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效应——创意与创价》
作者:杨照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定价:22.00元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两个人的推荐,一是梁文道,一是张大春。作者杨照在自序中说,他这本书就是“用一个接一个故事来说明:喜爱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规律反复磨损了我们对于故事的敏感,同时也就弱化了说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养了说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够在故事贫乏的时代,刺激创意并创造价值。”下面讲几个这本书里的有趣故事。
八卦岛
作者在书里谈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来自艾柯的小说《昨日之岛》。主角罗贝托乘坐的船搁浅了,他没事做,只好写小说。在罗贝托的小说中,他的弟弟费杭德勾引罗贝托的梦中情人一起出海了,他们去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岛探险。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的《镜花缘》?两个人登上第六个岛时,发现那个岛上的人一直在说话,不停地说,每天说,而且说的都是关于别人的闲话,堪称“八卦岛”。在八卦岛上,人们相信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成为别人的话题。只有被人谈论,才有意义活下去。犯错的岛上居民,承受的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大家都不谈论他。更有趣的是,岛上的人都知道,真实生活中的八卦太少,因为人跟人身上发生的事都差不多,所以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让八卦能永远继续下去。为了这个目标,岛上的人建造了一个巨轮,巨轮有六个同心圆,每个圆都能单独转,按照圆的大小,每个圆上被隔成不同数量的格子,最小的圆有24格,最大的圆有84格。不同格子里内容不同,有时间、动作、人物、情感、地点,等等。转动轮子,就能产生不同的组合,例如这个组合:昨天,帮助,遇见,仇人,欺骗,病痛。根据这个组合,岛上的人开始编故事:某某人,昨天遇见了他的仇人,仇人曾经欺骗过他,但现在仇人得了很重的病,某某不记前嫌,帮助了仇人。这样子,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电视综艺节目里的转盘?据统计,这个巨轮可以组合出七亿两千两百万种故事。我想,就算人活一百岁,三万六千天,一天听十个故事,不过三十六万个而已,七亿多万个故事,听好多辈子也听不完。
作者杨照说,这个故事说明“故事比现实、比真实更多样更丰富,这是人需要故事、离不开故事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人好奇,又害怕无聊,现实不能刺激人时,人就只能编故事。
外国人说长城
下面的故事跟长城有关,很新鲜,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故事的作者是写过《城堡》和《变形记》的著名作家卡夫卡。故事源自一篇名叫《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小说。小说笔法夸张,是这样的。
长城破土动工前五十年,中国就已经开始训练人们垒墙。小孩刚学会走路,老师就教他们用鹅卵石垒墙。就这样,等训练好足够的民工以后,建造长城的工作开始了。民工们20个人一队,每一队建造500米,旁边的一队也建造500米,建好后,两段接起来就是1000米。完成这1000米后,两队人并不在这里接着建,而是被派到其他地方去垒墙。这样做的结果是,长城不是连接起来的,而是有很多缺口,缺口中间是1000米一段的城墙。这些缺口后来才被补上。为什么这么做呢?卡夫卡说,一队人远离家乡建造城墙,500米是极限,在建造的后期,这队人就已经没信心了,所以一定要在他们建成500米城墙,有了阶段性成就感后,让他们赶快离开那地方,去很远的地方建造另一段城墙。为什么非得去很远的地方呢?为的是让他们一路上可以看见别人建造的一段段长城,从而得到足够的信心,对长城工程的完成坚信不疑,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作者杨照说,卡夫卡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寓言。在这个寓言里,建造长城不是故事,建造的过程才是故事。“换句话说,盖长城的故事,团结了同胞们。”这,就是故事的功能。
灰姑娘在中国
很久以前,中国南方的人都生活在洞里。有个洞主姓吴,他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死了,留下一个女孩叫叶限。吴洞主的另一个妻子只疼爱自己生的孩子,对叶限很不好。有一次,叶限抓了一条很好看的小鱼,她很喜欢,就把鱼养了起来。洞主的另一个妻子看见鱼,把鱼抓住吃了。叶限很伤心。正在这时,有个神秘人物出现了,他告诉叶限:你把鱼骨头藏起来,以后想要什么,就去求鱼骨头,它都会满足你。叶限听了,照做,屡试不爽。洞人过节时,洞主的另一个妻子带着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玩,却不让叶限去。叶限等她们走后,换了翡翠的衣服和金色的鞋,偷偷去了。结果离开时丢了一只鞋。鞋被卖到邻国,国王看到鞋如此奇特,就要找鞋的主人。可在他自己国家里没有一个能穿上这只鞋的女人,国王于是派人四处找,终于找到叶限家,找到了另一只金鞋。叶限穿上这双鞋和翡翠的衣服,美若天仙,国王立刻爱上她,与她结成了伴侣。
您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特别熟?主要情节像不像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可这故事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纯中国的。段成式说,这故事是他听仆人李士元讲的,李士元就是广西一带的洞人。《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九世纪,格林童话《灰姑娘》出版于1812年,还有一个夏尔·佩罗版的《灰姑娘》,写于1697年。《酉阳杂俎》里的这个故事比那两个早了几百年到近千年,可二十世纪前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很少,这故事到底是怎么传过去的呢?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故事具备强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把人连结在一起……文明、国家的壁垒,挡不住故事。”
故事的基本
上面几个故事是第一和第二章里的。第三章主要讲“说故事的方法”。这一章里,作者说的最好的是下面这段:“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如果有有匹马,刚好不会跑呢?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故事挑战定义,故事搜集真实或想象的‘例外’……故事就是人类经验中‘例外’的集大成。故事成立最根本的理由,其实无他,就是‘例外’,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这些就是故事的基本精神。”
我同意,并深以为然。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作者:Mull He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与中国5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看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很有点意思,出版社和作者有那么一丝预见未来的感觉,这本书6月份出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6月份发布中国的网民数量差不多也就是5亿。眼下互联网行业内图书有不少,但大多是对互联网的某一部分做详解,其中也不乏类似流水账之类的记录行为之书,可参考点甚少。此书敢对整个互联网来解密,勇气可嘉,不知实力如何。但能从用户需求出发,此处倒是可圈可点,最起码立论正确。翻了下目录,字里行间略带诙谐,应可迎合大众口味。
《继父》
作者:宫部美雪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印象里,继父继母不是什么好称呼。童话《白雪公主》里的继母因为恨白雪公主比自己漂亮,于是三番五次下手害她,毒苹果、毒梳子,雇人谋杀,那招数用的,不像对孩子,倒像对政敌。因为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当看到这本日本小说《继父》时,根本没感觉。后来有朋友拿了这书跟我说:嘿,这书有意思,好玩。我不信。他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你看朋友这么肯定,我就看看吧,看了十几页明白了,朋友没骗我。用腰封上的话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温暖又幽默的推理小说了。推理小说能让人感觉温暖,除了这本《继父》外,我没读过其他的。
《赫本啊赫本》
作者:蒋一谈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这本《赫本啊赫本》的封面,是一张赫本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是《罗马假日》前后的吧,二十多岁,清纯可人,别说男人,女人见了不多看几眼怕都是不可能的。以照片为封面,所以这本书乍看上去会让人错以为是赫本的传记。这和作者蒋一谈前两本小说集的设计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第一本《伊斯特伍德的雕像》是用美国硬汉明星“肮脏的哈里”伊斯特伍德做封面,伊斯特伍德最为中国百姓熟悉的作品大概是电影《廊桥遗梦》;第二本《鲁迅的胡子》是用鲁迅先生做封面。这本《赫本啊赫本》还是短篇小说集,与众不同,有作者独特的体悟。
作者:杨照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定价:22.00元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两个人的推荐,一是梁文道,一是张大春。作者杨照在自序中说,他这本书就是“用一个接一个故事来说明:喜爱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规律反复磨损了我们对于故事的敏感,同时也就弱化了说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养了说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够在故事贫乏的时代,刺激创意并创造价值。”下面讲几个这本书里的有趣故事。
八卦岛
作者在书里谈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来自艾柯的小说《昨日之岛》。主角罗贝托乘坐的船搁浅了,他没事做,只好写小说。在罗贝托的小说中,他的弟弟费杭德勾引罗贝托的梦中情人一起出海了,他们去了一个又一个奇怪的岛探险。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的《镜花缘》?两个人登上第六个岛时,发现那个岛上的人一直在说话,不停地说,每天说,而且说的都是关于别人的闲话,堪称“八卦岛”。在八卦岛上,人们相信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成为别人的话题。只有被人谈论,才有意义活下去。犯错的岛上居民,承受的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大家都不谈论他。更有趣的是,岛上的人都知道,真实生活中的八卦太少,因为人跟人身上发生的事都差不多,所以一定要想一个办法,让八卦能永远继续下去。为了这个目标,岛上的人建造了一个巨轮,巨轮有六个同心圆,每个圆都能单独转,按照圆的大小,每个圆上被隔成不同数量的格子,最小的圆有24格,最大的圆有84格。不同格子里内容不同,有时间、动作、人物、情感、地点,等等。转动轮子,就能产生不同的组合,例如这个组合:昨天,帮助,遇见,仇人,欺骗,病痛。根据这个组合,岛上的人开始编故事:某某人,昨天遇见了他的仇人,仇人曾经欺骗过他,但现在仇人得了很重的病,某某不记前嫌,帮助了仇人。这样子,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电视综艺节目里的转盘?据统计,这个巨轮可以组合出七亿两千两百万种故事。我想,就算人活一百岁,三万六千天,一天听十个故事,不过三十六万个而已,七亿多万个故事,听好多辈子也听不完。
作者杨照说,这个故事说明“故事比现实、比真实更多样更丰富,这是人需要故事、离不开故事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人好奇,又害怕无聊,现实不能刺激人时,人就只能编故事。
外国人说长城
下面的故事跟长城有关,很新鲜,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故事的作者是写过《城堡》和《变形记》的著名作家卡夫卡。故事源自一篇名叫《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小说。小说笔法夸张,是这样的。
长城破土动工前五十年,中国就已经开始训练人们垒墙。小孩刚学会走路,老师就教他们用鹅卵石垒墙。就这样,等训练好足够的民工以后,建造长城的工作开始了。民工们20个人一队,每一队建造500米,旁边的一队也建造500米,建好后,两段接起来就是1000米。完成这1000米后,两队人并不在这里接着建,而是被派到其他地方去垒墙。这样做的结果是,长城不是连接起来的,而是有很多缺口,缺口中间是1000米一段的城墙。这些缺口后来才被补上。为什么这么做呢?卡夫卡说,一队人远离家乡建造城墙,500米是极限,在建造的后期,这队人就已经没信心了,所以一定要在他们建成500米城墙,有了阶段性成就感后,让他们赶快离开那地方,去很远的地方建造另一段城墙。为什么非得去很远的地方呢?为的是让他们一路上可以看见别人建造的一段段长城,从而得到足够的信心,对长城工程的完成坚信不疑,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作者杨照说,卡夫卡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寓言。在这个寓言里,建造长城不是故事,建造的过程才是故事。“换句话说,盖长城的故事,团结了同胞们。”这,就是故事的功能。
灰姑娘在中国
很久以前,中国南方的人都生活在洞里。有个洞主姓吴,他有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死了,留下一个女孩叫叶限。吴洞主的另一个妻子只疼爱自己生的孩子,对叶限很不好。有一次,叶限抓了一条很好看的小鱼,她很喜欢,就把鱼养了起来。洞主的另一个妻子看见鱼,把鱼抓住吃了。叶限很伤心。正在这时,有个神秘人物出现了,他告诉叶限:你把鱼骨头藏起来,以后想要什么,就去求鱼骨头,它都会满足你。叶限听了,照做,屡试不爽。洞人过节时,洞主的另一个妻子带着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玩,却不让叶限去。叶限等她们走后,换了翡翠的衣服和金色的鞋,偷偷去了。结果离开时丢了一只鞋。鞋被卖到邻国,国王看到鞋如此奇特,就要找鞋的主人。可在他自己国家里没有一个能穿上这只鞋的女人,国王于是派人四处找,终于找到叶限家,找到了另一只金鞋。叶限穿上这双鞋和翡翠的衣服,美若天仙,国王立刻爱上她,与她结成了伴侣。
您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特别熟?主要情节像不像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可这故事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是纯中国的。段成式说,这故事是他听仆人李士元讲的,李士元就是广西一带的洞人。《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九世纪,格林童话《灰姑娘》出版于1812年,还有一个夏尔·佩罗版的《灰姑娘》,写于1697年。《酉阳杂俎》里的这个故事比那两个早了几百年到近千年,可二十世纪前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很少,这故事到底是怎么传过去的呢?作者对此的解释是,“故事具备强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把人连结在一起……文明、国家的壁垒,挡不住故事。”
故事的基本
上面几个故事是第一和第二章里的。第三章主要讲“说故事的方法”。这一章里,作者说的最好的是下面这段:“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如果有有匹马,刚好不会跑呢?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故事挑战定义,故事搜集真实或想象的‘例外’……故事就是人类经验中‘例外’的集大成。故事成立最根本的理由,其实无他,就是‘例外’,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这些就是故事的基本精神。”
我同意,并深以为然。
《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
作者:Mull He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与中国5亿网民互为影响的互联网DNA,看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很有点意思,出版社和作者有那么一丝预见未来的感觉,这本书6月份出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6月份发布中国的网民数量差不多也就是5亿。眼下互联网行业内图书有不少,但大多是对互联网的某一部分做详解,其中也不乏类似流水账之类的记录行为之书,可参考点甚少。此书敢对整个互联网来解密,勇气可嘉,不知实力如何。但能从用户需求出发,此处倒是可圈可点,最起码立论正确。翻了下目录,字里行间略带诙谐,应可迎合大众口味。
《继父》
作者:宫部美雪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印象里,继父继母不是什么好称呼。童话《白雪公主》里的继母因为恨白雪公主比自己漂亮,于是三番五次下手害她,毒苹果、毒梳子,雇人谋杀,那招数用的,不像对孩子,倒像对政敌。因为有了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当看到这本日本小说《继父》时,根本没感觉。后来有朋友拿了这书跟我说:嘿,这书有意思,好玩。我不信。他说: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你看朋友这么肯定,我就看看吧,看了十几页明白了,朋友没骗我。用腰封上的话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温暖又幽默的推理小说了。推理小说能让人感觉温暖,除了这本《继父》外,我没读过其他的。
《赫本啊赫本》
作者:蒋一谈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这本《赫本啊赫本》的封面,是一张赫本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是《罗马假日》前后的吧,二十多岁,清纯可人,别说男人,女人见了不多看几眼怕都是不可能的。以照片为封面,所以这本书乍看上去会让人错以为是赫本的传记。这和作者蒋一谈前两本小说集的设计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第一本《伊斯特伍德的雕像》是用美国硬汉明星“肮脏的哈里”伊斯特伍德做封面,伊斯特伍德最为中国百姓熟悉的作品大概是电影《廊桥遗梦》;第二本《鲁迅的胡子》是用鲁迅先生做封面。这本《赫本啊赫本》还是短篇小说集,与众不同,有作者独特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