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都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们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国的农村教师支撑着基础教育的绝大部分,他们的队伍庞大,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到81.7%(根据教育部2007年第8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潮流的今天,如何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诚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政府行为,也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因素。笔者在此将着眼点定位于农村教师,他们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呢?
爱岗敬业,献身农村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以爱岗敬业作为农村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主要着眼于农村教师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农村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农村教师缺编现象较为普遍,他们任教学科杂、课时多、教学任务重,长期教学工作的背后,成就感却不多,职称较低,福利待遇与城镇教师相比也存在差距。所以,不少人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不思进取,“爱岗”但不敬业,产生职业倦怠。
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师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师以高尚的师德为引领,发扬奉献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放弃进城、改行等思想。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更应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通向幸福之路的向导。如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稳定性日益凸显,教师待遇在不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应扎根农村,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
转变教育理念,应对新课程改革
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有不少农村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陷入困惑之中,感觉课不好教了。出现了使用新教材,方法老一套的现象。他们的专业化现状制约了新课程的推进。那种试图以旧思维驾御新课程,把探究的、讨论的、开放的、活动的、生活的新课程内容,变为呆板的知识,一成不变的模式来传授、灌输,已经无法在新课改中奏效。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首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筹兼顾。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其次,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身份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架桥铺路。
提高信息素养,拓展教学资源
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必需。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在职前教育中没有接触正规的信息技术教育,而职后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也不太理想。因此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要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就会落伍,因为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信息工具,吸取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新技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转化为教育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地去检索和选取所需知识,适应学习的要求,还要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不要沉湎于网络游戏。
丰富知识储备,实现学科知识专业化
农村教师知识面狭窄是普遍现象,在教师专业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要实现学科知识的专业化。首先是提高学历层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是专业化的一项内容,农村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在上岗前没有达到相应的学历,后虽然通过补偿教育获得了相应的学历,但学历层次仍然偏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因为原来的知识已经陈旧,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学科的前沿理论,最新的学术动态,可以通过提高培训的途径获取,因此农村教师要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提升。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性格、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教师具备除学科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教师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充电”意识,不断地吸取新鲜营养,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投身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理论
农村教师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默默无闻教书多年但没有经验可谈,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教研成果,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
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说,当然不必追求专业人士的科研,要立足现实,首先,应将教研的切入点放在教学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前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上要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教具的使用、教学的方法是否合适;教后要反思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受益情况,还要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寻求教学的改进与提高。这种教研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理论的提升,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每个教师也不能禁锢自己,应抛弃文人相轻的陋习,和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因为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与他人经常切磋交流,吸收借鉴他们的长处。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与优秀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集体备课与研究等,都是较好的教研方式,这样的教研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且辐射面广,收到的效果也相当好。
(作者单位:河北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爱岗敬业,献身农村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以爱岗敬业作为农村教师师德修养的核心,主要着眼于农村教师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农村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农村教师缺编现象较为普遍,他们任教学科杂、课时多、教学任务重,长期教学工作的背后,成就感却不多,职称较低,福利待遇与城镇教师相比也存在差距。所以,不少人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不思进取,“爱岗”但不敬业,产生职业倦怠。
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师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师以高尚的师德为引领,发扬奉献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放弃进城、改行等思想。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更应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通向幸福之路的向导。如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稳定性日益凸显,教师待遇在不断改善,全社会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应扎根农村,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
转变教育理念,应对新课程改革
自2001年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几年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有不少农村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教师,陷入困惑之中,感觉课不好教了。出现了使用新教材,方法老一套的现象。他们的专业化现状制约了新课程的推进。那种试图以旧思维驾御新课程,把探究的、讨论的、开放的、活动的、生活的新课程内容,变为呆板的知识,一成不变的模式来传授、灌输,已经无法在新课改中奏效。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首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筹兼顾。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其次,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身份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架桥铺路。
提高信息素养,拓展教学资源
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必需。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在职前教育中没有接触正规的信息技术教育,而职后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也不太理想。因此面对信息化的要求,要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否则就会落伍,因为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信息工具,吸取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新技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转化为教育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地去检索和选取所需知识,适应学习的要求,还要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不要沉湎于网络游戏。
丰富知识储备,实现学科知识专业化
农村教师知识面狭窄是普遍现象,在教师专业化日益推进的今天,要实现学科知识的专业化。首先是提高学历层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是专业化的一项内容,农村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在上岗前没有达到相应的学历,后虽然通过补偿教育获得了相应的学历,但学历层次仍然偏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因为原来的知识已经陈旧,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学科的前沿理论,最新的学术动态,可以通过提高培训的途径获取,因此农村教师要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完成对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提升。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性格、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教师具备除学科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教师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充电”意识,不断地吸取新鲜营养,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投身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理论
农村教师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默默无闻教书多年但没有经验可谈,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没有自己的教研成果,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
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说,当然不必追求专业人士的科研,要立足现实,首先,应将教研的切入点放在教学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前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反思,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上要对自己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教具的使用、教学的方法是否合适;教后要反思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的受益情况,还要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寻求教学的改进与提高。这种教研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理论的提升,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每个教师也不能禁锢自己,应抛弃文人相轻的陋习,和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因为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与他人经常切磋交流,吸收借鉴他们的长处。同事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与优秀教师结对子,教研组集体备课与研究等,都是较好的教研方式,这样的教研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且辐射面广,收到的效果也相当好。
(作者单位:河北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