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呐喊·历史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苏童的小说《三盏灯》中,“铁皮油桶”虽是个普通意象,却贯穿了全文。从生命的象征,对“不是傻子”的呐喊,到对历史意义的挖掘,“铁皮油桶”隐含着“灯油—生命”“战争—历史”“人—人性”如此丰富的象征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探索。
  关键词:《三盏灯》 铁皮油桶 生命象征 呐喊 历史意义
  苏童的小说总能让人从生命悲剧中发掘其深沉的文化根源,从而使小说的感情色彩愈发凝重。如《妻妾成群》揭示了封建畸形的婚姻文化对女性生命的扼杀;《红粉》描写了妓女们在新社会的隔阂与漠然中所遭遇的苦难和人性悲凉。他的小说《三盏灯》同样遵循了“生命”和“人性”这两大主题,同时嵌入“战争”新元素,描述了雀庄芸芸众生在战争中或逃亡,或坚守,或追寻的种种场景。苏童这种对微观个体的叙述,展现了人性在生命面前美好又灰暗的两面性,亦描写了战争对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军人家属所造成的不可弥补的创伤。而这种叙述,恰好借用“铁皮油桶”这一普通却贯穿全文的意象来完成。因着“铁皮油桶”的一次次出场,读者逐渐厘清小说的脉络,明晰“铁皮油桶”在小说中正是生命的象征,得以明白扁金为何会在战争中逐渐发出“不是傻子”的呐喊,并最终探讨战争背后的历史意义。本文尝试从这一不可或缺的意象出发,对小说展开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生命象征
  “铁皮油桶”作为装灯油的器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说题目,促使人探寻其背后的意义。实际上,在文本中,“铁皮油桶”每次出现都有着“生命”的象征内涵。
  小说以雀庄的村民们为躲避战争的疏散离村开篇,整个场面混乱而嘈杂,村民们携家带口,纷纷将最值钱的物资收拾上牛车准备逃亡。但此时的女主人公小碗却提着格格不入的铁皮油桶和一条鱼到处找人换灯油,“‘她要用鱼跟我换灯油’。娄守义的女人说,‘哪来的灯油呢,这种日子谁还顾得上带灯油呢?她要灯油干什么?’娄祥嗤地笑了一声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傻的女孩子,灯油?要是挨了子弹白天黑夜还不是一样亮,要灯油干什么?你们说要了灯油干什么?’”①作者在此借由小说人物的口连问三次“要灯油干什么”直接将读者引入一个疑问的深渊:是什么原因让女孩不畏战争,在大家都逃亡时却提着铁皮油桶到处借灯油?难道灯油比生命还重要?
  “铁皮油桶”的第二次出现则在两位主人公——扁金和小碗因心爱之物产生的首次冲突时。鱼鹰抢走鸭子的食物,扁金便拿鸭哨攻击鱼鹰,女孩发现后愤怒地用铁皮油桶砸向他,随后跳到捕鱼船上与母亲抱头痛哭。被当作武器的铁皮油桶依旧空空如也,而女孩的愤怒很大程度上正是自己还未借到灯油的焦虑所致。另外,作者在此交代了扁金和小碗的处境:于扁金而言,鸭子是他生活的伙伴,鸭蛋是他维持生活的源泉;船上的两只鱼鹰则是小碗和病重的母亲的宝贝,她们通过鱼鹰捕捉得来的鱼维持日常生活。两位同为坚守村庄的弱势群体,生活必然艰难,正如小碗的名字,小且脆弱。
  “铁皮油桶”第三次出现时,扁金正躲在村主任家的棺材里,小碗拿着铁皮油桶和大黑鱼从村主任家的窗户偷偷潜入,想要换点灯油。此时小碗焦急地想要换灯油,“找不到灯油我娘要死的”说明了灯油对她们母女的重要性,且小说在此初次提起“三盏灯”,直接将“铁皮油桶”与“三盏灯”联系起來,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疑问:小说为何取名“三盏灯”?小碗为何非要借灯油?娘的生命和点灯有何关联?此处更为加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及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铁皮油桶”第四次出现时,油桶里的灯油已被小碗用来点亮渔船上的三盏灯。扁金不理解小碗为何这么早就点灯,她便一再跟扁金重复点灯是她家的事,别的人谁也不懂,保守着“点灯”秘密。随后二人发生口角,真相也逐渐浮出来:
  女孩说,没有三盏灯,爹就找不到我们的船了,爹这次要是再找不到我们的船,娘就会死,这是命,你不懂的。
  你爹在哪儿?在河里?难道你爹是一条鱼?
  不是鱼,你这个傻子!女孩一生气就忘了刚才的誓约,她的乌黑的眼睛怒视着扁金,爹在十三旅当兵,他有许多枪,你要是再撒泼我就让爹一枪打死你!②
  先前的一切疑问便一一得到解答,原来小碗的爹是十三旅的兵,灯油是她和爹联结的重要之物,她借灯油正是为了点三盏灯引她爹回来,那三盏灯的光不但照亮她爹回来的路,也照亮了她和她垂死的娘等待的心。此外,小碗的那句“这是命”亦体现出她们一家早已连为一体,死生契阔。
  “铁皮油桶”第五次出现是在扁金的梦里,他梦到小碗再次提着油桶进村主任家换灯油。“‘你又来了’,扁金嘀咕道,‘三盏灯,你还要点三盏灯呀?’扁金听见自己在说话,但同时也听到了自己香甜的鼾声。”③此时的扁金和小碗早已在一次次的吵闹和互助后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所以梦也变得香甜。可天一亮,美梦便要破碎。加之扁金的这个梦是在混乱的战争中所做,注定不会平凡,也预示着此后小碗只能出现在扁金的梦中。
  果然,“铁皮油桶”最后一次出现时,却已被打翻,象征着小碗一家生命的破灭:负伤的父亲终于被扁金背回,然而船舱、船篷却已毁于炮火,小碗和母亲也已经去世。渔船上的三盏灯再无意义,希望之光与生命之光一同熄灭。
  二、“不是傻子”
  在小说开头,作者就交代了男主人公扁金的身份:一个没爹没娘的傻子。他最恨被人唤作“傻子”,却总能被人一眼看出自己是傻子。矛盾的是,在雀庄战役中,他却又逐渐完成对“不是傻子”的呐喊。这一切皆因他参与了小碗家“铁皮油桶”的故事。
  (一)他人眼中的傻子
  战争前夕,当其他村民忙着收拾行李逃离村庄时,扁金和小碗的行为却显得格外异常:扁金手持鸭哨在河滩上搜寻他那三只走丢的鸭子,小碗则提着铁皮油桶到处借灯油。他俩作为留守村庄的另类,成了他人眼中的“傻子”。而两位“傻子”也有着相似之处:他俩不躲避战争皆是因为要守护更为重要的命根子——于扁金而言是鸭子,于小碗而言则是“三盏灯”。各自的使命使得二人不畏惧战争,不考虑死亡,不被人理解,也冥冥中注定扁金的平凡人生终将要被提着铁皮油桶的小碗所改变。   (二)战争中的傻子
  在战争中,扁金是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从未思考过战争的本质,深陷战争却又置身事外,他甚至不知道椒河上游的岗楼是战争的特殊建筑。直到意识到战火影响到了鸭群,扁金才开始生气,“扁金的心一下就提起来了,‘鸭子,我的可怜的鸭子,他们一定有人闯入鸭棚了,他们会抓走我的鸭子吗?’鸭群的叫声像刀子一样割着扁金的心,扁金的心很疼,眼泪便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你们打你们的仗,我才不管,可你们怎么能打我的鸭子,你们要是打我的鸭子我就饶不了你们’”④。
  在小说里,肩负着“点亮三盏灯”使命的小碗每次出现都提着铁皮油桶,正如上文论述,“铁皮油桶”早已成为她生命的象征,而扁金和小碗(铁皮油桶)之间微妙的关系亦彰显了他对战争的懵懂。故事刚开始,扁金和其他村民一样,对小碗的铁皮油桶有着诸多不理解,且不说扁金曾被它砸过,当小碗焦急地在村主任家找灯油时,躲在棺材里的扁金更是对她的这一行为嗤之以鼻。他先是调侃小碗的行为像个贼,再是自顾自地说了许多傻话。可当他真的帮小碗的铁皮油桶裝满灯油以后,二人的关系开始改善,扁金亦随之卷入“三盏灯”的故事。
  另外,扁金和小碗对战争的懵懂亦始终消解着彼此身份的不和谐。从组织雀庄村民逃亡时村主任娄祥的话“都给我上车,马上走,再不走路上就碰到十三旅,十三旅见人就杀,你们要是不怕就别走啦”⑤可看出,在村民眼中,十三旅的人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扁金作为雀庄的一分子,与十三旅士兵的女儿小碗实为对抗关系。可在小说中,即使扁金的鸭群和小碗的鱼鹰为抢鱼食成了竞争关系,扁金也曾因被误认为是十三旅的探子而被打,小碗的出现,却让没爹没娘的扁金初次体会到家和亲情的温暖,使他心中除鸭子外多了一份挂念。所以当他在岗楼上看到捕鱼船船头的那堆红火,“也许捕鱼船的母女俩在生火煮饭了。别人家的饭锅总是让扁金饥肠辘辘,他从不喜欢看别人煮饭,但现在不同了,捕鱼船上的那堆红火使扁金感到某种莫名的安慰。不知为什么,他看见那堆红火心里就不再那么冷清了”⑥。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乐于享受空无一人的村庄,也不愿继续承受对孤独的恐惧,“扁金突然觉得和女孩待在一起比一个人好,一个人走在空空荡荡的雀庄,这种滋味让扁金感到莫名的心慌”⑦。于是,扁金开始对小碗的泪珠怦然心动,梦见小碗,甚至情愿用心爱的一百只鸭子来换回小碗的生命……这是对同为弱者的同情,更是超乎战争的友情。
  (三)对“不是傻子”的呐喊
  在雀庄战役结束后,扁金虽然依旧对战争和战争产生的垃圾充满了疑惑,他不断拾起尸堆里的棉帽、棉鞋和各种新奇的东西,不明白为何小碗挥动白布便可免遭杀害却又最后死于枪炮之中,他甚至妄想在村民回来时将自己“报复”过的痕迹怪罪于战争却又不自觉地承认错误。但他确确实实参与了对“三盏灯”的追寻,目睹了铁皮油桶的打翻,小碗一家的死去,河滩上的尸堆,这场经历亦深深地刻在他本就残缺的精神里,导致他已不再仅是个智商不健全的傻子,而是已觉醒的、内心有故事的人。
  实际上,与雀庄那些面临战争只会逃离的村民不同,扁金是唯一一个直视战争并试图改变现状的有勇气的人。所以他独留村庄保护鸭群,知道村主任家的棺材是战争中最安全的地方,将烂铁锅套在头上躲避枪炮,在小碗一家去世后欲将小渔船推往没有战争的地方……他一向痛恨别人骂自己是傻子,却在村民们欢欢喜喜地回来过春节,村主任抓着他说“谁说你是傻子?傻子能从枪炮下活过来?谁说你是傻子他自己就是傻子”⑧时明白村民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真正的伤痛。“你们不是好人……你们一百个人也顶不上小碗一个人”⑨。后来,扁金选择与过去的一切告别,与自私冷漠又贪婪的村民们告别,完成了对“不是傻子”的呐喊。铁皮油桶已打翻,小碗已逝去,但小碗一家带给他的感动却是永恒的,他将永远活在那段温情里。
  三、历史意义
  作为用“三盏灯”来命名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对盛灯油的“铁皮油桶”的诸多书写背后便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一方面是印证历史的意义。在整篇小说中,小碗的出场往往伴随着焦虑、悲伤的面目,毫无她这个年龄段该有的幸福、快乐。她第一次出现是在忙着逃亡的雀庄村民面前,用铁皮油桶撞药铺的门,焦急而尖利地对药铺门上的锁孔呼喊却得不到药铺朱先生的回应,欲向娄守义的女人换灯油也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提着空空的铁皮油桶回到小渔船上。发现扁金用鸭哨攻击鱼鹰时的恼羞成怒和呜呜大哭;第三次是焦急地提着铁皮油桶爬进村主任家,先被从棺材里出来的扁金吓一跳,再苦苦哀求扁金帮忙寻找灯油,“‘急死我了’,女孩一边抽泣一边说:‘你帮我找找吧’”⑩。第四次在终于借到灯油、点亮了小渔船的三盏灯后,小碗虽然因此露出了笑容,却也因保守“三盏灯”的秘密,维护父亲的尊严而与扁金发生口角,愤怒地哭了起来,随后又差点被枪炮中伤,挥动白布才躲过一劫。第五次是出现在扁金的梦里。小碗最后一次出现时,已和打翻的铁皮油桶一样,倒在血泊中,失去生命的迹象。在战火喧嚣的日子里,小渔船一直跟着十三旅到处漂泊,“十三旅在哪儿打仗我们的船就往哪儿去,他们都认识我了”{11}。娇弱的小碗母女住在简陋的小渔船上,甚至生病也无法好好治疗,她们正是靠“三盏灯”来维持生活的希望,也只有装满灯油的“铁皮油桶”才能给她们足够的安全感。然而,作为士兵的家属,小碗母女虽然一直努力寻找灯油,她们的生命却不完全取决于“三盏灯”是否点亮,而是十三旅是否能打胜仗。如此,小碗一家便成了千千万万个军人家庭的缩影。
  黄修己在《对“战争文学”的反思》中写道:“描写战争还应该有一个‘人性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思考战争也就是思考人,写好战争也就是写好战争与人、战争与人性的关系。”{12}作家苏童向来觉得人性永远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时间本身而已{13},他的《三盏灯》以淡淡的笔调来描写原始的本性,亦很好地向读者展现了小说历史意义的另一方面:对人性的叩问。如当小碗提着铁皮油桶借灯油时,雀庄村民给出的回应是冷漠和嘲讽,由此细节便可推断出雀庄村民的人情冷淡和自私自利,这在作者对公认的“傻子”扁金的描写中也得到了印证。   首先,在组织村民逃亡时,村主任发现扁金并未在队伍之中,担心他有个三长两短别人怪罪到自己身上,曾询问过他的踪迹,但知道扁金是去寻找鸭子时却又自我安慰扁金若是为了只鸭子挨了子弹,死了也活该,便对他置之不顾,如此体现了他胆小虚伪又淡漠的面孔。其次,当扁金百无聊赖地行走在寂静的村庄时,他时而爬上娄福家的屋顶,忆起娄福平日里挂着一只怀表在村里显摆的神情,作为未出五服的血亲,却连一根针都不舍得送给自己;时而踩在王寡妇的菜园里,想起她曾放狗咬自己闯进菜园的鸭子;时而跳进娄守义家的院子,看到残留的鸭毛,发现正是他们偷吃了自己的鸭子,娄守义的女人却在昨天还笑眯眯地安慰尋找鸭子的自己……将村民们的虚荣、凶狠、假意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外,当战争结束,村民们回来过春节时,娄祥和娄守义虽然恨透了扁金对他们房子的毁坏,却又都舍不得扔掉扁金送的棉帽和棉鞋,“大年初一的早晨,娄守义去娄祥家拜年,看见娄祥头上戴着和自己一样的棉帽,脚上穿着和自己一样的棉鞋,他们两个人盯着对方愣了一会儿,突然一齐会意地笑起来”{14}。很明显,顺利逃生的他们又开始固守着从骨子里溢出来的肤浅的攀比与贪婪。
  与雀庄村民恶劣的人性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提着铁皮油桶、纯真善良的小碗。在雀庄战役中,小碗要照顾病重的妈妈,也要负责点亮小渔船的三盏灯,永远悲伤,却又永远充满希望。她孝顺,每天负责妈妈的起居,也会因扁金的傻话如“你娘喝了灯油就不会死了?”{15}“你爹在哪儿?在河里?难道你爹是一条鱼吗”{16}而生气、辩解;她乐观,深信若点亮三盏灯,在十三旅当兵的父亲就能安全回家来;她热情,答应若扁金帮她找到灯油就分半筐泥鳅给他喂鸭子;她善良,当扁金无意冒犯父亲,刚咒骂完他“你才爬人家的房顶,你才会挨子弹呢”{17},却又大喊让扁金躺下以避开会落在身上的子弹,还教会他挥白布逃离战争的危险……是小碗,用“三盏灯”唤醒了扁金对人性的渴望和追寻。所以,在小说最后,扁金将捡来的军用物品送给自己所“亏欠”的人,顺着河滩寻找载着小碗一家的渔船。他的离开是人性的觉醒,也是他作为“傻子”对自私冷漠的人们的嘲讽。然而“这其实是一条异常险恶的行走路线,我们知道平原上的战争是一只巨大的火球,它可以朝四面八方滚动,秋天的时候,战争的火球恰恰正在向丘陵地区滚来”{18}。村庄的人们依旧过着正常的日子,扁金却永远只能在想象和虚妄中追寻心中的慰藉。一言以蔽之,“这种凄凉之感不得不说是绝望的人性书写”{19}。
  综上所述,小说中“铁皮油桶”这一普通意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显得不再普通。从生命的象征,对“不是傻子”的呐喊到对历史意义的挖掘,这个意象隐含着“灯油—生命”“战争—历史”“人—人性”如此丰富的象征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探索。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4}{15}{16}{17}{18} 苏童:《三盏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第172页,第178页,第163页,第151页,第160页,第169页,第189页,第190页,第167页,第174页,第191页,第167页,第172页,第172页,第192页。
  {12} 黄修己:《对“战争文学”的反思》,《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13}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9} 舒杰:《关于战争的重新释义——论苏童〈三盏灯〉的人文关怀》,暨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 者:张佳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李珂 E?鄄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中学生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  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越来越大,中学生对
摘 要:《子不语》是“清初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先生唯一的一部文言小说集,“笑”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看点。“笑”不仅体现了幽默,更是袁枚先生崇真摒虚,超然洒脱的性格表现,更是他成长环境及成书背景的江南地区幽默旷达性格的外化。  关键词:《子不语》 江南 幽默 袁枚  江南地区的性格气质一直以“温婉”“柔美”为主,而其幽默旷达的特质一直为人所忽略。本文旨在以《子不语》这部小说为切入点,挖掘江南文化的全新特质
以前读到过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成长,是从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享受平凡开始的。”   年少时,我不太理解这句话,更不赞同。毕竟大多数人和我当时是一样的,都自命不凡,曾一度固执地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摆脱平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年的校庆大会上,校长问了全体学生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平凡?”有一名高三男生站起来回答:“平凡,就是默默无闻,就意味着无所作为。如果在三
朋友在一家公园供职,前年送我几盆花色各异的菊花,我大为惊讶,人工竟然能培養出这样争奇斗艳的花色品种来。花谢之后,我便将盆栽菊花送回乡下老家,移栽到小院里。一来是偷懒,免得时时操心旱涝,也少去了天天或隔天浇水的麻烦,土地里毕竟要比花盆耐得伏旱;二来是出于性情,我更喜欢那些自发自然自由生长的原生形态的草木,向来不大欣赏那种裁剪得太规整的东西,包括盆栽花木,尤其不忍心观赏那些被人为地扭曲到奇形怪状的盆景
摘 要:笔者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探究物理学知识中能量守恒原理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特意分析和研究了《势力不灭论》,力图通过研究这一论著来探明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知识在中国到底是怎样传播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势力不灭论》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是这本物理学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学知识理论的论述,其中的著名理论有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它的底本其实是由《通俗科学讲义》翻译而来。《势
在公交车起始站,一位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小女孩上了车,小女孩八九岁样子,上身穿着洁白的学生衬衣,下面是白底红杏花的碎花长裙。小女孩坐下后,神采飞扬地与妇女讲述着什么。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小女孩圆润的脸蛋上,黑亮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高挑的鼻梁,笑起来眼睛眯成缝,十分讨人喜欢。  公交车发动了,从车里传来了小女孩与妇人的欢声笑语,从那闪亮的眼睛看到的满是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司机叔叔也被这美好欢乐的氛围感
摘 要:谍战题材类电视剧因其复杂多样的叙事手法、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角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广受观众的欢迎,成为我国电视剧市场主要类型之一,但国内的电视剧市场一直存在盲目跟风投拍的恶性发展问题,同类型的影视剧一多,粗制滥造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由“飞天奖”最佳编剧钱滨执笔,著名导演虎子操刀的34集谍战情感大戏《渗透》于2013年12月3日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播出,该剧从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喜剧效果所体现出来
窗外的风一点一点变得凄厉,夹杂着冷冷的雨丝,天气便变得潮湿寒冷起来。在这苦寒的冬夜,想起小时候冬天里的往事,心里竟泛起了阵阵温暖。   小时候的我,在一个小山村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南方山村的冬天,像一幅水墨画,挂在季节的墙上,静默,沉寂。冬天的野外,远山苍茫,树木仍是绿的,绿得老气横秋,绿得庄重大度。昔日的青青草地,到底在萧萧寒风的催促下,不太情愿地换上了一身赭黄的外衣。河水
【摘要】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本文将从“互联网 教育”创新模式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模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育模式;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76-02  Analysis of Class
一、抓住特征写外貌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