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6月,王海英申请的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让国学诵读走进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素养的研究》获得立项批准,课题立项编号为:JJS2018?—269,本文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由课题组成员王海红撰写。
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尽显悠长韵味、深远意境。诵读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国学诵读氛围、树立国学诵读信心、运用国学诵读成果等,来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学生把国学诵读当作一件乐事,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关键词:国学诵读;模式;激发兴趣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但由于学生接触国学经典比较少,而且很多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对国学诵读缺少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把国学诵读当作一件乐事,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课堂渗透国学内涵,激发热爱之情。
国学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老了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在经典诵读中,让学生懂得了谦卑,懂得了真诚,懂得了仁孝,进而产生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对国学经典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国学诵读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环境对于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着力创设了“浸润国学”的校园、班级环境。教学楼的走廊里,教室的墙壁上,无处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以“读、诵、演、讲、作、绘”国学活动。“读”就是课前三分钟集体诵读,回家作业之后诵读。“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国学经典编程课本剧,表演出来。“讲”即通过一系列的读,把知识转换成自己内在的文化,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讲出来,进一步深化知识。“作”即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思,长时间的阅读可以净化心灵,有所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到六年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感想作成文章,反思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绘”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三、树立国学诵读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国学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诵读兴趣。
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兴趣,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在学生朗诵经典时,他们的琅琅唱读声,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来,再加上孩子们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诵读的兴趣就产生了,而兴趣就如一个共振能量场,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新的课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学习时我特别注重以激情唤起激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一定先背过,需要讲解、示范的,自己必须研读透彻。如我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一起咏诵《岳阳楼记》《劝学篇》《陋室铭》,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的设计,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孩子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学得可认真了。
成语故事、勤学故事、三字经故事、弟子规和千字文故事等,我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故事让孩子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在成长的道路上力行学文。其后引导学生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和演讲能力。
四、习作中运用经典,激发诵读兴趣。
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诗篇的积累,熟读成诵,内化成化自己的语言。如在“我思念的 ”习作训练中,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感人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经典诗句,有的引用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引用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诗句。一位二年级学生在描写《小草》的片段中,引用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歌颂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在习作中恰当使用经典,能让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一学生在游记中写道:站在湖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赏着斑驳的疏影、点点的船帆和微泛青绿的山坡,令人生出无限遐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移步换景,鲜花盛开,万紫千红,春意融融。不禁让人感慨:家乡好,风景旧曾谙!
经典的运用让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除此我们还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詩的格律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学生诗词创作交流会,激发了学生国学的热爱。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本,学生有了诵读国学的兴趣,才能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王海红,女,1981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王海红老师潜心钻研、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
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尽显悠长韵味、深远意境。诵读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国学诵读氛围、树立国学诵读信心、运用国学诵读成果等,来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学生把国学诵读当作一件乐事,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关键词:国学诵读;模式;激发兴趣
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但由于学生接触国学经典比较少,而且很多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学生对国学诵读缺少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把国学诵读当作一件乐事,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课堂渗透国学内涵,激发热爱之情。
国学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小时候不认真学习,老了后悔也没用,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光,认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在经典诵读中,让学生懂得了谦卑,懂得了真诚,懂得了仁孝,进而产生对古人的敬仰之情,对国学经典的热爱之情。
二、营造国学诵读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环境对于他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着力创设了“浸润国学”的校园、班级环境。教学楼的走廊里,教室的墙壁上,无处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以“读、诵、演、讲、作、绘”国学活动。“读”就是课前三分钟集体诵读,回家作业之后诵读。“诵”即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演”即把国学经典编程课本剧,表演出来。“讲”即通过一系列的读,把知识转换成自己内在的文化,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讲出来,进一步深化知识。“作”即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思,长时间的阅读可以净化心灵,有所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到六年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感想作成文章,反思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绘”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三、树立国学诵读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国学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诵读兴趣。
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兴趣,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在学生朗诵经典时,他们的琅琅唱读声,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来,再加上孩子们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诵读的兴趣就产生了,而兴趣就如一个共振能量场,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新的课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学习时我特别注重以激情唤起激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一定先背过,需要讲解、示范的,自己必须研读透彻。如我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一起咏诵《岳阳楼记》《劝学篇》《陋室铭》,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的设计,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孩子们流连忘返乐在其中,学得可认真了。
成语故事、勤学故事、三字经故事、弟子规和千字文故事等,我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故事让孩子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在成长的道路上力行学文。其后引导学生讲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和演讲能力。
四、习作中运用经典,激发诵读兴趣。
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诗篇的积累,熟读成诵,内化成化自己的语言。如在“我思念的 ”习作训练中,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感人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经典诗句,有的引用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引用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诗句。一位二年级学生在描写《小草》的片段中,引用了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歌颂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在习作中恰当使用经典,能让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一学生在游记中写道:站在湖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赏着斑驳的疏影、点点的船帆和微泛青绿的山坡,令人生出无限遐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移步换景,鲜花盛开,万紫千红,春意融融。不禁让人感慨:家乡好,风景旧曾谙!
经典的运用让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除此我们还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詩的格律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学生诗词创作交流会,激发了学生国学的热爱。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是树人之本,学生有了诵读国学的兴趣,才能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者简介:王海红,女,1981年3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王海红老师潜心钻研、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