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笔花鸟画的重要形式便是色彩,在绘画语言中其也是工笔花鸟画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工笔花鸟画色彩的艺术特点,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创新。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研究
一、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现实中的色彩没有不好看的,只有不好的调配。调配的基础是艺术素养,以及真正认识和理解色彩空间的变化,在调配中色彩的对立和统一具有可变性。构成工笔花鸟画的重要因素是色彩,画家重视用笔、用墨以及统一和谐,也需要对色彩单独的审美特点积极重视,突出色调的统一和谐,这也是色彩平衡需求。我们需要色彩带来的愉悦,也就是对和谐色彩的追求。因此在复杂的色彩结构中,应当寻找色彩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平衡。科学梳理传统的以及现代色彩理论之后,我们能够发现在工笔花鸟画运用色彩中,处理画面色调具体包含以下方法。(1)强调主次。不仅对画面上各种色彩的主次进行强调,还突出了调制与搭配色彩的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色调。可以将少量的补色关系纳入同类色中,使巨大的色彩比例数量形成和谐。其特点为:统一之中存在着变化,画面充满生机,重点突出。这一和谐在色彩面积和明度上十分悬殊,例如在万绿丛中有一点红更好看,有重点和生机。(2)重视调和与应用对比色。科学利用墨线、墨色、金银色缓和视觉的作用进一步对强烈的色彩刺激进行减弱,从而组成和谐模式。这也是传统中国画色彩使用的方式。其特点为:高贵、典雅和肃穆。(3)单一色彩的调和变化。例如水墨工笔花鸟画,在一个趋势中统一整个色彩,仅存在墨色的色阶意义,缺少对立色相,体现出最大程度的和谐意义。其特点为:舒缓、统一、单纯。单一色相的调和与变化,也可以认为是以墨代色,进一步获得明确与单纯的画面,还可以凸显用线和用笔,突出了中国画形式组成的民族特征。
二、工笔花鸟画色彩的艺术特点
1.随类赋彩。工笔花鸟画的随类赋彩过程属于一种物象外贯、内赋色性的再生。采用整体、发展的观点对随类赋彩进行解释,我们才可以对工笔花鸟画色彩变化原因有准确把握。纵观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多样化色彩进行了刺激。此外,由于唐代提出的水墨为上,墨分五彩,推动了宋代水墨画的产生。在某一意义上,研究分析水墨可以认为是对新色彩理念的追求,这一追求来源于天人合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一体化理论在中国画用色方面的体现。在工笔花鸟画上这一色彩理念产生了四种基本模式,墨彩、淡彩、粉彩和重彩。在工笔花鸟画色彩上,一般采用的表现技法为平涂法、晕染法等。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作品没有受到观影条件带来的影响,表达的理念为色性或者色质,利用的表现手法为夸张浪漫主义,表现色彩时不受到光影的限制,以及明暗关系造成的影响,采用了晕染填色方法,促使物体出现凹凸的质感,在组合作品内容各个色块之间采用色质理念,突出了极高的艺术力,装饰特点对意境进行了描绘。在唐代随类赋彩的方法已经成熟表现了多彩绚丽的色彩风格。例如《簪花仕女图》中所赋色的花鸟山石,不但协调还利用复杂的色彩实现了一色之中寻求变化,在浓淡晕染时还对一些微妙的结构关系进行表现,画家按照这个主体感觉积极描绘,促使画面突出了理想美的创作方法。总而言之,作为传统色彩设计原则的随类赋彩,可以理解随类为中国画提供了实践色彩理论,强调了深刻的文化语境,它综合发挥了主观象征色彩,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绘画色彩体制。
2.装饰性。装饰性色彩的基础是美,中介为美感,具体对色彩的形式美进行研究,更好的体现画家创作意图。它不会受到自然色彩的限制,没有突出光影的功能,积极寻求强烈的空间感,在纯粹的平面中寻求改变,色彩的基础是对比调和,对其实施换色或者变色,属于一种理想化的非写实色彩。运用中国画颜料也对装饰属性发挥了决定作用。花鸟画早期的赋彩,最初仅采用单色的矿、植物颜料,进一步发展为使用间色,之后将铅粉丹黄和藤黄进行添加等。这两种颜色运用到画面中,在色相上与实际颜色有所差异;植物色产生的却是透明清澈的,这些颜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装饰意蕴。工笔花鸟画运用装饰性色彩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镜鉴镫炉工艺品中,产生了一些几何纹样的极具装饰性的夸张表现图案,利用写意方法实施简单描述,朴素的线条体现出人们简朴的审美情趣,可见,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特点,我们能够从古代的壁画中观察到形象的花鸟形象,夸张的外型,绚丽的色彩,一般利用平涂装饰方法。东西文化在唐代之后开始彼此交融,其中描绘出的花鸟色块更加凸显了装饰特点。画面带给人欢快、动情等直接的体会,利用色彩实现了和谐的装饰效果,产生了具备中国特色的色彩规律,同时也彰显了工笔花鸟画极大的包容特点。从绘画发展过程中可知,在最为成熟与盛行重彩人物画及青绿山水画时期产生了工笔花鸟画,很多方面直接对其表现手法造成了影响。随着不断拓展的社会人类精神领域,产生了多元文化,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繁荣阶段,画家也在积极进行着创新,不但对吸收与使用古代美术形式进行了强化,同时还将东西洋直接描绘感性世界的色彩进行了引入,适度扩大了装饰性色彩的领域。还试图结合其他民族审美特点及装饰色彩,创造出具备新时代特点的色彩理念。
三、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教育根据西方美术教育方式,进一步产生了素描与色彩必修课程,促使很多美术学生踏上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不断融合与吸收技法和艺术方式,有效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对其色彩语言的表现能力进行了丰富,形成了一种理想的效果。很多画家在对自然美积极表现时,陆续把环境和光源色等与中国画创作有效结合,并且得到了极好的画面效果。金鸿钧先生对西方绘画用色进行了吸收处理,通过色调的统一进一步对画面实施了处理,在谐调的大面积色块中利用色彩反差对主体积极凸显,利用冷暖对比丰富色彩。例如《榕根》中的绿色调,在运用色彩过程中借鉴了油画的方式,更加突出了主体。当代工笔画家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工具材料,颜料方面也不再是传统的色彩,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工业颜料。利用一些水粉、丙烯等颜料也对画面的色彩效果进行了加强。媒材上也较多的运用了一些自制材料,当媒材利用工具体现画面时,极大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达,同时,组合高品质色相和色质产生的色彩语言对工笔画创作进行了有效丰富。
我国千年文化对工笔画花鸟画的色彩进行了浸润,在变迁的朝代过程中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空间。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便是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文化促使它变得更加理想;中国拥有复杂的色彩情感,表达了生命的意象,当工笔花鸟画色彩完善之后,个性化的色彩促使工笔花鸟画呈现了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发展,燃烧了画家的艺术热情。(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①张伟民.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J].美术.2009(2)
②姚舜熙.中国花鸟画学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研究
一、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现实中的色彩没有不好看的,只有不好的调配。调配的基础是艺术素养,以及真正认识和理解色彩空间的变化,在调配中色彩的对立和统一具有可变性。构成工笔花鸟画的重要因素是色彩,画家重视用笔、用墨以及统一和谐,也需要对色彩单独的审美特点积极重视,突出色调的统一和谐,这也是色彩平衡需求。我们需要色彩带来的愉悦,也就是对和谐色彩的追求。因此在复杂的色彩结构中,应当寻找色彩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平衡。科学梳理传统的以及现代色彩理论之后,我们能够发现在工笔花鸟画运用色彩中,处理画面色调具体包含以下方法。(1)强调主次。不仅对画面上各种色彩的主次进行强调,还突出了调制与搭配色彩的方法,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色调。可以将少量的补色关系纳入同类色中,使巨大的色彩比例数量形成和谐。其特点为:统一之中存在着变化,画面充满生机,重点突出。这一和谐在色彩面积和明度上十分悬殊,例如在万绿丛中有一点红更好看,有重点和生机。(2)重视调和与应用对比色。科学利用墨线、墨色、金银色缓和视觉的作用进一步对强烈的色彩刺激进行减弱,从而组成和谐模式。这也是传统中国画色彩使用的方式。其特点为:高贵、典雅和肃穆。(3)单一色彩的调和变化。例如水墨工笔花鸟画,在一个趋势中统一整个色彩,仅存在墨色的色阶意义,缺少对立色相,体现出最大程度的和谐意义。其特点为:舒缓、统一、单纯。单一色相的调和与变化,也可以认为是以墨代色,进一步获得明确与单纯的画面,还可以凸显用线和用笔,突出了中国画形式组成的民族特征。
二、工笔花鸟画色彩的艺术特点
1.随类赋彩。工笔花鸟画的随类赋彩过程属于一种物象外贯、内赋色性的再生。采用整体、发展的观点对随类赋彩进行解释,我们才可以对工笔花鸟画色彩变化原因有准确把握。纵观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多样化色彩进行了刺激。此外,由于唐代提出的水墨为上,墨分五彩,推动了宋代水墨画的产生。在某一意义上,研究分析水墨可以认为是对新色彩理念的追求,这一追求来源于天人合一,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一体化理论在中国画用色方面的体现。在工笔花鸟画上这一色彩理念产生了四种基本模式,墨彩、淡彩、粉彩和重彩。在工笔花鸟画色彩上,一般采用的表现技法为平涂法、晕染法等。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作品没有受到观影条件带来的影响,表达的理念为色性或者色质,利用的表现手法为夸张浪漫主义,表现色彩时不受到光影的限制,以及明暗关系造成的影响,采用了晕染填色方法,促使物体出现凹凸的质感,在组合作品内容各个色块之间采用色质理念,突出了极高的艺术力,装饰特点对意境进行了描绘。在唐代随类赋彩的方法已经成熟表现了多彩绚丽的色彩风格。例如《簪花仕女图》中所赋色的花鸟山石,不但协调还利用复杂的色彩实现了一色之中寻求变化,在浓淡晕染时还对一些微妙的结构关系进行表现,画家按照这个主体感觉积极描绘,促使画面突出了理想美的创作方法。总而言之,作为传统色彩设计原则的随类赋彩,可以理解随类为中国画提供了实践色彩理论,强调了深刻的文化语境,它综合发挥了主观象征色彩,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绘画色彩体制。
2.装饰性。装饰性色彩的基础是美,中介为美感,具体对色彩的形式美进行研究,更好的体现画家创作意图。它不会受到自然色彩的限制,没有突出光影的功能,积极寻求强烈的空间感,在纯粹的平面中寻求改变,色彩的基础是对比调和,对其实施换色或者变色,属于一种理想化的非写实色彩。运用中国画颜料也对装饰属性发挥了决定作用。花鸟画早期的赋彩,最初仅采用单色的矿、植物颜料,进一步发展为使用间色,之后将铅粉丹黄和藤黄进行添加等。这两种颜色运用到画面中,在色相上与实际颜色有所差异;植物色产生的却是透明清澈的,这些颜色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装饰意蕴。工笔花鸟画运用装饰性色彩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周镜鉴镫炉工艺品中,产生了一些几何纹样的极具装饰性的夸张表现图案,利用写意方法实施简单描述,朴素的线条体现出人们简朴的审美情趣,可见,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工笔花鸟画的装饰特点,我们能够从古代的壁画中观察到形象的花鸟形象,夸张的外型,绚丽的色彩,一般利用平涂装饰方法。东西文化在唐代之后开始彼此交融,其中描绘出的花鸟色块更加凸显了装饰特点。画面带给人欢快、动情等直接的体会,利用色彩实现了和谐的装饰效果,产生了具备中国特色的色彩规律,同时也彰显了工笔花鸟画极大的包容特点。从绘画发展过程中可知,在最为成熟与盛行重彩人物画及青绿山水画时期产生了工笔花鸟画,很多方面直接对其表现手法造成了影响。随着不断拓展的社会人类精神领域,产生了多元文化,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繁荣阶段,画家也在积极进行着创新,不但对吸收与使用古代美术形式进行了强化,同时还将东西洋直接描绘感性世界的色彩进行了引入,适度扩大了装饰性色彩的领域。还试图结合其他民族审美特点及装饰色彩,创造出具备新时代特点的色彩理念。
三、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术教育根据西方美术教育方式,进一步产生了素描与色彩必修课程,促使很多美术学生踏上了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不断融合与吸收技法和艺术方式,有效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对其色彩语言的表现能力进行了丰富,形成了一种理想的效果。很多画家在对自然美积极表现时,陆续把环境和光源色等与中国画创作有效结合,并且得到了极好的画面效果。金鸿钧先生对西方绘画用色进行了吸收处理,通过色调的统一进一步对画面实施了处理,在谐调的大面积色块中利用色彩反差对主体积极凸显,利用冷暖对比丰富色彩。例如《榕根》中的绿色调,在运用色彩过程中借鉴了油画的方式,更加突出了主体。当代工笔画家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工具材料,颜料方面也不再是传统的色彩,而是使用了大量的工业颜料。利用一些水粉、丙烯等颜料也对画面的色彩效果进行了加强。媒材上也较多的运用了一些自制材料,当媒材利用工具体现画面时,极大丰富了画面语言的表达,同时,组合高品质色相和色质产生的色彩语言对工笔画创作进行了有效丰富。
我国千年文化对工笔画花鸟画的色彩进行了浸润,在变迁的朝代过程中不断拓宽了自己的空间。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便是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文化促使它变得更加理想;中国拥有复杂的色彩情感,表达了生命的意象,当工笔花鸟画色彩完善之后,个性化的色彩促使工笔花鸟画呈现了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发展,燃烧了画家的艺术热情。(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①张伟民.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J].美术.2009(2)
②姚舜熙.中国花鸟画学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