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成就好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_2003_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最好的方式,但现在大多数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课堂提问基本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总结了当下数学课堂中提问的现状,并提出了“好问成就好课”的理念.
  【关键词】 有效提问;开放性提问;合理评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考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途径. 有效的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 但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却每况愈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望而生畏,教师的提问也是走走过场,课堂提问渐趋形式化,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归纳总结了当下几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一、为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被彻底摒弃,沉闷的课堂需要活跃起来,要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教师问,学生答”模式被理解为最简单最有效的迎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 为提问而提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是否在思考问题,在乎的只是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声音而已,借此来证明师生正在互动,一问一答,热闹非凡,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千篇一律,就像同一台机器上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一模一样. 更有甚者,教师只要把提问的问题用肯定句表达一遍,然后在后面加一句“同学们说,对不对啊”,一般学生听到这句话,不假思索就会回答“对”. 这种应声虫式的提问教学,比起“满堂灌”来,其效果也就是少几名学生打瞌睡而已.
  二、预设中的提问,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预设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多数教师会把很多问题预设进课堂,但也无意识地把学生的答案也预设进课堂,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老师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总是希望学生的答案是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 老师希望学生如此回答,给学生规定了问题的起点和答案的终点之间只有一条路可走. 但学生的思维不会这么“循规蹈矩”,他们往往会给老师“出难题”,甚至给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 某些老师当然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他们会给那些“出难题”的学生一个不知可否的回应或者根本不予理睬,然后点名其他学生回答,一个不行还有另一个,总有一名学生的回答对老师的胃口,其实这种提问方式就是利用老师的权威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速度性的提问,极少数尖子生的表演时间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班上马上就会有几个尖子生举手,要求发言. 很多时候,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便会不顾其他学生的反应,直接指名回答. 久而久之,课堂就会成为少数领袖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就会懒于思考,逐渐成为台下的看客. 而教师也就顺理成章地就尖子生的回答做一番点评,因为这些尖子生的回答一般都是教师期待的答案,然后课堂进度就以一种教师满意的速度往下进行,一些后进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呢,老师已经告诉你,刚才某某同学的回答非常好,我们就应该如此这般地去做.
  如何让课堂慢下来,让提问变得更有效,笔者就针对以上所述的三种提问现状,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老师的问题需经过精心设计,切勿随意而问
  我们很多数学老师对课堂的提问策略缺乏研究和探索,一改往日的“满堂灌”为“满堂问”,问题杂而不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毫无益处,笔者认为精心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问题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具有层次性、探索性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筹划,既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要切忌大而无当. 若问题问得太简单,学生无须思考,直接就能给出答案,无法激发学生思维;若问题问得太难,完全超出学生认知范围,那课堂就会出现学生集体哑火的尴尬局面. 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层层推进,第一层次问题的设计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答案就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里;第二层次问题设计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第三层次问题设计得应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思维“欲罢不能”.
  例如:教师在讲到闰年和平年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一组提问:
  首先抛出两个简单的问题:“一年有多少天?大家是不是每年都有一个生日呢?”当学生依据思维惯性作答后,教师就可以抛砖引玉,提出下面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教师借机向学生讲授四年一闰的规律,闰年年份必须是4的整数倍,但是不是所有4的整数倍年份都是闰年呢?当学生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闰年的概念时,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那请大家算一算1900年是不是闰年呢?”学生一般会作出错误的回答,教师再借机给学生讲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闰的道理.
  2. 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提问优于封闭性提问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很少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学生只需回忆某些知识点即可,对于这类问题,老师很容易就会“绑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去想象,借学生之口来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而开放性问题是具有多个恰当答案的问题,会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确定的答案的问题,更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这样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心思去设计的.
  举个简单例子,在认识物体形状一课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对形状的理解时,有这样两种问法:
  第一种:“同学们,请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西瓜是什么形状的?”
  第二种:“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哪些是圆形的?”   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问法,前一个问题学生的眼睛只盯着黑板和西瓜,后一个问题学生的眼睛会去寻找、去发现,然后还要作出判断,也许他们会回答桌子也是长方形的,地球也是圆形的.
  3. 问题要面向全体同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 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让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主动探索,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名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意防止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同学控制课堂,这些同学反应灵活,一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 在选择回答对象时要注意照顾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 对于一些认知、理解、应用型的题目应该提问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以此来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分析、综合和评价型的问题提问时应该倾向于学习好的同学,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思维能力.
  二、老师提问后需耐心等待,切勿为赶进度而牺牲候答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作答之间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这段时间就叫作候答时间. 教师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不是追寻提问解答的流程,也不是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提问抛给学生让学生配合你完成教学的过程,因而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抛出问题后立刻指名解答,解答不出就直接给出答案,只是追求一个提问的形式,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当学生站起来回答思维不够流畅时,应耐心倾听,切中要害进行引导,而不是像抽奖式地希望有一名学生能够给出预设的标准答案.
  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需做合理评价,切勿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以后,教师给予客观的、及时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是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应该一味地以权威自居,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给予简单粗暴的肯定或否定,或者用寥寥的几句诸如“你真棒”的表扬语一笔带过. 在学生作答以后,无论对错,教师可把评判的权力暂时交给学生,由其他学生来评价该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然后教师再把握时机,归纳总结,作出评价. 一般来说,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可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并稍加修饰,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回答错误的学生,首先应对其求学的态度予以肯定,并对其回答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以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胆怯,然后再对其回答作出客观评价.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和好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对课堂提问不再感到恐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慧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六要”“六不要”的探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A),2013.
  [2]夏莉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中国校外教育,2011.
  [3]陈富香.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科技创新导报,2012.
其他文献
【摘要】 百分数、分数的教学本身就是小学数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对学生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而应用题则是小学数学中最为重要的题目类型,几乎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点考核都会以应用题的类型出现. 当分数、百分数与应用题结合时,对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就产生了较高的要求,解题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与困难. 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出学生解题的常见错误,传授一定的解题技巧,是数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
【摘要】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背景下,微课程理念、适用前景以及微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教育教学资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结合中学数学课程 《求二次函数的值域》进行的微课程专题设计,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设计; 函数的值域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
【摘要】据新课改精神,教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更应该是生命体悟有生成性的课堂.通过余弦定理证明时数学情景导入思考一题多解,体现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应该是慢悟的过程,有师生积极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从而让学生幸福成长着.  【关键词】导悟;慢悟;情景创设;一题多思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让学生定向自悟,教师导向致悟
【摘要】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使复习课真正有效?如何解决学生虽然已学过有关的知识,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内容,复习课上教师复习概念,同学们不要听,但解题时又什么都不会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从教师表现的舞台,从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以学生为主角的自由空间.上复习课时,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一成不变地先复习概念,然后做练习.是否可以改成先设计一组简单的选择,填充题,把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全部包含在
【摘要】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很多人的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题海战术”,似乎只有无穷无尽的做题才能在数学战场上“百战不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多做题真的就能学好数学?今天,在本文中要谈谈数学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小诀窍:学会阅读.  【关键词】数学学习;中职;阅读  一、阅读学习在中职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我选取了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现摘录1例:  访谈对象1:徐
【摘要】 以“空间与图形”一课为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解构知识、优化课堂结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互动,旨在为广大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而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构;建构主义  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等都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单一、片面,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缺少自主学习的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知识细化分解,转化为易于被小学生接受的
【摘要】函数、方程、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对“三个一次”“三个二次”的对比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关注内在联系,迁移创造,数形结合,梯度深化.  【关键词】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数”(函数、方程、不等式)来描述,也可以借助“形”来呈现.函数、方程、不等式是刻画现实
【摘要】 数学思维是凭借数学语言进行的,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文在阐述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的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策略. 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重点”的原则,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
【摘要】教学“相遇”一课要突出模型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上搭建相遇问题的模型,同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搭建方程思想,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建模的过程,最终掌握了相遇问题的数学本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典型模型,两条线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有效促进了学生建模思想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方程;模型思想  2013年在“特级教师研修班”的一次磨课活动中,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让学生学会体验、欣赏数学,以及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一种数学品格,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新视点,本文从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文化  一、引 言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