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破音异读”问题》补义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语文》1964年第5期吕冀平、陈欣向同志《古籍中的“破昔异读”问题》一文,从“约定俗成——以今之约定俗成易古之约定俗成”达个原则出发,提出了几个在古书研读中实际可行的办法。我同意吕、陈两同志的意见,而愿更补充数义。在现代语昔中,字的舌节单位作为一个单音节词或复昔节词词紊,由于词义、
其他文献
讲修辞离不了举例。例句应当按什么标准去挑选?按什么标准去评析?例句同群众语言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在前几年出版的某些修辞书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它们往往是为举例而举例,存
形容词也可以受数量结构的修饰。这里试谈一种明显地是表物量的数量结构修饰形容词的现象。先看例子:1.他站在一丈多高的工作凳上,…探着头唤(费礼文:《一年》,《选》①623)2.每个人
甲骨文、金文和《尚书》叙述奴隶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所说的话,往往称之为“王若曰”。另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某某有权势的贵族大臣所说的话,有时也称之为“某某若曰”。这种语例的
《刘知远诸宫调》据原书影印出版之后,大家才见到了它的真面目。近年来,校注释读此书的着作有好几种,各家的创获很多。近读此书,参以诸家的着述,间有一得之愚,写在下面,请大家指正。
陈治文同志的《关于北京话里儿化的来原》(见《中国语文》1965年第5期。以下简称“陈文”)着重说明在北京话的一定语言片断里,以ts—ts—s—z—做声母的字轻读,说快了的时候,往往
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
助词“等”或“等等”通常放在两个以上并列的词或词组的后边,“等”兼表省略和总括,“等等”只表省略。在句子里,它们的后边可以没有名词,也可以有名词。“等(等等)”后有名词时构
古代的单昔词,特别是多义的,往往逐渐分化为好几个双昔词。例如“势”,分化为“权势、势力,形势、局势、大势”等;“虑”,分化为“思虑、考虑、顾虑、忧虑”等;“诚”,分化为“诚意、
外国留学生掌握“全上”(完全的上声)比较容易,可是“牛上”(牛三声)学起来非常吃力。“懂了”说成donglo,“我的”说成wSde或wode,“祖国”说成zfguo或zfiguo,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邓拓在《爱护劳动力的学说》这支毒箭里,假模假样地摆出一副爱护劳动力的面孔,实际是闭着眼睛胡说八道,蓄意攻击党,蓄意挑拨党和劳动人民血肉不能分的关系。我是工人,究竟谁最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