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词语层出不穷,并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使用群体在不断扩大,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词语又承载着社会发展及变化的各种信息,在现代各种传媒力量的推动下得以迅速传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的新宠。文章在这一背景下,从新词语的界定、产生原因入手,发掘新词语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探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词语这一现象,论述新词语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运用新词语的必要性,从而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词语所应该遵循的三点教学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词语;教学原则
一、从语文教学看新词语现象
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它不像语音、语法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不断产生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词汇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不仅能够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且还不断丰富了现代汉语詞汇的系统,不断满足了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新词语的大量产生以及运用,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在学生言语间、语文作业中,都可寻到新词语的迹象。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词语的必要性
随着新词语大量出现在教学中,特别是自2003年,教育部将新词语列入考试范畴后,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新词语的关注。对于新词语的关注,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教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同住地球村、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等现代传媒将各种信息快速传播。学生的求知欲强,会主动去学习并使用这些从网络等各种渠道而获得的新词语,并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比如“血拼”、“猴赛雷”等。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师生间的对话,包括言语交流与情感交流,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课堂中去,拓宽视野,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只把眼光拘泥在课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同学生一样,语文教师应积极地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新词语作为语文教学的新鲜养料,提高对社会中出现的新词语的认识,对新词语采取积极的态度,批判地合理地接受并使用于语文教学。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由于自身好奇心的驱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等原因,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并使用新词语,而且他们普遍认为使用新词语表明自身时尚前卫赶潮流。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准确把握新词语的含义和具体用法的能力,加之有些新词语并不规范,从而导致新词语的滥用或误用。
作为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滥用误用新词语这一现象,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帮助。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加强对新词语的认识,分析并且评判新词语,比如从语用色彩、语义色彩等方面进行鉴别,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辨别新词语的词性褒贬、是否规范合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比如根据语境选择适当合理的新词语。“爱豆”在日常交际中可以使用,但在作文中就需要使用书面语“偶像”,根据语境等级来选择适当的新词语,进而使得新词语的使用合乎规范,减少学生对于新词语的盲目跟风与使用。
三、新词语的特点适用于语文教学
(一)形式的灵活性
新词语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必然导致其构词形式灵活多样,比如派生法“零距离”、“多侧面”,“零”与“多”充当了新的词根;修辞法“发烧友”指对东西的狂热喜爱就像发烧一样身体滚烫,“相机调控”指对经济的调控像拍照一样调好角度、灯光等各种因素;缩略法“四众”,是对“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的减缩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陌生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去运用这些新词语。不仅是学生,而且语文老师,对于新词语形式的灵活性,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陌生。新词语形式的灵活性必然对原有的构词形式进行了挑战,是与人们传统构词观念相碰撞,则会造成人们“奇怪”、“陌生”的感觉,产生了一种隔阂的审美,一种兴趣的牵引,从而使得师生去接近、去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新词语这种形式的灵活,使得学生在学习构词规则时产生浓厚兴趣,较之于单纯的进行语法知识、构词形式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融入一些新词语,作为学习的调味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义的丰富性
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一部分新词语带有信息的减缩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要详细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新词语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就可判断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个新词语,对于不懂的,要先介绍新词语的来源、构词方式、弄懂新词语所形成的信息,逐步解释其背后隐含的丰富的寓意,举例说明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语义的不同,引导学生充分的掌握新词语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合理规范的运用。比如“小刀”一词,在“能否借下你的小刀”中,意为“一种带柄的简单切割的工具”,在“不接受小刀”中,则意为“砍价”。
由此可见,对于新词语的使用,其群体具有小众化的特点,所以对新词语不能泛化滥用,而要谨慎恰当选择。
四、结语
总之,我们对待新词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运用新词语,为我们的日常交际添彩,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使其健康发展并与我们人类的文化发展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原.《关于新词语的随想》,《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第14页.
[2]王铁琨.《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语文建设》,1991年第4期,第13页.
[3]曹聪孙.《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镜子——<新词新语词典>编后》,《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第134页.
作者简介:
李文志,聊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词语;教学原则
一、从语文教学看新词语现象
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它不像语音、语法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而不断产生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词汇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不仅能够反映日新月异的社会,而且还不断丰富了现代汉语詞汇的系统,不断满足了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新词语的大量产生以及运用,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在学生言语间、语文作业中,都可寻到新词语的迹象。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词语的必要性
随着新词语大量出现在教学中,特别是自2003年,教育部将新词语列入考试范畴后,语文教师更应该加强对新词语的关注。对于新词语的关注,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教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同住地球村、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等现代传媒将各种信息快速传播。学生的求知欲强,会主动去学习并使用这些从网络等各种渠道而获得的新词语,并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比如“血拼”、“猴赛雷”等。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师生间的对话,包括言语交流与情感交流,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学课堂中去,拓宽视野,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能只把眼光拘泥在课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同学生一样,语文教师应积极地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新词语作为语文教学的新鲜养料,提高对社会中出现的新词语的认识,对新词语采取积极的态度,批判地合理地接受并使用于语文教学。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由于自身好奇心的驱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等原因,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并使用新词语,而且他们普遍认为使用新词语表明自身时尚前卫赶潮流。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准确把握新词语的含义和具体用法的能力,加之有些新词语并不规范,从而导致新词语的滥用或误用。
作为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滥用误用新词语这一现象,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帮助。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加强对新词语的认识,分析并且评判新词语,比如从语用色彩、语义色彩等方面进行鉴别,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辨别新词语的词性褒贬、是否规范合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比如根据语境选择适当合理的新词语。“爱豆”在日常交际中可以使用,但在作文中就需要使用书面语“偶像”,根据语境等级来选择适当的新词语,进而使得新词语的使用合乎规范,减少学生对于新词语的盲目跟风与使用。
三、新词语的特点适用于语文教学
(一)形式的灵活性
新词语产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必然导致其构词形式灵活多样,比如派生法“零距离”、“多侧面”,“零”与“多”充当了新的词根;修辞法“发烧友”指对东西的狂热喜爱就像发烧一样身体滚烫,“相机调控”指对经济的调控像拍照一样调好角度、灯光等各种因素;缩略法“四众”,是对“众创”、“众筹”、“众扶”、“众包”的减缩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一定的陌生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去运用这些新词语。不仅是学生,而且语文老师,对于新词语形式的灵活性,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陌生。新词语形式的灵活性必然对原有的构词形式进行了挑战,是与人们传统构词观念相碰撞,则会造成人们“奇怪”、“陌生”的感觉,产生了一种隔阂的审美,一种兴趣的牵引,从而使得师生去接近、去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新词语这种形式的灵活,使得学生在学习构词规则时产生浓厚兴趣,较之于单纯的进行语法知识、构词形式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融入一些新词语,作为学习的调味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义的丰富性
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且一部分新词语带有信息的减缩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要详细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新词语时,从学生的眼神中就可判断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个新词语,对于不懂的,要先介绍新词语的来源、构词方式、弄懂新词语所形成的信息,逐步解释其背后隐含的丰富的寓意,举例说明新词语在不同语境下语义的不同,引导学生充分的掌握新词语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合理规范的运用。比如“小刀”一词,在“能否借下你的小刀”中,意为“一种带柄的简单切割的工具”,在“不接受小刀”中,则意为“砍价”。
由此可见,对于新词语的使用,其群体具有小众化的特点,所以对新词语不能泛化滥用,而要谨慎恰当选择。
四、结语
总之,我们对待新词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运用新词语,为我们的日常交际添彩,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使其健康发展并与我们人类的文化发展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原.《关于新词语的随想》,《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第14页.
[2]王铁琨.《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语文建设》,1991年第4期,第13页.
[3]曹聪孙.《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镜子——<新词新语词典>编后》,《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第134页.
作者简介:
李文志,聊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