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年轮(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y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听得鸡娃儿叫了(住)


  有一组叙事性质的“花儿”,共五首,表达或者倾诉的是婚外情人幽会的整个过程及情感起伏。五首“花儿”分别表达了五个时辰内必然的情感变化。笔者在这里只引用体现五更心情的一首:
  五更里东方发白了,
  耳听得醒炮儿响了;
  全身的衣裳穿齐了,
  清眼泪把大襟淌了。
  从一更到五更,是旧时代对一夜时辰的说法。以我国传统计时法,这五个时辰是亥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从深夜至凌晨五点之前的五六个小时。如果拿民间传统计时法,是从鸡儿上架后到第三遍鸡叫的后半夜时分。
  笔者引用这组“花儿”其中一首的一句作为此文题目,用意是引出时间的话题。所引用这一首的这一句,体现的是鸡叫三遍天将麻麻亮时,女情人催促男情人尽快离去的情境,缠绵与无奈共存,隐含着婚外偷情的危机处境和难舍难分的情欲缠绵。要害是时间节点。
  如若这两个当事人有个计时工具手表或马蹄钟,准确把握来去时间,想必烦恼会少些。但在那个时代,说这种愿望是天方夜谭绝非过分。
  我国自古就有了计时器的发明应用。公元725年,唐朝开元年间,僧行和梁令瓒创造了水运浑天仪。这是机械结构相当复杂的时钟,能报时报刻,近似于现代时钟。到了宋代,苏颂创造的水运浑象台,有150多种机械零件,有锚式擒纵机构,是现代钟表机构的原型。公元1276年,元朝郭宗敬制做的专门计时用的机械钟,也比荷兰的惠更斯早380多年。奈何那时社会的生产力相当低下落后,一切先进创造都不可能成批复制生产,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直到清朝中叶,除宫庭有极少数洋人进贡的钟表,整个社会的计时应用还相当地原始落后。稍先进的不过是日晷、滴水、漏砂、落锤和击盘等有特征的计时工具。在民间社会,几乎所有人家还用不起时钟的旧社会,农村里白天凭太阳方位估量时间早晚,入夜只能指靠公鸡的啼鸣把握时间。那时的民众把鸡鸣分为第一次鸡叫、第二次鸡叫、第三次鸡叫和紧随其后的乱鸡儿叫。所谓乱鸡儿叫,是所有鸡儿此起彼伏的共鸣,是天空真的亮了的欢呼。成语里闻鸡起舞的典故,高玉宝的半夜鸡叫,都把鸡鸣作为文眼说事,主旨与本文无涉,不再贅叙。
  那时的农村如此,被农村包围着的城市,又是何等境况呢?西宁市城中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收入祁承德先生的“放炮报时的始末”,翔实地记载了火炮报时的内容,引用在本文中供看官们共见:
  西宁地区在清朝同治年间(大概是公元1867年)开始放炮报时。是给西宁驻军统一作息时间的信号。担任放炮任务的是步兵城防营。放炮时间根据西宁日夜时差而定,分早、午、下午、晚四次。早晨的叫醒炮(夏秋季早5时放,冬春季早6时放),叫醒官兵们起床操练,城守营的官兵们要开放四大城门,让城里有些住户去城外挑水,让大通县来西宁卖煤连夜赶路到城外的农民,郊区卖菜农民进城。午炮中午12时放,是队伍吃中午饭的信号。当时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商行、老百姓也跟着吃午饭休息。晚上放两次炮,第一次叫头炮,夏秋季晚9时放,冬春季晚8时放。放头炮是告知队伍晚间即将休息,夜间站岗放哨巡逻的官兵做好准备。外出或去城外的官兵百姓尽快回营进城。二炮在放过头炮一小时后再放,放过二炮后,西宁的四大城门关闭上锁禁止通行。
  放炮用的炮筒是用熟铁锻造成的圆型炮筒,可反复使用。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大炮重量15市斤,每次装药8市两,炮声在10里范围内听到。中炮重量10市斤,每次装药5市两,声音小于大炮,是重大庆典中放的礼炮。小炮重量5市斤,每次装药3市两,声音范围较小,是迎接贵宾官员出行放的鸣炮。清朝灭亡后,放炮报时由部队转交地方政府管理承担。西宁解放后,由军管会和西宁公安局管理,直到1957年6月才终止了延续570多年的放炮报时。文史撰稿人张志圭先生小时候在西大街简易师范附设小学读书,每日中午放学途经西大街,多次看见省政府对门的三棵榆树下面放午炮的情景。给他印象最深的是30多岁的放炮手穿的是当时不多见的皮夹克。
  当时人们的计时概念往往以炮声为准。生下小孩不知几时几分,而说是二炮响后生下的……百姓家生活计时,靠点燃线香。比如为中秋节、春节蒸月饼、大馒头,笔者母亲就用燃香计时。燃一支黑香插在灶前柱缝掌握烧火时长。蒸月饼大馒头要燃整炷线香,蒸灶卷油包儿要燃一柞长的线香。
  笔者在南大街小学念书到四五年级,也就是1955年至1956年期间,政府已将放午炮报时的地点改在南城墙顶上。每到上午第四节课,笔者便盼望城墙垛口出现炮手的亮光头。那时在城墙顶上负责放午炮的炮手姓王,光头上血色红润发亮,被南大街小学的学生娃们称为亮光头。只要王炮手的亮光头从城头垛口闪过,是盼望的下课时候快到了。笔者成人后写过一篇散文,标题是《王炮手与南城门》,记叙了王炮手与南门城楼的诸多细节,收在《一辈子能做几件事》中。此后才从祁承德先生的文章中得知,清朝同治年城防营专司放炮的炮手姓杨,名字不详,到了光绪年间杨炮手年老体弱,将放炮技艺传授给外甥王福喜。王福喜老年又传授给儿子王燧明,即当时学生娃们戏称为亮光头的那个人。从清朝到民国再到解放,经历三个朝代的三代炮手,为西宁报时放了近百年的火炮,是值得西宁的后来者们敬记的往事人物。
  1957年6月,终止了放炮报时后,对于需要定时上下班上下课的机关单位学校之类的部门,那年代自有那年代的办法。笔者上初小在县门街的第二分部,上下课的报时,用的是手摇铃铛,由门房的校工负责实施。学校把宝贵的一个马蹄钟交给校工保管使用。每到规定时刻,校工走出门房,使劲摇动有木手柄的铜铃铛,铃声就当当啷啷传遍校园。二分部设在一座废旧小庙内,校园极有限,校工站在门房口摇动铃铛便能完成职责。在校园开阔的学校内,用的是挂在高杆顶端横木上的挂钟。钟锤下有条长绳,到了上下课时刻,校工准时甩摇绳子,咣当咣当的钟声震荡着全校师生的耳膜。平时要把绳子绾拴在杆子上学生们够不着的高度,避免淘气学生捣乱。   据城中区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郭来柱先生的回忆录记载,校园的钟声是有讲究的,不似手摇铃那般没章法的乱摇一气。上课的预备钟声是铛———铛铛……,上课钟声是铛铛———铛铛……,下课钟声是铛———铛———铛……,集合钟声是铛铛铛铛铛铛……可见郭来柱先生是个有心人。
  笔者生来头次与时钟照面发生在1953年。久病的奶奶亡故咽气,是在某一天的后晌时分,父亲打发我去街对过转经寺巷道内的街道办事处看看时间,好记住奶奶亡故的准确时刻。懵懂无知的我虽然看见一间房内的桌上放着马蹄钟,由于房里没人,个家又不认得钟表数码到了几时几刻,回家谎说没见哪儿有钟表,被父亲嘟囔着责怪了几句。
  笔者幼小记事后,知道家里的座钟,被吸鸦片烟的奶奶用长袍前襟兜去东关地摊换了钱买烟膏。那时段我家还住在县门街中端士绅陈绍堂家的外院西房里。这是一进两院中间有过厅的大宅院。里院房东家和西房的李钟表匠家一定是有钟表的。外院西南角尕院内住着的丁医生也一定戴着手表。可不知为啥原因,我家里对时间和计时器物并没有太多的在乎。
  直到1958年或1959年前后,没有正式工作,因而没有稳定收入的父亲临时去石灰窑打短工挣钱养家,为把握早晚时间,向我的三外爷家借了一个闲放着的手表。好像为此手表与母亲娘家发生过不愉快。因了大人们不愿把烦恼传染给儿女,对这块手表的去向笔者了无知晓。
  少年笔者对别人戴手表有了明确认知,是1959年在红旗中学(校址在南川总寨)读初二初三时段。班里有个叫赵秋蓉的女生,是全校唯一戴手表的学生,戴的竟然是英那格牌坤表。赵秋蓉出身地主家庭,其叔父又是该校校长,同学们除了羡慕,也说不了什么。笔者后来撰写并收入自传体散文长卷中的“校医”一章中,提到的就是戴手表的赵秋蓉同学。
  笔者亲自戴手表,已是成了青年的1963年后。笔者服役连队的青海藉杨连长有了新手表,要把旧了的十七钻罗马牌手表出手转让。笔者义无反顾地把这块招人喜爱的手表买了下来。那时的义务兵每月有6块钱的津贴,买牙膏香皂后别无花销去处,凑够110元不是大问题。再说,这块黑面的手表真招我喜欢。瑞士罗马表的牌子在当时是响亮的。虽然是十七钻而不是二十一或二十七钻,照样令笔者珍爱。感觉至少在这个方面可以告慰去了阴曹地府的父母双亲。
  有次不知哪位战友从哪儿弄来了几个核桃,正是训练间隙休息时段,生龙活虎的几个年轻人竟然被几个核桃难住了。眼前的操场上没有石头,用手榴弹砸核桃注定要挨训。入伍前当过汽车修理工的战友,突发奇招,取下腕上的瓦斯针手表,当钉锤要砸核桃。他的瓦斯针手表看上去确实又厚又重,還是没能把核桃整开。从那事以后,笔者明白手表不仅仅只用来看时间。
  笔者的这个认知,得到了多次验证。在戴手表成了稀松平常事,不再成为一个炫耀本事的计时工具后,大家对于手表的质量有了更高要求。时间准不准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事实是把十几块手表放在一起看,同一个时间,有的表快几秒,有的慢儿秒,有的快慢之间要相差几分或十几分,而且好像与表的贵贱不怎么有关系。从那时候起,笔者对动不动看表的依赖性小了许多。何况手表的报时还会害人。郭来柱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考政治时,一个已参加工作的校友热情地把手表借给了我,叫我好掌握时间,考政治我答了一阵子,一看表,时间不多了,心急如焚,加快速度终于答完了,看了一遍,也无法再做补充与修改,交卷出场吧。班主任简老师在院里厉声问我怎么这么快答完了?我一看表,还有一小时……
  学生考试由于紧张看错手表时间提前出考场,最多挨老师几句训。如果有人成心利用手表上的时间差作案,还会出人命的。英国电影《阳光下的罪恶》里,大侦探波罗就是从手表时差中找出了破案证据。
  但手表依然是社会上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连国产的上海牌手表,也得有购货卷才能买得上。据《青海商业志》中记载,商业部发出的《关于若干种主要工业品在计划中单列供应农村指标的通知》中,把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火柴、肥皂……都确定为紧俏商品要计划调配供应。
  别说是农村,连作为省城的西宁市,钟表这种商品,也是凭购货券才能买到。找一张购货券得求人情走后门。那时的年轻人,手腕上戴一块上海产新表是十分荣耀的事。其实从1955年开始,我国的烟台、天津、重庆、广州、郑州等城市都建设了钟表工业,能批量生产大钟、闹钟、电钟,手表等计时器。但由于产出少,社会购买力差,尤其像青海西宁这等边远省城,钟表的供应得计划安排,也是无可厚非的。
  笔者在青海齿轮厂供职期间,被公派去沈阳出差。一位在公安总队后勤副食厂养奶牛的回族朋友,托我从北京给他买个三五牌台式座钟。我回程在北京找到厂里一个北京籍朋友的家人,帮我找寻商店选购一个乳黄色木外壳的三五牌台式座钟。我朋友的弟弟是个十分热情却毛燥的小伙子,用自行车捎着我和座钟到火车站,很让我提心吊胆了一路,生怕他毛手毛脚拴不牢后捎盘上的座钟,让我给这位帮了我不少忙的养牛的回族朋友拿回去一个摔坏的座钟。
  也许就是钟表已被人们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消费品,又很难从正规渠道购买到中意又实用的计时商品,从香港走私进来的电子表成了人们追捧的时尚用品,而且成为一种风气。
  笔者热羡这种功能多样又计时精确的新型产品。趁着同妻子去宝鸡看望新参加工作的女儿,事后去西安游玩,给妻子选购了一块50元的小巧玲珑有日历的石英手表。此后的漫漫岁月里,被妻子珍爱的这块电子表换了两次电池后,不得不由于机芯老化需要淘汰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电子表、机械表、已经琳琅满目地进入了所有的商厦超市专卖店。

  物以稀为贵。当各式各款的手表让人们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又有设计制造既精美时尚,又能体现出艺术化实用性的各类座种、挂钟互为陪衬,令人们不再为选购一款钟表犯难的那些年月里,笔者珍爱了将近40年的瑞士进口黑面十七钻罗马表,先是表后盖生锈,接着是表蒙子裂缝,水气弄锈了指针,但它却依旧不屈不绕地坚持着报时职责,而且总是宁快不慢地陪伴着笔者。让笔者充分体验了手表与人心灵间的构通,从敏锐到麻木的整个过程。期间,笔者选购过一款猫头鹰造型的电子挂钟,装入一节一号电池,猫头鹰的眼珠便会随着秒针的步速左右来去转动,很是活泼勤快。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三女儿先后两次买了新款手表武装老爸。先一块全自动,后一块自动机械两用表,都没能逗起笔者对这种所谓的男人手饰的热情。能做到的,就是把不想戴的手表,视为既不稀罕也不多余却有怀旧意义的居家物品收放起来作为纪念。只把2002年单位房改调到新房,工厂的老朋友们贺房送来的中国烟台造文浩牌落地座钟,一直摆放在房内显眼位置,用它的发条和钟摆制成的悠悠且清亮的报时声音:铛———铛———铛———铛———随时提醒笔者,要加倍地珍惜无情流逝的时光和年华。(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经济》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理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本文依据此门课程的教育现状,从人才培养方案和工程实际
[赋子],青海平弦的一支唱腔曲牌。  “赋子腔”,青海平弦四大唱腔之一。  “西宁赋子”,青海平弦早期的统称。  “西宁赋子”,誉满西北地区的优秀曲种。青海民间艺术家们聪明才智的艺术成果。  “西宁赋子”,二十世纪初创立了青海曲艺的第一品牌,有过让青海人为之骄傲的辉煌历程。  “西宁赋子”却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奈地跌入了历史上少有的低谷。“赋子腔”的艺术魅力  [赋子]上下两句,结构简单,旋律平
期刊
期刊
文章阐述了高校顶岗实习实行的意义,分析了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
期刊
期刊
香港曾经是我们口中说的东方之珠。对于它的印象,相信很多“80后”的人会停留在伴随我们成长的港片中,不管周星驰的电影,还是古惑仔,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这里有精神上的自由和奔放,也有實实在在的美食和游玩处以及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琳琅市井,活色生香,这里是香港。
期刊
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真正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予以探究和补充,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职体育教学的开展.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
高职听障生正处于青春期,较为敏感,其在情感上表现更为明显.由于听障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良好的情感是听障生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同时也是人际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针
摘 要:融资约束一直是公司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该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旨在对融资约束进行概念界定,对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系统地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问题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融资约束 股利支付率 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一、融资约束的概念  融资约束的概念源自经典的财务理论(Modigliani 和Miller,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