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风力发电人才需求,提出了建设专业群的重要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互联网 风电项目”贯穿到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群建设机制中,达到高职院校育人要求。
关键词:风力发电;专业群;双元制;风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217-02
一、风力发电专业群建设背景
近两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新能源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将重点发展风能,做大做强风电装备制造和零部件开发产业,提升风电机组核心设计和制作技术竞争力,培育壮大风机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风电专业人才。初步预测: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超过40万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对“长株潭”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对人才需求数量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到2020年,湖南对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达4万左右,因此,急需培养大量新能源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现有专业设置不完全适应风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八大”提出,把中国制造与“互联网 ”和双创结合起来,推进职业教育结构科学合理地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但现开设有风电专业的高职院校各自为战,还存在以下不足:
1.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训基地共享度不高。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供校内学生实训或进行生产性教学实践,没有完全形成校企之间或同类院校之间的共享;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仅承担1-2个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还没有扩大到整个专业群共享;网络课程资源主要服务校内师生,资源内容没有完全对接风电产业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还没有在企业培训中大力推广。
2.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仍是单门课程的课堂讲授方式,或部分课程采用了微课、慕课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提高。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与到风电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实习材料,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修订;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派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学校给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场所等。但校企合作项目很少,集“科研、培训、营销”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亟待形成。
4.教学团队的整体双师能力有待提高。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联系不够紧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的教学研究、课程改革较少;教师挂职锻炼时没有完全融入到岗位中去,很多教师不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因教学团队的整体双师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三、建设风力发电专业群的思路与目标
以风力发电产业深度调研为依据,结合风力发电产业链与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聚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建设“基础通用,方向互选,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主体强劲、各俱特色”的风力发电专业群。
对接风电产业链中风电装备零部件制作、风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风电项目综合管理等,依托能源局,与全球知名度高、技术领先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互联网 风电项目”贯穿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群建设机制中。实现为风电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建设风力发电专业群的举措
1.建立“校企双元,产学融通、现代学徒制”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风电专业群中各专业对接产业链内关键生产岗位,校企共同分析岗位生产要求、确定群内各专业岗位分工、制定岗位课程体系、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元,产学融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实训室 车间”订单式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德国“双元制”模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与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专业采用“实训室 现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基础共享、模块分工、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调研产业链内知名风电企业,分析风电装备关键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能力,筛选知识点、技能点,对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构建成学习模块、慕课、微课,组建成课程资源库、学习库,以学生为本,根据能力递进的规律,对库中的微课、模块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共享型课程、方向课程等。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学习通用的共享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兴趣选择方向课程。完善职业资格证替代课程制度,完善课证融通、双证毕业制度,重点开发一批新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包,及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培训包。
3.建设“以应用为驱动,共享开放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逐步建设与更新“以应用为驱动,共享开放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双专业制度,鼓励专业群内学生互选互通。依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等要求,制定《资源库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资源库技术规范》、《专业教学资源库用户评价调查手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等规范与标准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按“产业资源库、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分类。
4.建立“风电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的”教学团队。建立由风电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的创新型教師团队。通过阶段性承担课程教学、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途径对企业老师进行培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到知名企业顶岗、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方式,对校内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合作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指导学生技能抽考培训、新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对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在合作育人中培养团队。 5.构建“分层培养、逐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岗位双需要”(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需要),聘请“校企双导师”,遵循“能力双递进”(“岗位认知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阶梯递进的专业技能形成过程和“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螺旋递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规律,校企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实践双训练”(技能訓练和技术训练),培养服务风电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将新能源行业标准、技能抽考标准引入实践教学中,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6.建立“互联网 风电项目”统筹发展机制。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完成风电项目为依托,将部分课程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纳入合作项目的协议中。以当地经济园区为平台,与德国企业合作,开展“双元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完成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中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互联网 风电项目”统筹发展机制。
五、结论
从2016年开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公司进行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每年在风能专业群中挑选人才,由学校和舍弗勒公司按照徳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湘潭“未来工厂”的标准进行培养;与广东明阳风电集团共同打造了“明阳班”,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风电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促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新,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21.
[2]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3]吴翠娟,李冬.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涵分析和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3):14-16.
[4]谭永平,唐春生,等.国家能源战略背景下高职电力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对接的研究与探索[J].国家职业技术教育,2017,(22):43-47.
[5]冯旭芳.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27-31.
关键词:风力发电;专业群;双元制;风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217-02
一、风力发电专业群建设背景
近两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新能源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将重点发展风能,做大做强风电装备制造和零部件开发产业,提升风电机组核心设计和制作技术竞争力,培育壮大风机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风电专业人才。初步预测: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超过40万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对“长株潭”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对人才需求数量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到2020年,湖南对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将达4万左右,因此,急需培养大量新能源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现有专业设置不完全适应风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八大”提出,把中国制造与“互联网 ”和双创结合起来,推进职业教育结构科学合理地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但现开设有风电专业的高职院校各自为战,还存在以下不足:
1.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实训基地共享度不高。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供校内学生实训或进行生产性教学实践,没有完全形成校企之间或同类院校之间的共享;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仅承担1-2个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还没有扩大到整个专业群共享;网络课程资源主要服务校内师生,资源内容没有完全对接风电产业前沿技术与创新产品,还没有在企业培训中大力推广。
2.人才培养质量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仍是单门课程的课堂讲授方式,或部分课程采用了微课、慕课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提高。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与到风电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实习材料,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修订;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派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学校给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场所等。但校企合作项目很少,集“科研、培训、营销”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亟待形成。
4.教学团队的整体双师能力有待提高。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联系不够紧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的教学研究、课程改革较少;教师挂职锻炼时没有完全融入到岗位中去,很多教师不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因教学团队的整体双师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三、建设风力发电专业群的思路与目标
以风力发电产业深度调研为依据,结合风力发电产业链与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聚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建设“基础通用,方向互选,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主体强劲、各俱特色”的风力发电专业群。
对接风电产业链中风电装备零部件制作、风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风电项目综合管理等,依托能源局,与全球知名度高、技术领先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互联网 风电项目”贯穿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群建设机制中。实现为风电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建设风力发电专业群的举措
1.建立“校企双元,产学融通、现代学徒制”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风电专业群中各专业对接产业链内关键生产岗位,校企共同分析岗位生产要求、确定群内各专业岗位分工、制定岗位课程体系、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元,产学融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实训室 车间”订单式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采用德国“双元制”模式,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与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专业采用“实训室 现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基础共享、模块分工、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调研产业链内知名风电企业,分析风电装备关键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能力,筛选知识点、技能点,对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构建成学习模块、慕课、微课,组建成课程资源库、学习库,以学生为本,根据能力递进的规律,对库中的微课、模块重新排列组合,形成共享型课程、方向课程等。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学习通用的共享课程,从大二开始根据兴趣选择方向课程。完善职业资格证替代课程制度,完善课证融通、双证毕业制度,重点开发一批新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包,及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培训包。
3.建设“以应用为驱动,共享开放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逐步建设与更新“以应用为驱动,共享开放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双专业制度,鼓励专业群内学生互选互通。依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等要求,制定《资源库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资源库技术规范》、《专业教学资源库用户评价调查手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等规范与标准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按“产业资源库、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分类。
4.建立“风电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的”教学团队。建立由风电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的创新型教師团队。通过阶段性承担课程教学、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多种途径对企业老师进行培养;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到知名企业顶岗、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方式,对校内教师进行培养;通过合作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指导学生技能抽考培训、新能源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对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在合作育人中培养团队。 5.构建“分层培养、逐层递进、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岗位双需要”(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需要),聘请“校企双导师”,遵循“能力双递进”(“岗位认知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阶梯递进的专业技能形成过程和“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螺旋递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规律,校企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实践双训练”(技能訓练和技术训练),培养服务风电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将新能源行业标准、技能抽考标准引入实践教学中,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
6.建立“互联网 风电项目”统筹发展机制。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完成风电项目为依托,将部分课程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纳入合作项目的协议中。以当地经济园区为平台,与德国企业合作,开展“双元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完成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中指导学生进行产品加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互联网 风电项目”统筹发展机制。
五、结论
从2016年开始,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舍弗勒公司进行订单培养合作模式,每年在风能专业群中挑选人才,由学校和舍弗勒公司按照徳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湘潭“未来工厂”的标准进行培养;与广东明阳风电集团共同打造了“明阳班”,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风电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促进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宁新,等.“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6-21.
[2]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3]吴翠娟,李冬.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内涵分析和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3):14-16.
[4]谭永平,唐春生,等.国家能源战略背景下高职电力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对接的研究与探索[J].国家职业技术教育,2017,(22):43-47.
[5]冯旭芳.适应绍兴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