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高中政治课文化生活的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道德意识、文化多元意识、文化竞争意识、和文化批判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竞争;道德;多元;批判
文化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群体行为人的观点、观念、概念的总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积极投身文化生活,参与文化创造,提升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中文化生活课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剖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道德意识
文化生活课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以知识和实践为载体推进学生文化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纵观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强烈的重德求善、推崇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整个民族的利益作为最大的善,这种追求伦理价值的取向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 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当前我们的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树立新时代的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文化生活》的教材中有大量文化道德知识的内容,教材本身无法承载由文化知识向文化道德意识的转化,这过程有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内化,和教师作为主导的载体创设,让学生将课堂知识汲取和文化意识的形成有机的统一起来。用正确的文化道德意识指导自己将来的实践生活,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区别。将文学和音乐等形式运用到《文化生活》教学中,对打造有文化道德意识的中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学生触摸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文化多元意识
现代文化是体现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以及特定时代变革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既是文化选择的坐标,又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文化载体。高中文化生活课就用大量篇幅来描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以及我们所要坚持的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当然,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主动吸收和融合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但必须把握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主, 同时吸收一切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外来文化, 是升华了的中华文化。既坚持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坚持文化交流时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师应具有以下角色意识。一是教师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创设一个体现公平的教育环境,将学生的学业、情感及社会需要置于教学的中心。二是教师是本土知识的专家。多元文化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本土意识;既要培养他们参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使他們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吸收者又能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传扬者,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将各种知识和认识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认识方式和知识体系的人。
三、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竞争意识
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促进了社会活力的增加, 也使人们深感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以重大影响。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化竞争意识,启发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谦恭礼让,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修身健体,做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人;勤勉守纪,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率真脱俗,做一个高雅有情趣的人!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生活课教学认清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巨大影响和树立公民良好精神风貌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观点。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
《文化生活》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普遍原理和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科学揭示了现代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这个狭隘性常常以其野蛮的形式出现,不克服工业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超越粗俗文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和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批判,使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确立成为可能。从教材知识的解析我们发现,首先,要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人民利益的分裂是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努力创造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让人民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亿万人民成为精神文明实践的主体。在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世界文化风暴席卷全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更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构建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培育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同时,要时刻警惕腐朽、庸俗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错误引导,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带来巨大危害。
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输出途径,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
新时期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究其目的不仅是认识价值,而在于发展价值,培养价值形成力。政治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递文化,而在于形成文化创造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就不会有希望。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文化意识,其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的政治教育能着眼于未来,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弘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培育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充满生命力的新人类。
关键词:文化意识;竞争;道德;多元;批判
文化意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群体行为人的观点、观念、概念的总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积极投身文化生活,参与文化创造,提升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中文化生活课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剖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道德意识
文化生活课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以知识和实践为载体推进学生文化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纵观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强烈的重德求善、推崇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和整个民族的利益作为最大的善,这种追求伦理价值的取向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 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当前我们的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树立新时代的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至关重要。《文化生活》的教材中有大量文化道德知识的内容,教材本身无法承载由文化知识向文化道德意识的转化,这过程有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内化,和教师作为主导的载体创设,让学生将课堂知识汲取和文化意识的形成有机的统一起来。用正确的文化道德意识指导自己将来的实践生活,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区别。将文学和音乐等形式运用到《文化生活》教学中,对打造有文化道德意识的中学生,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学生触摸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文化多元意识
现代文化是体现社会发展必然要求的以及特定时代变革精神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既是文化选择的坐标,又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文化载体。高中文化生活课就用大量篇幅来描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以及我们所要坚持的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当然,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 主动吸收和融合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但必须把握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主, 同时吸收一切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外来文化, 是升华了的中华文化。既坚持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又要坚持文化交流时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师应具有以下角色意识。一是教师是所有学生的关怀者。教师有责任去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创设一个体现公平的教育环境,将学生的学业、情感及社会需要置于教学的中心。二是教师是本土知识的专家。多元文化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本土意识;既要培养他们参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使他們既能成为外来文化的吸收者又能成为本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传扬者,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将各种知识和认识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认识方式和知识体系的人。
三、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竞争意识
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促进了社会活力的增加, 也使人们深感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以重大影响。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化竞争意识,启发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谦恭礼让,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修身健体,做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人;勤勉守纪,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率真脱俗,做一个高雅有情趣的人!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生活课教学认清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巨大影响和树立公民良好精神风貌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这样的观点。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
《文化生活》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普遍原理和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科学揭示了现代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这个狭隘性常常以其野蛮的形式出现,不克服工业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超越粗俗文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和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批判,使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确立成为可能。从教材知识的解析我们发现,首先,要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人民利益的分裂是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努力创造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让人民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亿万人民成为精神文明实践的主体。在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世界文化风暴席卷全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我们更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构建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培育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同时,要时刻警惕腐朽、庸俗文化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错误引导,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带来巨大危害。
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生活》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输出途径,强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
新时期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究其目的不仅是认识价值,而在于发展价值,培养价值形成力。政治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递文化,而在于形成文化创造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就不会有希望。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文化意识,其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的政治教育能着眼于未来,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弘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培育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充满生命力的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