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比较研究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第一个创作时期(1590年—1600年)的一个主要的剧本,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全盛时期的一朵瑰丽的奇葩。17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戏剧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几十个有成就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在这个时期的1595年写成的,莎士比亚也正是这一时期及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天才。
《牡丹亭》同样是汤显祖的早期创作,创作于晚明时期,当时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社会和人性都还处在觉醒的时期。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万历年间的中国,差异虽很大,但是也存在着某些促进戏剧发展的共同特点,明末的中国知识界也处在新思潮的激荡之中,南京和苏州的繁荣不亚于伦敦,这些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戏剧的出现,不仅提出了需求,而且提供了发展条件。
一 作品取材
在这一点上,汤显祖的剧作和莎士比亚的剧作很相似,两者都是继承了前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戏剧艺术加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是意大利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意大利人班德尔最早把他写成小说。1562年英国阿塞·布罗克把它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威廉·潘特把它写入他的小说集《快乐之宫》中。尽管这个故事多次被作家们采用过,然而,只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这个古老的传说才具有辉煌灿烂的艺术生命,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新鲜的创造与发展。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女儿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收考谈生也”。汤显祖自己的话应该可以信之,也有许多其他的考证,有的说是取材于明代《燕居笔记》与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中,总之,即使是汤显祖的原创,也是在总结前人故事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 表现方式
在表现主角之间的爱情追求上,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都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牡丹亭》集中体现在剧中表现的丰富的理想色彩和在形象塑造上采取的浪漫主义手法,故事中由梦而死、由死而生,这一奇幻的虚构,把人类对美的生活和美的理想的追求,都渗透在这虚构的人物活动之中。
《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这一对出生于两个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贵族家庭里的男女青年,敢于冲破封建世仇、封建传统为他俩的爱情设置的重重障碍,甚至以死殉情,坚强地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坚决地维护他们的爱情!
三 冲突体现
在冲突的体现上,杜丽娘比历史上任何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所受到的束缚更严重得多。杜丽娘被无边春光勾起对烂漫多彩生活的向往,沉睡的情在觉醒,接着是梦情人、寻梦境、写花荣、入冥府、魂幽媾、返阳世等生死往复的情节,其中无不贯穿着“情”字。杜丽娘就是“情”的化身,“情”作为驱动力使她战胜“理”,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现实与幻想两种境界的交融、细腻地刻画人物所实现的。
如果说杜丽娘是“情”与“理”的化身,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爱情”与“世仇”斗争的最好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建立在两家世仇的基础上的,在这样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下,又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用劳伦斯的话就是“一种更大的力量,我们无法对抗,把我们原来的计划打个粉碎。”是什么力量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抗呢?莎士比亚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是“命运”,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的规律,是野蛮的、顽固的封建道德势力,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的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压迫之间必然的冲突,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莎士比亚用蒙太古与凯普莱特终于自食其果,他们亲生儿女的鲜血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教训,世仇铸成的错误最终言归于好来解决矛盾,对于冲突的体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四 结局表现
在结局表现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结局的不同处理,也体现了艺术的不同民族风格。在我国的戏剧中,包括传奇在内,算得上“悲剧”的寥寥无几,一般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一切的矛盾最终都在最后一场戏中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因而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虚幻笔法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斗争由希望到破灭,由追求而胜利,体现了由生至死,由死复生的“至情”,表达了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痛斥。
而西方的传统悲剧,讲究悲剧风格的一致,要求悲剧的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后,以大悲告终。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如此,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奥塞罗》就不用说了。崇高的悲剧,不作毫无意义的修饰,痛快淋漓地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则更能激起观众的强烈感情。莎士比亚觉得不付出血的代价,封建世仇不可能轻易消除,所以,他在写到高潮处,笔锋一转,让这对恋人双双自杀,造成悲剧结局。这样,矛盾才显得更尖锐,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批判也就更有力。真正的悲剧还应该留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正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样,青年主人公虽然毁灭了,但是他们的爱情理想和人文主义者的生活原则却取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慧,女,1965—,吉林省双辽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比较研究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第一个创作时期(1590年—1600年)的一个主要的剧本,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全盛时期的一朵瑰丽的奇葩。17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戏剧进入全盛时期,产生了几十个有成就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在这个时期的1595年写成的,莎士比亚也正是这一时期及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天才。
《牡丹亭》同样是汤显祖的早期创作,创作于晚明时期,当时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社会和人性都还处在觉醒的时期。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与万历年间的中国,差异虽很大,但是也存在着某些促进戏剧发展的共同特点,明末的中国知识界也处在新思潮的激荡之中,南京和苏州的繁荣不亚于伦敦,这些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戏剧的出现,不仅提出了需求,而且提供了发展条件。
一 作品取材
在这一点上,汤显祖的剧作和莎士比亚的剧作很相似,两者都是继承了前人优秀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戏剧艺术加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是意大利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意大利人班德尔最早把他写成小说。1562年英国阿塞·布罗克把它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威廉·潘特把它写入他的小说集《快乐之宫》中。尽管这个故事多次被作家们采用过,然而,只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这个古老的传说才具有辉煌灿烂的艺术生命,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新鲜的创造与发展。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女儿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收考谈生也”。汤显祖自己的话应该可以信之,也有许多其他的考证,有的说是取材于明代《燕居笔记》与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中,总之,即使是汤显祖的原创,也是在总结前人故事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 表现方式
在表现主角之间的爱情追求上,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都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牡丹亭》集中体现在剧中表现的丰富的理想色彩和在形象塑造上采取的浪漫主义手法,故事中由梦而死、由死而生,这一奇幻的虚构,把人类对美的生活和美的理想的追求,都渗透在这虚构的人物活动之中。
《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这一对出生于两个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贵族家庭里的男女青年,敢于冲破封建世仇、封建传统为他俩的爱情设置的重重障碍,甚至以死殉情,坚强地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坚决地维护他们的爱情!
三 冲突体现
在冲突的体现上,杜丽娘比历史上任何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所受到的束缚更严重得多。杜丽娘被无边春光勾起对烂漫多彩生活的向往,沉睡的情在觉醒,接着是梦情人、寻梦境、写花荣、入冥府、魂幽媾、返阳世等生死往复的情节,其中无不贯穿着“情”字。杜丽娘就是“情”的化身,“情”作为驱动力使她战胜“理”,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现实与幻想两种境界的交融、细腻地刻画人物所实现的。
如果说杜丽娘是“情”与“理”的化身,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爱情”与“世仇”斗争的最好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建立在两家世仇的基础上的,在这样一个大的矛盾冲突下,又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用劳伦斯的话就是“一种更大的力量,我们无法对抗,把我们原来的计划打个粉碎。”是什么力量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抗呢?莎士比亚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是“命运”,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的规律,是野蛮的、顽固的封建道德势力,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的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压迫之间必然的冲突,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莎士比亚用蒙太古与凯普莱特终于自食其果,他们亲生儿女的鲜血给了他们最有力的教训,世仇铸成的错误最终言归于好来解决矛盾,对于冲突的体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四 结局表现
在结局表现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结局的不同处理,也体现了艺术的不同民族风格。在我国的戏剧中,包括传奇在内,算得上“悲剧”的寥寥无几,一般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一切的矛盾最终都在最后一场戏中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因而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虚幻笔法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斗争由希望到破灭,由追求而胜利,体现了由生至死,由死复生的“至情”,表达了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痛斥。
而西方的传统悲剧,讲究悲剧风格的一致,要求悲剧的主人公遭到悲惨遭遇后,以大悲告终。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如此,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奥塞罗》就不用说了。崇高的悲剧,不作毫无意义的修饰,痛快淋漓地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则更能激起观众的强烈感情。莎士比亚觉得不付出血的代价,封建世仇不可能轻易消除,所以,他在写到高潮处,笔锋一转,让这对恋人双双自杀,造成悲剧结局。这样,矛盾才显得更尖锐,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批判也就更有力。真正的悲剧还应该留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正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那样,青年主人公虽然毁灭了,但是他们的爱情理想和人文主义者的生活原则却取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慧,女,1965—,吉林省双辽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