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之我见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课程改革后,估算受到普遍的重视,加强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估算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困惑,估算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自学校启动校本教研后,对估算教学我展开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我发现实际上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具体的情境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估算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呢?下面是本人在“乘法估算”一课中对估算教学所作的探索和尝试.
  片段设计
  出示例题:四年级同学去郊游. 连车票带门票,每套的价钱是49元. 一共有109名同学,大约需要多少钱买票?
  学生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此题就是要估算“49 × 109≈
  (元)”.
  独立试做后,出现了如下几方法:
  生1 生2
  生3 生4
  根据题意,学生出现的四种方法都是合适的. 接着我要求学生研究每种方法是怎样做的,推测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方法之间有什么异同?
  (1)一个因数变大,另一个因数变小,积变小(也可能变大). (方法1)
  (2)两个因数都估大,所以积就变大了. (方法2 )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估小,积也变小了. (方法3)
  (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估大,积也变大了. (方法4)
  (5)两个因数都估小,所以积就变小了. (推测)
  在方法的比较中發现:可以两个因数同时变化,也可以只变一个因数.
  在此基础上,我把问题改为“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让学生思考,以上的方法解决此问题都合适吗?为什么?
  学生经过验算发现方法2和方法4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方法1和方法3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
  研究发现,准备购票的钱应该大于或等于实际的钱数,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估算的时候要把结果往大了估,所以方法2和方法4是合适的. 而另外的方法是因为把结果估小了,所以不合适.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把“一个因数变大,一个因数变小”这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不合适,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
  学生分析其估算的方法,得出结论:
  方法1把积估小了:把49看成50,多了一个109;把109看成100,少了9个49. 1 × 49(﹤)9 × 49,所以结果就比实际值小了. 当把积估大时,这种方法就合适了.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经历了思考、探究、交流、提升的过程,完善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认识,学生最终认识到:在解决估算的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判断估算的结果应该偏大还是偏小,还是接近即可. 然后,再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反思提升
  1. 创造性使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
  “乘法估算”一课中书上的例题是“四年级同学去郊游. 连车票带门票,每套的价钱是49元. 一共有109名同学,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面对这个问题学生首先是不会想到要估算的,另外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估算的方法也会有所限制. 为了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立体的知识模型,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了解多种估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时我把问题改成了“大约需要多少钱买票?”在学生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了不同估算方法的特点后,再出示教材中的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引导学生感悟解决具体问题要选择合适的策略. 这样的修改,丰富了学生感性活动经验,为数学模型的建构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渗透多种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有趣的秋游活动这个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估计“大约需要多少钱买票?”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法的多种估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大约需要多少钱买票?”这一问题,估算结果可以大于或小于准确值,因此估算方法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了解了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掌握了不同的方法. 而“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则要求估算结果必须大于或等于准确值,方法要有所选择,学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众多方法中筛选出合适的估算方法. 这样设计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的估算策略适合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估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更应该是生命体悟有生成性的课堂.通过余弦定理证明时数学情景导入思考一题多解,体现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应该是慢悟的过程,有师生积极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从而让学生幸福成长着.  【关键词】导悟;慢悟;情景创设;一题多思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让学生定向自悟,教师导向致悟
【摘要】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使复习课真正有效?如何解决学生虽然已学过有关的知识,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内容,复习课上教师复习概念,同学们不要听,但解题时又什么都不会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从教师表现的舞台,从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以学生为主角的自由空间.上复习课时,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一成不变地先复习概念,然后做练习.是否可以改成先设计一组简单的选择,填充题,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全部包含在
【摘要】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很多人的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题海战术”,似乎只有无穷无尽的做题才能在数学战场上“百战不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多做题真的就能学好数学?今天,在本文中要谈谈数学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小诀窍:学会阅读.  【关键词】数学学习;中职;阅读  一、阅读学习在中职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我选取了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现摘录1例:  访谈对象1:徐
【摘要】 以“空间与图形”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解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旨在为广大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构;建构主义  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等都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单一、片面,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缺少自主学习的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知识细化分解,转化为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
【摘要】函数、方程、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对“三个一次”“三个二次”的对比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关注内在联系,迁移创造,数形结合,梯度深化.  【关键词】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数”(函数、方程、不等式)来描述,也可以借助“形”来呈现.函数、方程、不等式是刻画现实
【摘要】 数学思维是凭借数学语言进行的,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文在阐述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的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重点”的原则,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
【摘要】教学“相遇”一课要突出模型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上搭建相遇问题的模型,同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搭建方程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建模的过程,最终掌握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本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典型模型,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有效促进了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方程;模型思想  2013年在“特级教师研修班”的一次磨课活动中,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数学,以及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一种数学品格,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视点,本文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文化  一、引 言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但现在大多数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课堂提问基本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总结了当下数学课堂中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好问成就好课”的理念.  【关键词】 有效提问;开放性提问;合理评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考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也是锻
【摘要】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占有一定的比重,在整个高中知识体系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笔者从一道三明市质检题中,总结了几点思考,摸索出高考立体几何命题的几个热门趋势. 此外笔者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双基”的掌握,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立体几何;创新;双基;知识点的交汇;存在性问题  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几大主干知识之一,是各省高考数学必考的一块内容,在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