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去,这不仅可以提升育人的质量,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发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新媒体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路径研究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5G交互时代、AI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设备终端了解社会,参与公众生活,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国家网信办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超6.48亿。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拥有敏锐的嗅觉,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前驱者和实践者。新媒体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新媒体的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们获取信息咨询的首选渠道,同时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二)新媒体下,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宽广的平台
新媒体信息宣传的即时性与共享性给予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宽广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新媒体以其数字的传播形态、交互的传播方式、即时的传播速度、个性的传播资源等优势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继而对高校深入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机遇。
2、新媒体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得益于海量用户和共享性,信息传播的无缝性为高校文化信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体现为,以往,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通过校园广播、书本、报刊、电视杂志等,而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迅速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使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信息创造者。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创造、制作、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平台多种多样、自媒体的衍生更为信息传播锦上添花。为高校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自媒体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
3、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强烈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影响。互联网的海量数据犹如一个大染缸,信息良莠不齐,反动、迷信、暴力等有害信息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西方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了难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沉淀下来,渗透在民族行为和意识当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質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之颠的明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我们当下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抵制文化冲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体现中华民族的“软实力”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资源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全球文化冲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民族立足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国土,吸吮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累的精神养分,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受多元文化和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在行为和思想等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践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水平、综合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现从传授文化知识向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不同,把思想理念建构在大学生的头脑里,既需要教育者的智慧,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吸收内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对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传承的忽视、漠视与误视,已经威胁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和正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开展育人实践的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传承并加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在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如何有效地运用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华文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主义问题。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得以繁荣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起到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接班人。在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应当积极引入和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大多利用第一课堂进行传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学分制开展形式多样选修课,例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的大学语文、经典诗词、中华文化初探等。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切合点,创新内容,打造品牌,新媒体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创新,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从形式、内容上创新。
(二)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思政平台
以往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信息渠道大部分停留在书籍、报刊、课堂授课等传统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以随机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长效机制。由此,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受众范围、影响深度不足。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搭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特色新思政平台。
互联网络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主动性,扩大辐射面,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打造传统优秀文化新媒体平台,抓住各种节点和契机,利用QQ、校园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自媒体等传播传统文化精品佳作,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如易班平台、慕课等。注意用户黏性、持久性、互动性等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实践例子实力维护粉丝活跃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思维的深度用户追踪和数据分析,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活跃与互动需求。使得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赋予大学生主人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文化的传递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出力量。
(三)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营造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大学校园气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如团日活动、学雷锋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悬挂传统文化条幅标语、警句格言。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解决互联网思维解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与网络多媒体平台紧密衔接,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血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利用新媒体,不断开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高校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期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 陈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
[3] 张艾利[1,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5).
[4] 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1):85-88.
[5] 王喜英.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9(1).
[6] 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路径研究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5G交互时代、AI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能设备终端了解社会,参与公众生活,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国家网信办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超6.48亿。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拥有敏锐的嗅觉,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前驱者和实践者。新媒体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新媒体的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们获取信息咨询的首选渠道,同时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二)新媒体下,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宽广的平台
新媒体信息宣传的即时性与共享性给予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宽广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新媒体以其数字的传播形态、交互的传播方式、即时的传播速度、个性的传播资源等优势备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继而对高校深入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机遇。
2、新媒体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得益于海量用户和共享性,信息传播的无缝性为高校文化信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体现为,以往,大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通过校园广播、书本、报刊、电视杂志等,而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qq、微信、微博等迅速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使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信息创造者。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不仅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创造、制作、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平台多种多样、自媒体的衍生更为信息传播锦上添花。为高校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自媒体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
3、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强烈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影响。互联网的海量数据犹如一个大染缸,信息良莠不齐,反动、迷信、暴力等有害信息时时刻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西方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了难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沉淀下来,渗透在民族行为和意识当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質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之颠的明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我们当下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抵制文化冲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体现中华民族的“软实力”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发展愿望,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世界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宝贵的资源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全球文化冲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民族立足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国土,吸吮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累的精神养分,延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受多元文化和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很容易在行为和思想等方面出现偏差,进而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践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水平、综合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现从传授文化知识向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不同,把思想理念建构在大学生的头脑里,既需要教育者的智慧,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吸收内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作用,对于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义。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传承的忽视、漠视与误视,已经威胁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安全,必须加以重视和正视。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开展育人实践的力度不够。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传承并加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在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如何有效地运用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华文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主义问题。
(一)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得以繁荣健康发展的文化基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起到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接班人。在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应当积极引入和利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大多利用第一课堂进行传授理论知识。第二课堂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学分制开展形式多样选修课,例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的大学语文、经典诗词、中华文化初探等。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切合点,创新内容,打造品牌,新媒体时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是创新,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从形式、内容上创新。
(二)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思政平台
以往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信息渠道大部分停留在书籍、报刊、课堂授课等传统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以随机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和长效机制。由此,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受众范围、影响深度不足。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搭建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特色新思政平台。
互联网络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主动性,扩大辐射面,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打造传统优秀文化新媒体平台,抓住各种节点和契机,利用QQ、校园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自媒体等传播传统文化精品佳作,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如易班平台、慕课等。注意用户黏性、持久性、互动性等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实践例子实力维护粉丝活跃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思维的深度用户追踪和数据分析,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活跃与互动需求。使得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赋予大学生主人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文化的传递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出力量。
(三)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营造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大学校园气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结合学校主题特色活动,如团日活动、学雷锋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活动,悬挂传统文化条幅标语、警句格言。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解决互联网思维解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与网络多媒体平台紧密衔接,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血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利用新媒体,不断开辟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高校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期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 陈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D].
[3] 张艾利[1,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5).
[4] 崔敏,黄育荣.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1):85-88.
[5] 王喜英.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9(1).
[6] 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