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部编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于2016年9月正式颁行,这意味着自2003年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一纲多本”的局面成为历史。2017年11月我有幸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主编叶小兵教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新变化”的讲座,收获颇丰。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部编历史新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爱国主义内容方面,与原人教版相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渐染
  新教材六册中,中国古代史两册集中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名人45人,科技、文学著作56部,文物众多,相关知识点50余处,所选的人、事、物极具代表性,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比较系统、全面,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悠久的中华文明,涵育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
  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中,对“良渚文化”的介绍,旧版仅有50余小字和两张较小的邮票照片,而新版以“知识拓展”栏目,用200余字和四张较大的文物图片整版展示,并总结:“大约与良渚文化同一时期,我国的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龙山文化,这些都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杰出历史人物——楷模垂范
  学习历史,就是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人物史教学最丰富、最有用的营养莫过于蕴藏在人物行为背后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这些智慧和品質是历史人物对自身生活意义透彻领悟的集中、典型的反映。
  新教材增加了“人物扫描”栏目,介绍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新教材共介绍了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43位老一辈革命家,许多人物首次出现在历史教材中。新教材在介绍历史人物生平时,重点围绕如何彰显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引导。正如齐健老师所言:“如果要问历史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或者说,历史教育改革与前进的终极目标究竟在哪里?我认为,答案就是一句话,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1]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教育。
  学生逐步感悟国家重视个体做出的贡献,每个人都能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重大历史事件——公正评判
  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00后,信息搜索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如教材或者教师的立场有明显偏颇,他们会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自己查找。
  如“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如何?”旧教材仅用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一课介绍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会给学生造成错觉,误以为教材有意抹杀国民党的功绩。学生会就此为国民党抱不平,很难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立场。
  新版教科书正视此问题,将学术前沿成果巧妙地呈现出来,分设第20课《正面战场》和第21课《敌后战场》,对各战场的重要战役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既肯定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积极抗战,也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贡献,教材明确说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让学生理性、客观地爱国,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
  叶小兵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工程。课程的主旨和内容体现在教材中,教材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历史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更突显部编新教材的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廉江市人民医院的护士照顾隔离中的孩子。 图/钟自斌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县域基层如何做好联防联控?  广东省廉江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汇聚“防控先锋队、打造医护新铁军、筑牢安全防护墙、构织民生保障网”4股强大阻击力量,强化党群联动,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廉江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防控综合
《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  住处附近有家书店,每逢周末免费阅读区常坐满人。偶尔腾出个空位,我就拿着书坐上去,翻看间歇也会留意旁边人读什么书。  找人聊聊读书,讲讲阅读故事,总不是啥难事。我环视周围,两个90后女孩,一个捧着《克拉拉与太阳》,另一个拿着手机一通拍。  “喜欢石黑一雄的小说?”我主动上前搭话,说明采访意向。她们微笑着说,只是来拍几张照片,打个卡,蹭蹭热度。我有些失望,索性追问一句“平时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1]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博物馆和乡土资源,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南京长江路历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身临其境、接触历
7月24日,东京奥运会射击项目,作为争冠热门,王璐瑶因资格赛发挥失常,无缘决赛。赛后,她发了一条微博并配上自拍:“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就是这样一条充满歉意并带有自嘲意味的微博,竟让她遭遇了“网暴”。  一些激进的网民跑到她的微博下吐槽、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迫于压力,这位23岁的小将只得将微博删除。  因失利而遭遇苛责的远不止王璐瑶一人。回顾奥运比赛,这样的情形几乎
距“西方人文精神”这一考点在高考历史江苏卷中以大分值的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已过去了七个年头。七年之后,江苏卷重现“人文”,推敲“科学(理性)”,這其中渗透着怎样的素养意旨?揭示了怎样的学科品质?又启发我们如何更进“思想史”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剖析了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3题的基础上,回观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反思一二。  一、唯物史观是“常识”的底色  唯物史观作为涵育历史学科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和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使“人”能跃然于课堂教学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  1. 高中历史教
一、立足学情,明确课程立意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在学生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便是“黑暗的中世纪”这几个字。这一论断就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这段历史之上,以至于学生普遍认为“黑暗”便是中世纪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黑暗的中世纪”的观点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来的。“他们把希腊罗马时期称为‘古典’时代,而将他们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处在古代和他们生活年代之间的时期就是所谓的‘中间时代’。由于他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其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大变化和亮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虽依据的是旧课标(2003版)、旧教材制定的考试大纲,但毋庸讳言,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渗透在试题之中。2018年的全国历史卷,依然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如全国I卷的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对高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运用历史的方法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的发生是基于社会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积累的过程。[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历史思维活动规律,是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从学理上考量,课堂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提升课堂观察的效度及信度,需要借助观察量表这一“抓手”或“支架”。因为,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它的水平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技术水平,也决定着教师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