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濮阳老城四牌楼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历史街区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商业性历史街区 保护与利用濮阳老城四牌楼历史街区
前言
濮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濮阳老城中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商业街,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其商业价值。在商业街的中心有个明代的纪念建筑“四牌楼”,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200米左右,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故称其为四牌楼历史街区,街区仍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传统铺面,其群体建筑组合、门楼装饰、屋宇风格均保存着明清特色文化内容,经营方式仍保留着地方传统的商业风格,特色铺面集中连续、街区风貌完整、商品品种多样,是老城区反映地方传统商业文化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历史地段。一个城市的商业区承载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历史街区则蕴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濮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不免受到很大影响,街区不断更新,经济收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如街区居民居住环境不佳、历史街区遗产遭受破坏、新建筑对传统风貌的破坏、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正是因为每一个城市商业区内中的历史街区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如何对四牌楼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历史街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街区现状分析
随着濮阳老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中心逐渐北移,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逐渐丧失了其在老城内的商业中心地位,从而使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速度比较迟缓,正因为如此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那些珍贵而又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街区的空间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地标性建筑四牌楼依然存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生活依然延续,历史街区中传统商业对老城经济的发展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空间结构、建筑现状等角度对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为历史街区进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真实而又可靠的依据。
1.1空间结构分析
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所以历史街区能够从整体上较完整的反映出城市的历史信息,在历史街区保护中,保护和延续原有的街区空间结构特征,对反映城市的传统风貌有重要作用。
从建成到现在,四牌楼历史街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破坏,但是街区的肌理仍然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为典型的“十”字型,中心为四牌楼,四边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两边为低矮、木质门板、灰瓦屋顶的商铺。濮阳老城中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四牌楼和四条明清风貌的商业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所组成的路网结构构成了街区的骨架, 沿街的商铺和民居构成了街区所特有的街区肌理。民居入口位于街道两侧,民居院落平行于或者垂直于街区道路,形成街道与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沿街建筑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决定着街道的空间形态。街区内街道的宽度为7米左右,两侧建筑高度为3米左右,街道的高宽比为0.5左右,形成了比较舒适的街巷空间。
1.2建筑现状分析
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到经济、社会、技术、灾害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街区在不断地发生演变,使得街区建筑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街区店铺的形式是前店后宅式,还有就是前店后库式,就是说后面的院落不是主要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储存商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四牌楼历史街区的商铺除了进行商品零售外,还进行商品的批发,这就要求商铺必须有储存货物的场所,所以商铺就把后面的院落租下来当做仓库,从而就出现了前店后库式。
街区民居形式是四合院,目前四合院基本格局还存在,在街区街道立面上能找到民居的入口即大门,而且确实是传统特色的建筑样式,但是一进去院落里的建筑已是现代的,已经不是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只有建筑肌理尚存,还能看到四合院的格局,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由于街区居民的乱搭乱建,使得民居院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2.街区现状存在问题
2.1 空间格局破坏
四牌楼历史街区是老城空间中保存比较完善的空间肌理,但是近年来,由于居民的随意的改建、加建、拆建等,打破原有四牌楼历史街区的格局。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街区居民急切地希望改造自己的住宅,从而使居住条件得以改善,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居民将原有的住宅拆除,重新修建新的住宅,但是新建的住宅不论是材料、高度,还是布局、风貌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其他居民对原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搭建,使得原有的传统民居的格局被破坏的七零八落,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空间破碎,格局凌乱。
2.2 历史建筑损坏
历史街区内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代久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屋顶残缺以致建筑漏水,墙体外面剥落影响街区风貌,建筑构件损坏使建筑岌岌可危等。还有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各种改建、搭建,使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但是在对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对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维护难度很大,如东、南、西、北四条街的产权属于不同的街区,归不同的居委会管理;政府部门没有提供维护资金,街区居民缺乏维护资金;另外居民害怕维护的建筑以后被拆迁,都不愿意对破败建筑进行维护,最后使得历史建筑的破败现象在街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商铺立面基本上保持着黑色木质板门,但是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传统的建筑风貌中稍显突兀。另外有些商铺破损严重,街区居民将其翻新修建,新建的商铺为两层,且立面形式与之前形式不同,严重破坏了街道传统立面特色。
传统民居虽然在格局上仍保存着四合院的形式,但是院落的建筑已经更新为现代建筑,建筑形式杂乱,建筑间距狭窄,不能更好地满足街区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建筑搭建的任意性、无秩序性等现象也严重地破坏了街区建筑整体的传统风貌;从建筑本身体现不到任何的传统特点和历史价值,无论是从保护来讲,还是从利用来讲,都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整治。
3. 街区保护措施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开发活动又长破坏保护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建设”。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由于其兼具有独特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在对于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照搬别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而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对其进行保护。通过上面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其他地方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小规模更新。也就是从整体上对街区进行保护,不仅保护街区本身,还保护街区周围的建筑与环境,从而使街区的整体特色保留下来,使街区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不必象文物保护单位那样一切维持原状, 外观按历史面貌保护修整, 内部可按現代生活的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1街区空间格局保护
街道空间格局主要是有以四牌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街道两侧的店铺和民居构成的。但街道内多数住宅均已更新为二层左右的砖混住宅,街道缺乏完整的传统空间形态,而且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的新建建筑缺乏传统建筑特征,如北街北部新建二层商业体量过大,破坏了北街传统空间特色。
街道空间格局保护以中心阁为核心,保留某些旧建筑,利用四牌楼原有的空间和格局,再加上新的建筑和功能,重点在于保护街道格局,整治留存的街景面貌,延续传统的商贸和民风。随着城市功能区的改造加快,传统的历史街区其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往往混合体现,这有利于历史性街区商业化过程中功能的平衡。在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强保护现存的传统街道特色,同时街道两侧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体量和街道宽度的比例要控制好,避免传统街道两侧新建建筑高度较高导致传统街道尺度显得相对狭窄,从而破坏传统街道空间特色。四牌楼街区开发应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应首先确定街区在城市商业区内的职能属性,合理利用其空间结构,在保护方法上,应因地制宜,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使街区逐步恢复传统空间特色,形成角逐、文化和商业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3.2街区建筑保护
根据街区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和所处保护区的范围,将街区建筑(构筑物)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保护、保存、修景、控制、更新的方式进行保护与整治。
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以传统商铺和传统民居为主,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较好地保存了街区的传统特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所以建筑的整治方式以保护与修景两种方式为主,对沿街店铺和民居中现状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对构成历史街区的风貌和主要空间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地域特色的进行保护,同时,不单单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更要注重整个街区的保护,实现保留、维修和重建相结合。对于四牌楼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外立面沿承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造工艺,还原原来的面貌,以存其真做到既改善现状,又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沧桑感;对于建筑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必要的变动,在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的手段和传统建筑的特征,如增加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等,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其建筑的利用率,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街区内影响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新建筑进行修景。使这些新建筑在体量、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外观与街区整体风貌取得协调,可保持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功能不变。这样可以使街道两侧的建筑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使整个四牌楼历史街区在改造基础设施,整治街道容貌的同时,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遗存,从而实现四牌楼的更新与保护同时进行,能避免历史街区改造总一条街、两层皮的做法。
历史街区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主要具有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历史价值较小,但是建筑的风格、形式在四牌楼街区整体风貌中影响仍然很大,所以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可以以控制为主,部分辅以修景。对新建建筑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相协调,使整个街区的面貌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一个整体,维持区域的历史氛围。在保留四牌楼旧建筑外表的同时,可以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改造,这样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风貌,有满足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同样也是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零星分布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所以对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以控制与更新为主,辅以部分保存。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
結语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要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街区的保护,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宋盈.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3]王成.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奎根.商业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6]刘伟.城市商业区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商业性历史街区 保护与利用濮阳老城四牌楼历史街区
前言
濮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濮阳老城中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商业街,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其商业价值。在商业街的中心有个明代的纪念建筑“四牌楼”,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200米左右,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故称其为四牌楼历史街区,街区仍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传统铺面,其群体建筑组合、门楼装饰、屋宇风格均保存着明清特色文化内容,经营方式仍保留着地方传统的商业风格,特色铺面集中连续、街区风貌完整、商品品种多样,是老城区反映地方传统商业文化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历史地段。一个城市的商业区承载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历史街区则蕴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濮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不免受到很大影响,街区不断更新,经济收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如街区居民居住环境不佳、历史街区遗产遭受破坏、新建筑对传统风貌的破坏、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正是因为每一个城市商业区内中的历史街区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如何对四牌楼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历史街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街区现状分析
随着濮阳老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中心逐渐北移,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逐渐丧失了其在老城内的商业中心地位,从而使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速度比较迟缓,正因为如此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那些珍贵而又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街区的空间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地标性建筑四牌楼依然存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生活依然延续,历史街区中传统商业对老城经济的发展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空间结构、建筑现状等角度对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为历史街区进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真实而又可靠的依据。
1.1空间结构分析
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所以历史街区能够从整体上较完整的反映出城市的历史信息,在历史街区保护中,保护和延续原有的街区空间结构特征,对反映城市的传统风貌有重要作用。
从建成到现在,四牌楼历史街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破坏,但是街区的肌理仍然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为典型的“十”字型,中心为四牌楼,四边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两边为低矮、木质门板、灰瓦屋顶的商铺。濮阳老城中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四牌楼和四条明清风貌的商业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所组成的路网结构构成了街区的骨架, 沿街的商铺和民居构成了街区所特有的街区肌理。民居入口位于街道两侧,民居院落平行于或者垂直于街区道路,形成街道与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沿街建筑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决定着街道的空间形态。街区内街道的宽度为7米左右,两侧建筑高度为3米左右,街道的高宽比为0.5左右,形成了比较舒适的街巷空间。
1.2建筑现状分析
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到经济、社会、技术、灾害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街区在不断地发生演变,使得街区建筑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街区店铺的形式是前店后宅式,还有就是前店后库式,就是说后面的院落不是主要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储存商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四牌楼历史街区的商铺除了进行商品零售外,还进行商品的批发,这就要求商铺必须有储存货物的场所,所以商铺就把后面的院落租下来当做仓库,从而就出现了前店后库式。
街区民居形式是四合院,目前四合院基本格局还存在,在街区街道立面上能找到民居的入口即大门,而且确实是传统特色的建筑样式,但是一进去院落里的建筑已是现代的,已经不是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只有建筑肌理尚存,还能看到四合院的格局,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由于街区居民的乱搭乱建,使得民居院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2.街区现状存在问题
2.1 空间格局破坏
四牌楼历史街区是老城空间中保存比较完善的空间肌理,但是近年来,由于居民的随意的改建、加建、拆建等,打破原有四牌楼历史街区的格局。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街区居民急切地希望改造自己的住宅,从而使居住条件得以改善,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居民将原有的住宅拆除,重新修建新的住宅,但是新建的住宅不论是材料、高度,还是布局、风貌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其他居民对原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搭建,使得原有的传统民居的格局被破坏的七零八落,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空间破碎,格局凌乱。
2.2 历史建筑损坏
历史街区内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代久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屋顶残缺以致建筑漏水,墙体外面剥落影响街区风貌,建筑构件损坏使建筑岌岌可危等。还有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各种改建、搭建,使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但是在对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对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维护难度很大,如东、南、西、北四条街的产权属于不同的街区,归不同的居委会管理;政府部门没有提供维护资金,街区居民缺乏维护资金;另外居民害怕维护的建筑以后被拆迁,都不愿意对破败建筑进行维护,最后使得历史建筑的破败现象在街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商铺立面基本上保持着黑色木质板门,但是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传统的建筑风貌中稍显突兀。另外有些商铺破损严重,街区居民将其翻新修建,新建的商铺为两层,且立面形式与之前形式不同,严重破坏了街道传统立面特色。
传统民居虽然在格局上仍保存着四合院的形式,但是院落的建筑已经更新为现代建筑,建筑形式杂乱,建筑间距狭窄,不能更好地满足街区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建筑搭建的任意性、无秩序性等现象也严重地破坏了街区建筑整体的传统风貌;从建筑本身体现不到任何的传统特点和历史价值,无论是从保护来讲,还是从利用来讲,都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整治。
3. 街区保护措施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开发活动又长破坏保护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建设”。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由于其兼具有独特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在对于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照搬别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而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对其进行保护。通过上面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其他地方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小规模更新。也就是从整体上对街区进行保护,不仅保护街区本身,还保护街区周围的建筑与环境,从而使街区的整体特色保留下来,使街区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不必象文物保护单位那样一切维持原状, 外观按历史面貌保护修整, 内部可按現代生活的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1街区空间格局保护
街道空间格局主要是有以四牌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街道两侧的店铺和民居构成的。但街道内多数住宅均已更新为二层左右的砖混住宅,街道缺乏完整的传统空间形态,而且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的新建建筑缺乏传统建筑特征,如北街北部新建二层商业体量过大,破坏了北街传统空间特色。
街道空间格局保护以中心阁为核心,保留某些旧建筑,利用四牌楼原有的空间和格局,再加上新的建筑和功能,重点在于保护街道格局,整治留存的街景面貌,延续传统的商贸和民风。随着城市功能区的改造加快,传统的历史街区其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往往混合体现,这有利于历史性街区商业化过程中功能的平衡。在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强保护现存的传统街道特色,同时街道两侧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体量和街道宽度的比例要控制好,避免传统街道两侧新建建筑高度较高导致传统街道尺度显得相对狭窄,从而破坏传统街道空间特色。四牌楼街区开发应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应首先确定街区在城市商业区内的职能属性,合理利用其空间结构,在保护方法上,应因地制宜,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使街区逐步恢复传统空间特色,形成角逐、文化和商业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3.2街区建筑保护
根据街区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和所处保护区的范围,将街区建筑(构筑物)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保护、保存、修景、控制、更新的方式进行保护与整治。
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以传统商铺和传统民居为主,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较好地保存了街区的传统特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所以建筑的整治方式以保护与修景两种方式为主,对沿街店铺和民居中现状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对构成历史街区的风貌和主要空间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地域特色的进行保护,同时,不单单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更要注重整个街区的保护,实现保留、维修和重建相结合。对于四牌楼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外立面沿承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造工艺,还原原来的面貌,以存其真做到既改善现状,又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沧桑感;对于建筑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必要的变动,在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的手段和传统建筑的特征,如增加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等,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其建筑的利用率,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街区内影响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新建筑进行修景。使这些新建筑在体量、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外观与街区整体风貌取得协调,可保持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功能不变。这样可以使街道两侧的建筑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使整个四牌楼历史街区在改造基础设施,整治街道容貌的同时,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遗存,从而实现四牌楼的更新与保护同时进行,能避免历史街区改造总一条街、两层皮的做法。
历史街区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主要具有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历史价值较小,但是建筑的风格、形式在四牌楼街区整体风貌中影响仍然很大,所以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可以以控制为主,部分辅以修景。对新建建筑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相协调,使整个街区的面貌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一个整体,维持区域的历史氛围。在保留四牌楼旧建筑外表的同时,可以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改造,这样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风貌,有满足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同样也是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零星分布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所以对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以控制与更新为主,辅以部分保存。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
結语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要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街区的保护,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宋盈.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3]王成.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奎根.商业性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6]刘伟.城市商业区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