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湖北卷2011的作文命题“旧书”,回忆近几年的湖北卷作文命题,我想起了元好问的两句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命题旨意“求真”。
湖北卷的自主命题起始于2004年,命题专家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无论是2004年的话题作文“买镜”还是 2007年的材料作文“母语”,无论是2008年的给材料的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还是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门口” ,都在“求真”“务实”方面作了积极引导,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即便是最有争议的2010年的给材料作文“幻想”,也在极其努力地通过材料和引言将“幻想”照进现实。 当然在“幻想”的旗帜下,不可避免地为那些在作文训练上不够扎实却擅长想象的考生开了一小扇方便之门。
如果说2010年的“幻想”是对未来世界的眺望与憧憬,是在创新的时代里用“幻想”呼唤青年学生心存梦想,勇于创新;那么2011年的“旧书”更多的则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首与感悟。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这种“回望、反思与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命题者热切希望我们的考生,少说些为圣人立言的大话、空话,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自身的成长,写出真情实感。同时以“旧书”立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正视现代文明的喧嚣,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珍惜旧书,热爱新书,专心读书 —— 这又是作文命题“旧书”的深长寄寓。总之,我手写我心,作文先做人,是“旧书”的真实纯粹的旨意。
二、命题形式“尚简”。
从湖北卷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命题一年一变,繁简有度,形式无拘,体现了命题专家们在命题形式和写作内容上求新求变、不落窠臼的意识。题目简单该是今年的湖北卷作文命题留给考生最鲜明的印象,“尚简”也应该是今年湖北卷命题专家们的卓越追求。
长期以来,我们欣赏这种“简单”, 虔诚地期盼着简约而又极富张力的作文命题。当2006年上海卷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成为街头巷尾的亲切交谈,带给人们一种拥抱的激情;当2007年上海卷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成为一首心灵之歌,成为“临坎”之人恒久的精神动力;当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浙江卷“‘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同时闯进我们的视野,湖北卷2008年的命题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也闪耀在其中了! 不过,2008年的题型是“材料加引言加命题”:材料是龙应台先生关于“什么叫做文化”的一段描述,后面用几句导语引出作文命题。随后的两年,湖北卷又遵循“稳中有变”的 原则,呈现出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的门口”和2010年的供材料作文“幻想”。 两年之后的2011年,湖北卷来了一次“华丽转身”,回归命题作文,但又同中有异。 今年的作文题,落尽豪华,就是两个字——“旧书”:前面没有引人入胜的材料,后面没有富有诗意的引言。一个词语,天然质朴,不事渲染;简洁得像“三秋之树”, 直指长空。因为简洁,所以真淳;因为简洁,所以丰富;因为简洁,所以自由洒脱。
三、写作内容“炫富”。
旧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而“旧书”一题,又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上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检验:你有广博的生活积累吗?你有丰厚的文学修养吗?你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吗? 你有独特的思想认识吗?你会打开一本怎样的“旧书”?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寄托一种怎样的情怀?你会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真正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简单的词语“旧书”,却引发了你千般联想,万种思绪。此时此刻,你是“旧书”的富翁,你就是优秀的选手。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旧书”这一作文命题,让富有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的考生,如鱼得水,一展才华,尽情“炫富”,在作文中将“贫富差异”凸现出来,这既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纯粹目标,又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引导。
写作内容上的“炫富”,还表现在题材内容的宽广度、自由度。这也是前几年的作文命题望尘莫及的。
旧书可以是有形的,实在的“旧书”。“从前的”“旧有的”“经典的”都可以成为它的内涵。一本旧书,会打开青春学子尘封的记忆,引发许多温馨的回忆。“旧书”是小学时的课本,有你饱含童真的信笔涂鸦;“旧书”是爷爷留下的传家宝《菜根谭》,扉页上是爷爷工整的毛笔字,“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旧书是那本你特别钟爱的《哈利波特》,那是你演讲比赛的奖品;“旧书”还是那本借来的《红楼梦》,你在那年暑假不分昼夜的捧读,“红楼一梦故事多,潇湘垂泪宝哥哥”…… 一本“旧书”珍藏着莘莘学子多少情感与梦想,多少眼泪与欢笑。
“旧书”还可以是联想比拟的,虚化无形的。你曾经生活过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是“旧书”,你的老屋,你的故乡是多情的“旧书”;你以往的人生经历是“旧书”,你的童年时光,你的少年时代,你的高三征程都是值得回味的“旧书”;值得你景仰爱戴的历史人物,远去的大师们也是一本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旧书”;我们泱泱中华的兴衰史,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是“旧书”;还有那正在消失的胡同文化、那散发着墨香的家书时代都是耐人寻味的“旧书”。碧野先生曾说,我们不仅要读好纸质的图书,还要读好人生社会这部大书。如果你能反向立意,分析批判某一旧书的糟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样能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
总之,“旧书”可实可虚,可大可小,可叙可议,可正可反。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事件,只要你的联想和想象合乎情理,蕴含着某种思想,某种情感,某种经验,某种启示,某种价值即可。“旧书”就是这样一道开放性很大的作文题,给每一个考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真正是;一语天然,豪华尽落,真淳尽显。
考场作文节选
旧书
湖北考生
卷了毛边,折了纸张,这是一部旧书的品相;泛黄的纸张,氤氲的樟脑香气,这是一部旧书的气韵;依旧清新的文字,依然鲜活的思想,依然动人的情感,这是一部旧书的灵魂。
……
若非如此,那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何以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那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何以被一代又一代统治者反复捧读?旧书是历史的使节,他于冷静理智的叙述中带给人以思考,逝去的史实在旧书中得到了永生。它的薄如蝉翼的纸张承载了万年的历史兴衰,荣辱更迭,转而以清晰明了的语言给后人以告诫。
若非如此,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何以引得后人慷慨解读?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何以引得人愁绪满怀?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以引人气概壮阔?旧书是情感的记录,它以一张墨纸记录下旧时人,旧时情报国无门的悲壮,友人逝去的伤感,爱国爱家的豪情。任时光荏苒,情仍在,旧书在再次被翻阅时,每一种情感都在低吟,絮语。当同样的灵魂在旧书中找到知音,穿越千年的真情仍然可以催人泪下。
……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在“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捧起一本旧书,听光阴的故事,领千年的情,每一本旧书的背后,都藏着一片幽深的时光之海……
点评:
这是湖北卷201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可谓文情并茂。面对“旧书”,考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旧书”提供的广阔原野上尽情奔驰。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岳飞的词,李白、陆游的诗,还有还得格尔的名言,作者信手拈来,使文章血肉丰满。其充实丰富的内容还在于开头对“旧书”的生动描写,还在于材料运用后的充分“燃烧”,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如此生动丰富的材料,如同颗颗璀璨的珍珠,作者以一根红线精巧贯穿,那就是文章鲜明的中心——旧书是昨天写给今天的信,于捧读中消除了时光界限。真正做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准确的词语,诗化的语言,精妙的修辞在考场作文中并不多见,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厚实的语言功底,的确令人钦佩。
责任编辑 王秀梅
一、命题旨意“求真”。
湖北卷的自主命题起始于2004年,命题专家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生活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无论是2004年的话题作文“买镜”还是 2007年的材料作文“母语”,无论是2008年的给材料的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还是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门口” ,都在“求真”“务实”方面作了积极引导,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即便是最有争议的2010年的给材料作文“幻想”,也在极其努力地通过材料和引言将“幻想”照进现实。 当然在“幻想”的旗帜下,不可避免地为那些在作文训练上不够扎实却擅长想象的考生开了一小扇方便之门。
如果说2010年的“幻想”是对未来世界的眺望与憧憬,是在创新的时代里用“幻想”呼唤青年学生心存梦想,勇于创新;那么2011年的“旧书”更多的则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首与感悟。对于成长中的青年学生,这种“回望、反思与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命题者热切希望我们的考生,少说些为圣人立言的大话、空话,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自身的成长,写出真情实感。同时以“旧书”立题,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正视现代文明的喧嚣,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珍惜旧书,热爱新书,专心读书 —— 这又是作文命题“旧书”的深长寄寓。总之,我手写我心,作文先做人,是“旧书”的真实纯粹的旨意。
二、命题形式“尚简”。
从湖北卷自主命题以来,作文命题一年一变,繁简有度,形式无拘,体现了命题专家们在命题形式和写作内容上求新求变、不落窠臼的意识。题目简单该是今年的湖北卷作文命题留给考生最鲜明的印象,“尚简”也应该是今年湖北卷命题专家们的卓越追求。
长期以来,我们欣赏这种“简单”, 虔诚地期盼着简约而又极富张力的作文命题。当2006年上海卷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成为街头巷尾的亲切交谈,带给人们一种拥抱的激情;当2007年上海卷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成为一首心灵之歌,成为“临坎”之人恒久的精神动力;当2008年天津卷“人之常情”、浙江卷“‘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同时闯进我们的视野,湖北卷2008年的命题作文 “举手投足之间”也闪耀在其中了! 不过,2008年的题型是“材料加引言加命题”:材料是龙应台先生关于“什么叫做文化”的一段描述,后面用几句导语引出作文命题。随后的两年,湖北卷又遵循“稳中有变”的 原则,呈现出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的门口”和2010年的供材料作文“幻想”。 两年之后的2011年,湖北卷来了一次“华丽转身”,回归命题作文,但又同中有异。 今年的作文题,落尽豪华,就是两个字——“旧书”:前面没有引人入胜的材料,后面没有富有诗意的引言。一个词语,天然质朴,不事渲染;简洁得像“三秋之树”, 直指长空。因为简洁,所以真淳;因为简洁,所以丰富;因为简洁,所以自由洒脱。
三、写作内容“炫富”。
旧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不陌生。而“旧书”一题,又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上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检验:你有广博的生活积累吗?你有丰厚的文学修养吗?你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吗? 你有独特的思想认识吗?你会打开一本怎样的“旧书”?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会寄托一种怎样的情怀?你会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真正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简单的词语“旧书”,却引发了你千般联想,万种思绪。此时此刻,你是“旧书”的富翁,你就是优秀的选手。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旧书”这一作文命题,让富有文化积淀和生活积累的考生,如鱼得水,一展才华,尽情“炫富”,在作文中将“贫富差异”凸现出来,这既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纯粹目标,又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引导。
写作内容上的“炫富”,还表现在题材内容的宽广度、自由度。这也是前几年的作文命题望尘莫及的。
旧书可以是有形的,实在的“旧书”。“从前的”“旧有的”“经典的”都可以成为它的内涵。一本旧书,会打开青春学子尘封的记忆,引发许多温馨的回忆。“旧书”是小学时的课本,有你饱含童真的信笔涂鸦;“旧书”是爷爷留下的传家宝《菜根谭》,扉页上是爷爷工整的毛笔字,“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旧书是那本你特别钟爱的《哈利波特》,那是你演讲比赛的奖品;“旧书”还是那本借来的《红楼梦》,你在那年暑假不分昼夜的捧读,“红楼一梦故事多,潇湘垂泪宝哥哥”…… 一本“旧书”珍藏着莘莘学子多少情感与梦想,多少眼泪与欢笑。
“旧书”还可以是联想比拟的,虚化无形的。你曾经生活过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是“旧书”,你的老屋,你的故乡是多情的“旧书”;你以往的人生经历是“旧书”,你的童年时光,你的少年时代,你的高三征程都是值得回味的“旧书”;值得你景仰爱戴的历史人物,远去的大师们也是一本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旧书”;我们泱泱中华的兴衰史,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是“旧书”;还有那正在消失的胡同文化、那散发着墨香的家书时代都是耐人寻味的“旧书”。碧野先生曾说,我们不仅要读好纸质的图书,还要读好人生社会这部大书。如果你能反向立意,分析批判某一旧书的糟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样能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
总之,“旧书”可实可虚,可大可小,可叙可议,可正可反。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事件,只要你的联想和想象合乎情理,蕴含着某种思想,某种情感,某种经验,某种启示,某种价值即可。“旧书”就是这样一道开放性很大的作文题,给每一个考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真正是;一语天然,豪华尽落,真淳尽显。
考场作文节选
旧书
湖北考生
卷了毛边,折了纸张,这是一部旧书的品相;泛黄的纸张,氤氲的樟脑香气,这是一部旧书的气韵;依旧清新的文字,依然鲜活的思想,依然动人的情感,这是一部旧书的灵魂。
……
若非如此,那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何以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那以史为鉴的《资治通鉴》,何以被一代又一代统治者反复捧读?旧书是历史的使节,他于冷静理智的叙述中带给人以思考,逝去的史实在旧书中得到了永生。它的薄如蝉翼的纸张承载了万年的历史兴衰,荣辱更迭,转而以清晰明了的语言给后人以告诫。
若非如此,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何以引得后人慷慨解读?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何以引得人愁绪满怀?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以引人气概壮阔?旧书是情感的记录,它以一张墨纸记录下旧时人,旧时情报国无门的悲壮,友人逝去的伤感,爱国爱家的豪情。任时光荏苒,情仍在,旧书在再次被翻阅时,每一种情感都在低吟,絮语。当同样的灵魂在旧书中找到知音,穿越千年的真情仍然可以催人泪下。
……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在“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捧起一本旧书,听光阴的故事,领千年的情,每一本旧书的背后,都藏着一片幽深的时光之海……
点评:
这是湖北卷201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可谓文情并茂。面对“旧书”,考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旧书”提供的广阔原野上尽情奔驰。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岳飞的词,李白、陆游的诗,还有还得格尔的名言,作者信手拈来,使文章血肉丰满。其充实丰富的内容还在于开头对“旧书”的生动描写,还在于材料运用后的充分“燃烧”,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如此生动丰富的材料,如同颗颗璀璨的珍珠,作者以一根红线精巧贯穿,那就是文章鲜明的中心——旧书是昨天写给今天的信,于捧读中消除了时光界限。真正做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准确的词语,诗化的语言,精妙的修辞在考场作文中并不多见,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厚实的语言功底,的确令人钦佩。
责任编辑 王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