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境”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在学生的 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激活、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才会有所“发现”,产生新颖、独特的观念和产品;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等才会得以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才能得以优化。本文以《梯形的面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7页)为例,谈一谈优化教学过程的做法和体会:
  
  一、 设“疑”境——激活思维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进行教学的重要策略,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设“疑”境可以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描述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教材知识的自身结构,适时创设生“疑”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上课开始,教师依据教材编排意图,可启发学生:(1)到电力公园玩过吗?(2)谁能说说五彩草坪是什么形状的?(3)还想看一看吗?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观看欲望油然而生。师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并设问:这个梯形草坪的上底是8米,下底是14米,高是10米,你能不能计算这个草坪的面积?学生沉入了思考,个个都想知道计算方法,从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油然而生。教师的一句引言,“你能不能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同学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思维得以激活,为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有意义且真实的“疑”境不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首要角色,也为防止数学知识的孤立化和脱离实际起到重要作用。
  
  二、布“动”境——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布设“动”境,组织学生主动进入没有答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之时,教师不是给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板。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让同组同学查看准备情况,随后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梯形纸板,把它们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其拼法后,教师设问:(1)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的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2)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你能不能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个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探究扎实,他们的动手、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置“议”境——明悟事理
  
  当部分学生产生“心求通则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之时,教师应设置一个组织学生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小组间、组内互提问题,成员间相互讨论,从而达到在讨论中落实同学间相互启发下的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仅仅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推理能力,从而真正落实学生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这一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当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时,小组间可以互提问题。如(1)公式中的a、b、h分别表示什么?(2)(a+b)×h表示什么?(3)为什么要用(a+b)× h所得的结果再除以2?等等。这种提问可以面向全组,也可以面向全班,也可以直接提问× × 同学。对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展开讨论。各小组成员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有争议的地方展开辩论,其他同学据理力争,乐于挑战,敢于质疑,勇于提问。这种“议”境的创置真正把课堂讨论落到了实处,学生在争鸣、反思中集思广益,获取了知识,统一了认识,既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竞”境——激励创新
  
  心理学家波利亚普说过:“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创设“竞”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变通力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及时给予鼓励,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创设的这种“竞”境,从内容上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也可以是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质疑;也可以是对习题练习速度、练习质量的评比或对某一问题处理深刻性的评价等。从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创
  设的,也可以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当学生都能借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明确公式的本质后,教师创设一种“竞”境:看哪个小组利用其它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或开展“我们是计算小能手”组内竞赛活动等等。这一“竞”境的设置,再次把同学们引入了思考、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定会再一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五、促“用”境——强化新知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知识和创新的桥梁。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的应用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本课的应用可设计如下:
  1、变式练习(图形略)。
  2、计算设疑境中五彩梯形草坪的面积。
  3、一块地的形状是梯形,高是30米,如果下底减少18米,这块地的形状就变成了正方形,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下底是3.9,高是2.8,要在里边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5、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是15平方厘米的梯形?说明你的理由。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强化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意识,并做到情境的有机融合,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标,使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观摩了一节组内的题为《开花和结果》的公开课。从教学设计来看,执教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蜜蜂在百花丛中采蜜”的录像,让学生在欣赏之后吟诵有关赞美花卉的诗词,接着又给学生展示了以花卉为背景的邮票,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难易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处理,如对简单的知识“花的结构”,由学生通过观察自主获得;对较难的知识如“受精过程”,老师
期刊
现在我国教育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心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来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期刊
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个别化教育,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1 在教学中帮助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缺乏阅历的青年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而CAI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如“月相”一课中,“月相的成因”是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式”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具体分析从而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居高临下地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一、提问要新颖有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
期刊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如何充分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坚持“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幼儿是学习的主动者”的教学原则,采取了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绩,现具体谈谈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几种方法,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提出批评和建议。    一、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语言工程中,我们可以采取
期刊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 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发问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期刊
现在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有些班级的厌学比例甚至达到30%。有的同学是不愿意学习所有的学科,而大多数厌学的同学是不愿学习某门功课。学生的厌学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高有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之外。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之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他就愿意在此方面下工夫,也就愿意观察,愿意探索,愿意思考。那么
期刊
语文教学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自然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世界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有多宽广。体现传统美德、高尚情怀的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俯拾皆是。教师能抓住这些内容,入情入理地讲解、讨论,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受感染,必能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使人格得到升华。可以说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人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大平台,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快乐的成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主要从下面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所必备的因素,进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了体育教师教学努力地发展所必需的几个阶段。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能力;多元化    The carefully examining of gym instructor t
期刊
【摘要】 课后“再度设计”,及时分析、总结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对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刚开设不久的通用技术课教师,显得更加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反思的方式探讨了课后“再度设计”应体现出成功点、失误点、疑惑点、思维点、感悟点,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水平。  【关键词】 课后“再度设计”;体现点;必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