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虽受制于教材的文体、内容及文风, 但在各类文体可堪范文精选的当下, 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 抛除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之内功, 无疑是精讲教材、释疑解惑、以文化人之本, 进而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索及独到见解, 让学生得以灵魂的洗涤、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课堂语言 表述艺术
人的语文能力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处于语言表述与修养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其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准确性、简洁性、针对性、逻辑性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兴趣,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同其它学科迥异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赋予学生的,绝非仅限于对范文的解读,而是范文背后的启智与引领,个中奥妙唯其长期实践、摸索,方能深悟其道。
1 用词准确, 语言简洁
用词准确是教学语言的生命, 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语言, 做出最为贴切的表述。对此, 不妨精读一下课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对教师而言,语言简洁可谓一种境界。如在介绍纪伯伦时,可如是表述: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与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 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
2 逻辑清晰, 针对性强
出色的逻辑表述, 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开掘与留心,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像“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在作者的眼中, 园中的所有景物都与她的心灵相通:“蜻挺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语文教师的课堂“精讲”, 贵在把握作家笔下的人物, 同电影镜头里没有任何多余的“道具”一样,作家笔下的人物,皆有其特定的阶级背景与写作寓意, 唯其有针对性地抓住典型细节, 方能洞悉作家的写作寓意。如《故乡》中如是描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紋, 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3 生动形象, 比喻巧妙
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个性, 没有形象, 就没有小说; 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 语文课就是沙漠。值得深思的是, 同一篇作品, 读第一遍时津津乐道, 饶有兴味,但一经教师分析,反而变得索然无味!其原因在于, 教师不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作品,而是用干瘪的术语“解剖”作品。殊不知,文学作品的感染性,恰借助于巧妙的比喻,使人洞若观火。如在讲述《故乡》时,不妨着重强化鲁迅笔下的“厚障壁”三字: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4 寓意含蓄, 节奏有致
含蓄是以委曲婉转的语言烘托或暗示,往往更具感染力。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可从法国人的含蓄导入正文: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诚然,语文教师的含蓄性语言, 不应超越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语言节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经验丰富者,或侃侃而谈, 或娓娓道来。另如光未然的《黄河颂》, 可以节拍的强弱为节奏: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5 言贵真实, 富于哲理
《故乡》中,鲁迅写道:“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
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 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 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讲此,为增进学生的理解,不妨真诚坦言:“这就是鲁迅极为同情, 而又无助的闰土!”哲理性的语言能震撼人的心灵, 如能适当引入学生的作文或课堂中, 其意义必定深刻而隽永。而讲纪伯伦的“重视人们的缺点,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则应诠释其哲理所在。
6 语言亲切, 适度幽默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亲切, 看似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 实则是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问题。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亲切性,既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也益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换言之,那些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多与语文教师死板、生硬的语言表述有关。如讲萧红的《祖父》时,可以亲切的口吻念道:“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鋤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这种亲切感, 课堂效果极强。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及灵感的结晶,适度的幽默有助于唤起学生注意, 如发现个别同学打嗑睡, 有人即兴吟诗:“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澡堂。”如是幽默,既驱赶了该生的睡意,又避免了尴尬。
7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艺术,虽述之于口,却积淀、素养于长期的语文课教学实践, 尤其是对中外文学名著如痴阅读,而课堂上的点精表述,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修养之“冰山一角”。遵从此道, 事半而功倍; 违此道者, 必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 梁巧.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1(7).
[2] 夏海玉.浅析教学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J].教师,2012(33):58.
[3]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8.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课堂语言 表述艺术
人的语文能力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处于语言表述与修养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其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准确性、简洁性、针对性、逻辑性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兴趣,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同其它学科迥异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赋予学生的,绝非仅限于对范文的解读,而是范文背后的启智与引领,个中奥妙唯其长期实践、摸索,方能深悟其道。
1 用词准确, 语言简洁
用词准确是教学语言的生命, 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的语言, 做出最为贴切的表述。对此, 不妨精读一下课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对教师而言,语言简洁可谓一种境界。如在介绍纪伯伦时,可如是表述: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与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 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
2 逻辑清晰, 针对性强
出色的逻辑表述, 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开掘与留心,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像“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在作者的眼中, 园中的所有景物都与她的心灵相通:“蜻挺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语文教师的课堂“精讲”, 贵在把握作家笔下的人物, 同电影镜头里没有任何多余的“道具”一样,作家笔下的人物,皆有其特定的阶级背景与写作寓意, 唯其有针对性地抓住典型细节, 方能洞悉作家的写作寓意。如《故乡》中如是描写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紋, 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3 生动形象, 比喻巧妙
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学语言的个性, 没有形象, 就没有小说; 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 语文课就是沙漠。值得深思的是, 同一篇作品, 读第一遍时津津乐道, 饶有兴味,但一经教师分析,反而变得索然无味!其原因在于, 教师不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作品,而是用干瘪的术语“解剖”作品。殊不知,文学作品的感染性,恰借助于巧妙的比喻,使人洞若观火。如在讲述《故乡》时,不妨着重强化鲁迅笔下的“厚障壁”三字: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4 寓意含蓄, 节奏有致
含蓄是以委曲婉转的语言烘托或暗示,往往更具感染力。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可从法国人的含蓄导入正文: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诚然,语文教师的含蓄性语言, 不应超越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语言节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经验丰富者,或侃侃而谈, 或娓娓道来。另如光未然的《黄河颂》, 可以节拍的强弱为节奏: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5 言贵真实, 富于哲理
《故乡》中,鲁迅写道:“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
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 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 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讲此,为增进学生的理解,不妨真诚坦言:“这就是鲁迅极为同情, 而又无助的闰土!”哲理性的语言能震撼人的心灵, 如能适当引入学生的作文或课堂中, 其意义必定深刻而隽永。而讲纪伯伦的“重视人们的缺点,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则应诠释其哲理所在。
6 语言亲切, 适度幽默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亲切, 看似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 实则是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问题。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亲切性,既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也益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换言之,那些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多与语文教师死板、生硬的语言表述有关。如讲萧红的《祖父》时,可以亲切的口吻念道:“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鋤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这种亲切感, 课堂效果极强。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及灵感的结晶,适度的幽默有助于唤起学生注意, 如发现个别同学打嗑睡, 有人即兴吟诗:“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澡堂。”如是幽默,既驱赶了该生的睡意,又避免了尴尬。
7 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艺术,虽述之于口,却积淀、素养于长期的语文课教学实践, 尤其是对中外文学名著如痴阅读,而课堂上的点精表述,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修养之“冰山一角”。遵从此道, 事半而功倍; 违此道者, 必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 梁巧.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1(7).
[2] 夏海玉.浅析教学语言艺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J].教师,2012(33):58.
[3]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语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