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矢志不渝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喻成“春蚕”和“蜡烛”,无私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献身精神。这样,在师德的激励下,许多教师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只有忠于教育事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师的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为有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育,因此,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
二、热爱每个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家庭成员外,接触最多的要算是老师了。所以学生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很大程度受他与教师关系的影响。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戴、尊重,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敌视、体罚学生,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僻、冷漠、缺乏信心等不良品质。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喜欢听话的、聪明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要热爱淘气的、不够聪明、有这样或那样过错行为的学生却不容易。诚然,后进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转变后进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缺乏爱心与粗暴简单的行为,是与课改理念不相符的,是与师德相悖的。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挑学生,而是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发展他们,提高他们,培养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三、自觉学习,提高自我
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功课的内涵更丰富了。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要认真上好必修课,而且要積极上好选修课,不但要能教好书,而且要会育人,不但要教好书上的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和社会,这是培养21世纪新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本,难以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是要被改革大潮淹没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如果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在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一颗教好学生的心,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于师德的事。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学习。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要自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认真学习,在今天,是师德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首先,师德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在学习态度方面,教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风,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拿备课笔记来说,教师备课不是马马虎虎,而是“烂熟于心”和不断更新,不满足于“老一套”,总是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他们在备课时“吃透了”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必然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师德高尚的教师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种东西的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做法,运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
其次,师德对学生心灵起着感化作用。教师的道德是一面旗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教师的高尚品质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培育着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完善自己,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五、团结协作,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在强调学生综合学习,尤其是在综合实践课程里,教学目标往往需要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更需要团结合作、共育新人的精神。
六、勇于探素,开拓创新
有一位教授对课程改革是这样概括的:“教师即课改”。的确,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太多的探索课题和内容。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更趋势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这次课程改革肩负着重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陈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已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难以培训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过去,人们常常把教师喻成“春蚕”和“蜡烛”,无私照亮别人,毫无怨言。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精神。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鲁迅先生“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都体现出教师的献身精神。这样,在师德的激励下,许多教师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储备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和能手。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只有忠于教育事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师的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当一名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但是教育事业关系民族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为有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教育,因此,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
二、热爱每个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家庭成员外,接触最多的要算是老师了。所以学生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很大程度受他与教师关系的影响。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能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戴、尊重,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敌视、体罚学生,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僻、冷漠、缺乏信心等不良品质。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喜欢听话的、聪明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要热爱淘气的、不够聪明、有这样或那样过错行为的学生却不容易。诚然,后进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转变后进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精力。缺乏爱心与粗暴简单的行为,是与课改理念不相符的,是与师德相悖的。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挑学生,而是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工作去发展他们,提高他们,培养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三、自觉学习,提高自我
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功课的内涵更丰富了。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不但要认真上好必修课,而且要積极上好选修课,不但要能教好书,而且要会育人,不但要教好书上的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和社会,这是培养21世纪新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不好好学习和不善于学习的人,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本,难以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是要被改革大潮淹没的。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心智的开启者,如果自己不学无术,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在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一颗教好学生的心,但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做出一些有悖于师德的事。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缺乏学习。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还要自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认真学习,在今天,是师德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首先,师德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在学习态度方面,教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风,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拿备课笔记来说,教师备课不是马马虎虎,而是“烂熟于心”和不断更新,不满足于“老一套”,总是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他们在备课时“吃透了”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教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必然给学生以很大的启示,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方法上,师德高尚的教师着眼于教会学生“会学”,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种东西的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被动做法,运用“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方法,切实做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
其次,师德对学生心灵起着感化作用。教师的道德是一面旗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教师的高尚品质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培育着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完善自己,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五、团结协作,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在强调学生综合学习,尤其是在综合实践课程里,教学目标往往需要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因此,新时期的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更需要团结合作、共育新人的精神。
六、勇于探素,开拓创新
有一位教授对课程改革是这样概括的:“教师即课改”。的确,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太多的探索课题和内容。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面对新世纪,国际竞争更趋势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这次课程改革肩负着重任。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陈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已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难以培训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