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对传统下过一番狠功夫,对砚耕有着坚强的毅力。徐本一幼时便极富天资,受其曾祖徐庚福指导自幼临帖,“从李北海得笔法,由此而上下窥探”。早年以李北海式的楷书和米芾式的行书屹立于书坛,作品有着流畅、疏朗的风姿,唐人李北海的《岳麓山寺碑》是徐氏家族传家之宝。
自李北海后,徐本一临习欧、颜、苏诸家,继而专攻“二王”,兼习钟太傅、李邕、黄山谷、米襄阳,上通秦汉魏晋,下悟唐宋明清,可谓篆、隶、正、草无不广涉。参悟北碑意趣,力主情性,师法自然,所作或清真雅淡,或质朴遒劲,各具风姿。
随着他对书法探求的不断攀高,他又在立足于帖的基础上,致力于碑的实践。对于帖学、碑学,徐本一认为,碑学,乾道也;帖学,坤道也。碑学,构建阳刚之美的一极,帖学,构建阴柔之美的一极。两极作为相互的参照,相摩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就大趋势言之。
而徐本一的作品正如他对帖学、碑学的解释,帖以精美为长,碑以浑朴为雄。其书风当属阳刚之美的一类,但他并不排斥南帖秀丽的一面。精美之字如清水中观鱼,赏心悦目;浑朴之书似雾里看花,耐人寻味。将两者完美结合,成为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他从《岳麓山寺碑》上溯北碑,加强笔墨语言的锤炼,使自己的书风逐渐转变,化古为我,并让以秀逸的“书卷气”为主的书风转化成为苍厚的“金石气”为主的书风。
徐本一的创作不仅敢于面对传统,而且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他不仅从传统中索取,而且更懂得怎样去偏离。如果说行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是其碑帖结合的代表作的话,那么他的行书斗方作品则是融入现代意识的作品,从笔墨、字形上更注重视觉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
正如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德聪所评价的那样:“徐本一的笔墨,沉凝厚重与飘逸洒脱并举,其用墨华滋与枯渴兼施,使得‘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万岁枯藤’之美,如金似铁之重。”
“‘作字’虽是形学,但仍应向心学去探求。”徐本一说道,只有诗意与书意的完美结合,才会给书者提供更真实自然的情绪基调、才会给观者提供更大的审美想象空间。
的确如此,徐本一先生在广泛品赏、揣摩、领会和临习的同时,自觉把工力的磨炼上升到书情、书意、书境、书韵的层次上培育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不断地超越自己。(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自李北海后,徐本一临习欧、颜、苏诸家,继而专攻“二王”,兼习钟太傅、李邕、黄山谷、米襄阳,上通秦汉魏晋,下悟唐宋明清,可谓篆、隶、正、草无不广涉。参悟北碑意趣,力主情性,师法自然,所作或清真雅淡,或质朴遒劲,各具风姿。
随着他对书法探求的不断攀高,他又在立足于帖的基础上,致力于碑的实践。对于帖学、碑学,徐本一认为,碑学,乾道也;帖学,坤道也。碑学,构建阳刚之美的一极,帖学,构建阴柔之美的一极。两极作为相互的参照,相摩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就大趋势言之。
而徐本一的作品正如他对帖学、碑学的解释,帖以精美为长,碑以浑朴为雄。其书风当属阳刚之美的一类,但他并不排斥南帖秀丽的一面。精美之字如清水中观鱼,赏心悦目;浑朴之书似雾里看花,耐人寻味。将两者完美结合,成为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他从《岳麓山寺碑》上溯北碑,加强笔墨语言的锤炼,使自己的书风逐渐转变,化古为我,并让以秀逸的“书卷气”为主的书风转化成为苍厚的“金石气”为主的书风。
徐本一的创作不仅敢于面对传统,而且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他不仅从传统中索取,而且更懂得怎样去偏离。如果说行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是其碑帖结合的代表作的话,那么他的行书斗方作品则是融入现代意识的作品,从笔墨、字形上更注重视觉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
正如三峡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德聪所评价的那样:“徐本一的笔墨,沉凝厚重与飘逸洒脱并举,其用墨华滋与枯渴兼施,使得‘秀处如铁,嫩处如金’、‘万岁枯藤’之美,如金似铁之重。”
“‘作字’虽是形学,但仍应向心学去探求。”徐本一说道,只有诗意与书意的完美结合,才会给书者提供更真实自然的情绪基调、才会给观者提供更大的审美想象空间。
的确如此,徐本一先生在广泛品赏、揣摩、领会和临习的同时,自觉把工力的磨炼上升到书情、书意、书境、书韵的层次上培育自己,就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不断地超越自己。(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