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引领学生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设提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50-01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1)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简单的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如“是不是”“对吗”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课堂表面虽然热闹,但由于提问流于形式,缺乏思维含量,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次数过多,问题过小。提问次数过多,被问题牵着走,学生忙于应付回答,根本就无暇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的问题问得过细、过小,既缺乏启发性,又缺乏思考性。
(3)过于开放,指向不明。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并不明确,缺乏思维导向性。如“看了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4)层次不分,难度把握不准。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所提问题或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或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缺乏有效性,不能很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
如何在课堂中多一些有效、高效的提问,少一些无效、低效的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启问——铺设桥梁,沟通方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生长点。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教材起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旧人新,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正迁移。这样木但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为重难点的学习铺设了桥梁。
因此没有直接问这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而是通过“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提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比(同类量的比),初步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这一概念。这样由于教师抓住“比”这一新知识的生长点,从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精问——理清思路,建立模型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也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关键。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能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精心设问,问到知识的要点上,问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及规律,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立模型。
由于是从一步解决问题转向二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解题思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设计“能不能直接求出至少需要多少条船?”“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由于问题问到知识的支撑点上,学生就能很快地从“先求……再求……”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对解题思路逐步清晰、理解,并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中渗透了数量关系,有效的“建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如何让学生能结合算式的意义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在学生独立列综合式的基础上,教师先通过“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用原有的先乘除、后加减的知识解决不了。然后再问“应先算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过程,理解为什么要先算加,体会先算加就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人,体会先算加的合理性和用小括号酌必要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这样在重点、难点处精设提问,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三、在思维疑难、困惑处追问——点拨思路,突显本质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同样重要。追问是课堂生成的重要体现,它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其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如果在学生感到有疑难、困惑时,能适时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启迪思维,突显本质,开拓思路。
四、在规律的探求处巧问——揭示内涵,发展思维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认识得到提升,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规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善教者,必善问,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更能呼唤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读懂、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找准重难点,才能精设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深度、有生成的数学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围绕问题能积极地思考、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真正达到以“问”促“学”,实现有效、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兴国.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J].教育研究,2008,(11):69-72.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3]宋淑持.提高小學数学教学水平 培育和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J].小学数学教2002,(1,2):4-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设提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50-01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1)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简单的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如“是不是”“对吗”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课堂表面虽然热闹,但由于提问流于形式,缺乏思维含量,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次数过多,问题过小。提问次数过多,被问题牵着走,学生忙于应付回答,根本就无暇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的问题问得过细、过小,既缺乏启发性,又缺乏思考性。
(3)过于开放,指向不明。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要达到什么目的心中并不明确,缺乏思维导向性。如“看了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4)层次不分,难度把握不准。教师教学思路不清晰,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问,所提问题或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或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缺乏有效性,不能很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
如何在课堂中多一些有效、高效的提问,少一些无效、低效的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启问——铺设桥梁,沟通方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每个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生长点。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教材起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去设计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旧人新,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正迁移。这样木但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为重难点的学习铺设了桥梁。
因此没有直接问这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而是通过“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从提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比(同类量的比),初步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这一概念。这样由于教师抓住“比”这一新知识的生长点,从知识的生长点处提问,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精问——理清思路,建立模型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难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也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关键。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能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精心设问,问到知识的要点上,问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方法及规律,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立模型。
由于是从一步解决问题转向二步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解题思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设计“能不能直接求出至少需要多少条船?”“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的关键问题,由于问题问到知识的支撑点上,学生就能很快地从“先求……再求……”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对解题思路逐步清晰、理解,并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中渗透了数量关系,有效的“建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如何让学生能结合算式的意义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在学生独立列综合式的基础上,教师先通过“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用原有的先乘除、后加减的知识解决不了。然后再问“应先算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过程,理解为什么要先算加,体会先算加就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人,体会先算加的合理性和用小括号酌必要性,从而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这样在重点、难点处精设提问,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透彻。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
三、在思维疑难、困惑处追问——点拨思路,突显本质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同样重要。追问是课堂生成的重要体现,它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其目的是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如果在学生感到有疑难、困惑时,能适时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启迪思维,突显本质,开拓思路。
四、在规律的探求处巧问——揭示内涵,发展思维
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认识得到提升,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规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善教者,必善问,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更能呼唤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读懂、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找准重难点,才能精设出有针对性、有层次、有深度、有生成的数学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围绕问题能积极地思考、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真正达到以“问”促“学”,实现有效、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兴国.论有效教学的正当性[J].教育研究,2008,(11):69-72.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3]宋淑持.提高小學数学教学水平 培育和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J].小学数学教2002,(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