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学困生”即指“学习有困难的留守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普遍表现为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留守儿童特有的教育环境、学习心理、学习行为等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而对学习感到困难,学习效率低下,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
在农村小学中,这类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笔者不久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本校有349人,全校可纳入“学困生”范畴的有44人,其中就有38名是“留守孩”,“留守学困生”占全校学困生总人数的86.36℅。调查结果与分析,发现除了个别因天生接受、理解能力差外,“留守学困生”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祖辈乏之”致失学习意志型。有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他们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类孩子在学习上缺少督促与指导,久而久之,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学习意志也日渐薄弱。
2.“寄人篱下”产生负面动机型。寄居在别人家的孩子,与长辈的沟通更加不易,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在笔者任教的三年级班有一个叫伍人华的学生,被父母寄居在舅舅家。伍人华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的评价一直很好,转入我校的一年多来,成绩迅速下滑。找其监护人进行家访,其舅妈说:“说不得他,一说就不吃饭。”我就此事与伍人华聊天时,他说:“我不吃饭,妈妈就会打电话问情况,舅妈就会叫我妈妈回来接我去。”可见,孩子是多么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啊,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而产生的负面动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3.“自己当家”缺乏学习动机型。这类学生属于自己是自己的监护人,虽然属于个案,但这类学生有着生活自理和学习自管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更不利于学习。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留守学困生”的教育策略结合学校教育“五步法”和家庭教育“两重视”两路并进、多管齐下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步,了解“留守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所以第一步得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在注意调查的同时应与学困生个别交流,打开与“留守学困生”沟通的大门,了解其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心理疏导,消除对学习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第二步,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留守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又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对学习产生不了积极的动机,也没有信心。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并走出心理的困境。
第三步,课堂上鼓励“留守学困生”不懂就问,让“留守学困生”在问中看到学习的曙光。留守学困生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也多,在家缺少交流,养成不爱交流的习惯,在学校表现为不喜欢提问,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困生不懂就问,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便有效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心理障碍,学习成绩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步,落实辅导工作,帮助“留守学困生”补上知识的断层。学困生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这直接影响了新知的学习,就像自行车的链子,掉了哪一节后面的路都没法行驶一样。只有接上去了,后面的路走起来才会轻松了。知识断层补上去了,“留守学困生”后面的知识学习也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信心了,学习动机也就相应地会增强。
第五步,锻炼“留守学困生”的意志,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愿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困生意志以达到转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锻炼“留守学困生”(当然也包括所有学困生)的意志。1.借助数学家、科学家等名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困生对于挫折的正确认识。2.设置困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困生设置学习困境,在习题设计上,使他们“跳一跳,能摘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留守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任何教育方法或策略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做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留守学困生”都有爱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锻炼他们的学习意志,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相信他们很快就会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赞贤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在农村小学中,这类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笔者不久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本校有349人,全校可纳入“学困生”范畴的有44人,其中就有38名是“留守孩”,“留守学困生”占全校学困生总人数的86.36℅。调查结果与分析,发现除了个别因天生接受、理解能力差外,“留守学困生”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祖辈乏之”致失学习意志型。有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他们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类孩子在学习上缺少督促与指导,久而久之,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学习意志也日渐薄弱。
2.“寄人篱下”产生负面动机型。寄居在别人家的孩子,与长辈的沟通更加不易,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在笔者任教的三年级班有一个叫伍人华的学生,被父母寄居在舅舅家。伍人华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的评价一直很好,转入我校的一年多来,成绩迅速下滑。找其监护人进行家访,其舅妈说:“说不得他,一说就不吃饭。”我就此事与伍人华聊天时,他说:“我不吃饭,妈妈就会打电话问情况,舅妈就会叫我妈妈回来接我去。”可见,孩子是多么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啊,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而产生的负面动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3.“自己当家”缺乏学习动机型。这类学生属于自己是自己的监护人,虽然属于个案,但这类学生有着生活自理和学习自管的双重压力,容易产生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更不利于学习。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对“留守学困生”的教育策略结合学校教育“五步法”和家庭教育“两重视”两路并进、多管齐下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步,了解“留守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所以第一步得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在注意调查的同时应与学困生个别交流,打开与“留守学困生”沟通的大门,了解其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心理疏导,消除对学习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第二步,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留守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又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对学习产生不了积极的动机,也没有信心。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并走出心理的困境。
第三步,课堂上鼓励“留守学困生”不懂就问,让“留守学困生”在问中看到学习的曙光。留守学困生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也多,在家缺少交流,养成不爱交流的习惯,在学校表现为不喜欢提问,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困生不懂就问,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这样便有效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心理障碍,学习成绩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步,落实辅导工作,帮助“留守学困生”补上知识的断层。学困生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这直接影响了新知的学习,就像自行车的链子,掉了哪一节后面的路都没法行驶一样。只有接上去了,后面的路走起来才会轻松了。知识断层补上去了,“留守学困生”后面的知识学习也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信心了,学习动机也就相应地会增强。
第五步,锻炼“留守学困生”的意志,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愿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困生意志以达到转化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锻炼“留守学困生”(当然也包括所有学困生)的意志。1.借助数学家、科学家等名人的坎坷经历提高学困生对于挫折的正确认识。2.设置困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困生设置学习困境,在习题设计上,使他们“跳一跳,能摘桃”。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留守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任何教育方法或策略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做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留守学困生”都有爱和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锻炼他们的学习意志,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相信他们很快就会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赞贤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