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按IMF界定的方式测算,累计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88亿美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范围扩大,层次加深,领域拓宽,吸收外资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将如何承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的机遇,中国的政策将随环境作出哪些调整?本刊邀请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作出详细解读。
中国无疑仍是世界前三名的投资热点国家,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现在似乎更强调“以我为主”,因此其引资思路和目标是外来投资者必须注意和了解的。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6年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年均增长率将达4.3%。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新一轮增长。
中国是公认的投资热点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表的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的初步评估,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约6120亿美元,是自2001年连续3年下降以来的首次回升,这标志着全球直接投资已走出低谷。展望2005年全球投资前景,专家预计: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跨国公司盈利增加,跨国并购的增多以及投资者信心的增强,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将进一步加速,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高峰将来临。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推动了新领域中国际生产要素的转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及研发环节转移和服务外包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的引擎。在当前全球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和区域营运中心的设立区域、覆盖范围也正进行新的布局。同时,服务外包已成为不可逆转且呈快速发展的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世界服务外包协会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
以跨国投资为主导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特别是拥有大量低成本、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和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内对外开放的限制措施将大部分被取消,外商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将中国列入世界前三名的投资热点国家,中国的综合引资优势为中国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是中国引资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到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等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大力提高中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吸收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一如既往欢迎外资
中国将长期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再形成若干个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内资源、能源、资金、技术、人才仍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必要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吸收外资,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生产要素,促进中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上发挥积极作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吸收外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增长。事实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吸收外资,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繁荣、促进经济增长的普遍选择。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努力保持吸收外资规模,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应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根本方针。
冀望解决三大矛盾
在中国提高引资质量过程中,将致力于三大矛盾的解决,首先解决资源需求的矛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是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的40%;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3%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8.3%;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1%、25.5%和9.7%。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GDP才仅仅接近于全世界GDP总和的1/30。但中国石油消费将近世界的1/10,钢材超过1/4,煤炭超过1/3。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目前中国共有接近8亿人需要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充裕低廉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的蓝领劳动力成本是欧美国家的1/40,白领劳动力是欧美的1/12。坚持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利用中国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吸收外资与扩大就业、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吸收更多的外商投资,用中国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途径。
其次,解决技术落后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尽管中国有些领域和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依然处于下游的位置。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外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中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
"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也是中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先进適用技术,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引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科技人才的主体。在新形势下,吸收外资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还是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都需要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要鼓励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并采取适当措施更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必须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模式,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解决地区差异的矛盾。
中国幅员辽阔但地区差异很大,西部的12省市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18%。而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东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后期;而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还会在国家安全、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现实情况是国家财政支持极其有限,最有效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扩大开放中求发展,通过大力吸收外商投资来获得工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根据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功发展经验,吸收外商投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吸收外商投资获得的建設资金和技术是开口的,还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吸收外商投资上做文章。鼓励外商参与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东中西部互动和优势互补,努力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础,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连锁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新优势,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国内外联动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结合落实CEPA,积极发挥珠江三角洲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吸收外商投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一体化进程。
资金应投向最需要的领域
在对外商市场开放方面,中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一般制造业和服务领域,坚持多种所有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产业,外资基本没有或进入较少。外商投资企业对外依存度远高于国内其他类型企业,其工业产值中约46%出口到国际市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集中在较早放开市场竞争的轻工、家电、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竞争性行业。
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大力吸收外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立更多的自有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中外中小企业合作;继续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出口型企业,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政策,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吸收外资方式,完善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并购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外资参与金融不良资产的重组与处置;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服务贸易领域开放问题的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应加快制订《反垄断法》,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垄断行为,并规制过度竞争行为。吸收外资要更加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节能、降耗和环保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单位土地的外资承载量和产出率,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严格遵守环保标准保护环境。
直接投资风险低
利用外资中如何避免出现风险不再重蹈拉美化的覆辙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外资利用不当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外资构成方面,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是以间接投资为主的,外国银行贷款、外国证券投资稳定性较低,其投机性和流动性强,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抽逃,从而加剧一国的金融波动。而直接投资稳定较高,资产不易转移,具有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外资流入总量规模较大,中国一直坚持利用外资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重点,适度举借外债,审慎开放资本市场的原则,中国尚未开放证券市场,目前直接投资占中国外资的绝大部分,主要是国际公认的最为稳定的绿地投资方式。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原则对于中国在地区和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有效地防范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短期资本外逃引发的金融风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其它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现象不大可能在中国发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国家债务,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风险自行承担,不存在到期偿还的问题,政府不对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不会构成支付风险,目前,外商在中国投资获得的利润大部分都通过再投资的形式留在了中国。
在新形势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今后应继续长期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指导原则,适时稳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同时,适应全球直接投资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宏观管理水平。
必须看到,中国吸收外资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苗头。如少数外商投资项目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一些地方违规出台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商投资的宏观管理水平。认真研究分析跨国投资发展的新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制订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改善吸收外商投资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程序,坚决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审批制度,建立外商投资审批责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外商投诉机制,加大对外商投诉的协调力度,促进外商投诉的及时有效解决。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信心。
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的分析,密切关注各国投资政策的动向,加强对全国投资促进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有针对性地做好投资促进工作,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更好地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