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必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强化课程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应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脱身而出,正确认识各学科的地位,还原思想品德课程自身的课程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现代化人才。
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方针,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相关文件,让每个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工作和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绩效考核上,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再分“主科”“副科”,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性。
确保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师资质量是关键。学校应从政策和经费两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思想品德教师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努力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更新教学理念
康德曾经说过:“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要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德育工作。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态度和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喜爱思想品德课程,用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感染和熏陶学生,和学生发生心灵的撞击,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产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课堂应是一个生动的充满激情和心灵撞击的场所,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激荡着他们的灵魂,让道德观念通过学生的心灵反应而内化为深层的精神力量。传统课堂“一言堂”“照本宣科”的灌输方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培养,道德意志得到锻炼。
课堂教学过程中良性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出现精彩的生成。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不仅应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也要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等基本情况,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实效。
三、精选德育内容
现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人文化,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受到了广泛好评。然而,课本只是静止的文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应具备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将他们道德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展示出来。生动有效的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于题材是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起来,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可能会引起争论,但在争论中,学生看待问题会更全面,考虑问题会更周到。学会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促进作用。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首先,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主动走进学生之中,尊重和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做他们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中生成出精彩,寓教于乐。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化德育,探讨德育化生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最后,由于家庭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校外时间长,易形成监管“空白”,思想品德教师应把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导他们把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要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
一、强化课程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应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脱身而出,正确认识各学科的地位,还原思想品德课程自身的课程地位,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现代化人才。
确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方针,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相关文件,让每个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工作和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绩效考核上,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再分“主科”“副科”,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性。
确保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师资质量是关键。学校应从政策和经费两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思想品德教师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努力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更新教学理念
康德曾经说过:“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要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德育工作。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态度和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和情感,影响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喜爱思想品德课程,用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感染和熏陶学生,和学生发生心灵的撞击,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产生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课堂应是一个生动的充满激情和心灵撞击的场所,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须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激荡着他们的灵魂,让道德观念通过学生的心灵反应而内化为深层的精神力量。传统课堂“一言堂”“照本宣科”的灌输方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培养,道德意志得到锻炼。
课堂教学过程中良性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出现精彩的生成。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不仅应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也要深入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和思想状况等基本情况,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实效。
三、精选德育内容
现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人文化,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受到了广泛好评。然而,课本只是静止的文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应具备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德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将他们道德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展示出来。生动有效的课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于题材是学生所经历的生活,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起来,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在讨论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可能会引起争论,但在争论中,学生看待问题会更全面,考虑问题会更周到。学会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体现了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促进作用。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首先,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主动走进学生之中,尊重和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做他们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堂中生成出精彩,寓教于乐。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化德育,探讨德育化生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意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最后,由于家庭教育机制不健全,在校外时间长,易形成监管“空白”,思想品德教师应把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导他们把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要求,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