或者邀请民族民间舞蹈者亲临课堂,也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翻阅与浏览相关文字视频,对民族独有的文化与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名族文化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应该声情并茂地将民族故事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蒙古族舞蹈的特征,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生而言能够准备把握民族独有的气质形象和风格。通过一系列的情感引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可持续开展奠定了牢固情感基础。
例如《所那则雄》组合是藏族常见舞蹈,所那则雄的中文意思是摘苹果。这一组合风格性、趣味性、训练型特征显著,充分表现出了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充分展现了人们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该组合共有三段,以第一段为例。这一段的主体意思为摘苹果,主要对藏族人民勤劳摘苹果的劳动场景,这便需要引导学生事先到苹果园或相似情境中体验,或者指导学生浏览查看藏族风情民俗、摘苹果相关的电影、图片和文字资料,对摘苹果情境和细微动作进行情感感知,身临其境,促使情感与内心的共鸣,同时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提纯、升华再进行创作。这样在舞蹈课堂中学生身心愉悦,畅游于民间舞长空中,学会各种民族民间舞,用心去感受民间风土人情。
三、持续调节,营造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学习心情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正情绪状态,以正性情绪去激发学生正性情感的产生,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兴致勃勃、愉悦的情绪状态,通过长期的情绪积累,将有利于形成乐学情操,这便是情感教学的重点目标。例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展示、调换排面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站在第一排充分表演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转变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舞蹈动作,例如相互纠正动作、相互提问题、探讨动作转变等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始终心情愉悦地学习,满足学生正面情感需求,最终营造出愉悦、和谐的课堂情绪,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顺利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情感感人的作用明显高于道理感化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多互动交流,从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之间多探究和交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在交流探讨中发展思维、深受启发,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交往、沟通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深化情感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舞蹈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推动民间舞发展的一股“活的力量”就是情感教学,其将舞蹈文化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的特殊性充分体现了出来,而对新时期的舞蹈教育者来说,应承担起将情感教学融入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责任,防止“千人一面”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内在情感予以激发,使之心灵得到释放,把他们的知觉唤醒,对“本土体验”有更深刻的感受,助力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静.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情感与表演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35(19):82—83.
[2]杨梓.寓情于教,情动于舞——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J].北方音乐,2014(1):98—101.
【关键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情感教学
在舞蹈中,舞蹈灵魂情感同肢体语言完美融合才能表现出其婀娜多姿的独有特征,并充分体现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充分展现了了民族情感与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付情于舞的情感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切身感受情感,并寄情于舞,实现舞与心为一体的完美境界。因此,广大教师在情感教学中应贯彻落实“付情于舞”原则,为学生营造“情景交融”的情境。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教学发展而言,情感教学法具有重大意义。
一、重视情感投入,教学情技并重
众所周知,心神结合是舞蹈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以情带动肢体,通过摆动肢体来充分展现情感。如果准确表达出情感,则需要充分了解民族风俗民情、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对舞蹈中包含的情感思想进行准备把握,并以恰当的肢体动作予以表现。基于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应充分理解舞蹈情感,灵活运用“付情于舞”的教学方式,精炼个人感情并汇聚成舞蹈审美情感,尤其是注重个人主观感受。换言之,这一教学方式的实质则是在掌握理解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升华个性。因此,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应将技能与情感交融并重,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在整个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舞蹈情感,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兴趣。
二、重视情景创设,推动情感教学
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指引学生学习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織学生到民族地区去采风,或者邀请民族民间舞蹈者亲临课堂,也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翻阅与浏览相关文字视频,对民族独有的文化与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名族文化的热情。另外,教师还应该声情并茂地将民族故事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蒙古族舞蹈的特征,这对于刚开始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生而言能够准备把握民族独有的气质形象和风格。通过一系列的情感引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积极转变为“我要学”,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可持续开展奠定了牢固情感基础。
例如《所那则雄》组合是藏族常见舞蹈,所那则雄的中文意思是摘苹果。这一组合风格性、趣味性、训练型特征显著,充分表现出了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充分展现了人们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该组合共有三段,以第一段为例。这一段的主体意思为摘苹果,主要对藏族人民勤劳摘苹果的劳动场景,这便需要引导学生事先到苹果园或相似情境中体验,或者指导学生浏览查看藏族风情民俗、摘苹果相关的电影、图片和文字资料,对摘苹果情境和细微动作进行情感感知,身临其境,促使情感与内心的共鸣,同时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提纯、升华再进行创作。这样在舞蹈课堂中学生身心愉悦,畅游于民间舞长空中,学会各种民族民间舞,用心去感受民间风土人情。
三、持续调节,营造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学习心情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正情绪状态,以正性情绪去激发学生正性情感的产生,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兴致勃勃、愉悦的情绪状态,通过长期的情绪积累,将有利于形成乐学情操,这便是情感教学的重点目标。例如,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展示、调换排面的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站在第一排充分表演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转变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之间积极交流舞蹈动作,例如相互纠正动作、相互提问题、探讨动作转变等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始终心情愉悦地学习,满足学生正面情感需求,最终营造出愉悦、和谐的课堂情绪,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顺利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情感感人的作用明显高于道理感化人,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多互动交流,从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之间多探究和交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在交流探讨中发展思维、深受启发,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交往、沟通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在师生情感交流中深化情感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舞蹈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而推动民间舞发展的一股“活的力量”就是情感教学,其将舞蹈文化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的特殊性充分体现了出来,而对新时期的舞蹈教育者来说,应承担起将情感教学融入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责任,防止“千人一面”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内在情感予以激发,使之心灵得到释放,把他们的知觉唤醒,对“本土体验”有更深刻的感受,助力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静.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情感与表演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5,35(19):82—83.
[2]杨梓.寓情于教,情动于舞——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J].北方音乐,2014(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