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eve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苦荞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许多稀有的微量元素和药用成分。相关研究已证实,苦荞麦对糖尿病的防治十分有效,近几年,我国苦荞麦的种植量显著增加,种植技术也大幅提升,对种植密度、施肥量的把握更加科学。基于此,探讨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苦荞麦;种植密度;抗倒伏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2.003
  苦荞麦品种很多,不同品种的苦荞麦,其抗倒伏性和产量也各不相同,相关研究发现,苦荞麦的抗倒伏性和产量除受品种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1],因此,要确保苦荞麦的产量,提升其抗倒伏性能,就必须按照最科学的密度进行种植。笔者以苦荞麦品种西大花荞为例,通过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的苦荞麦抗倒伏性和产量。
  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本试验选择在西南地区某农业科研基地进行,试验地的纬度在北纬10°~30°,经度约为东经106°,该试验区域的海拔为350 m,年太阳辐射总量为3 646 MJ/m2,年平均气温为18.4 ℃,其中10 ℃以上的积温为3 066 ℃,无霜期为330~350 d,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比较丰富,大约为1 203 mm,日照时间约为1 006 h,主要土壤类型为砂土,土中各类有机质的含量为:全氮0.84 g/kg、有机质12.6 g/kg、碱解氮73.2 mg/kg、有效磷21 mg/kg、全钾17.5 g/kg和速效钾106 mg/kg。
  2 试验设计
  2.1 荞麦倒伏形成机理分析
  本次试验以西大花荞为研究品种,通过随机分区进行试验组设计,试验面积为10 m2,共分3次播种,播种起始日期为2014年8月24日,终止日期为2015年8月25日,每次播种均采用人工条播的方式,蕎麦苗的行间距离为33 cm,共包含植株90万株/hm2,整个种植区域共6行植株,区域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其中,走道为50 cm,试验开始的前4周需完成3行保护行的播种,播种前需一次性施肥,长出新苗后的第7 d方可定苗,在定苗时,必须坚持“中间优先”的选择,去掉大的和小的,然后按照常规方法管理[2,3]。
  2.2 种植密度的调控
  本次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的方法,在种植密度上,共分3个不同的水平,即120万株/hm2、90万株/hm2和60万株/hm2。在播种前,必须先完成施肥工作,将K2O和P2O5作为种肥,一次性施加全部肥料。采用人工条播的方式种植,共种植6行,行间距离为33 cm。
  2.3 项目测定和方法
  2.3.1 倒伏分级和倒伏率
  在荞麦收获前的3 d,实地调查和统计试验区的苦荞麦倒伏情况,倒伏率的计算公式为:倒伏率=倒伏植株数量/总植株数×100%,同时还应分类记录不同时期的荞麦倒伏情况,在此次试验中发现,苦荞麦的倒伏程度按照地面和主茎的夹角可划分为5个等级:倒伏程度属于5级的为0°~15°,倒伏程度属于4级的为16°~30°,倒伏程度属于3级的为31°~45°,倒伏程度属于2级的为46°~60°,倒伏程度属于1级的为61°~75°,倒伏程度属于0级的为76°~90°。
  2.3.2 产量和产量的构成因素
  当苦荞麦籽粒的成熟度在70%~80%时,分别收获每一种植区域的苦荞麦,并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荞麦的产量,应以kg/hm2为单位,在收获前的3 d,应详细记录没有出现倒伏情况的植株的单株粒重、分枝数、千粒重等情况,不需要测量所有的未倒伏植株,只需选取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10~15株即可[4]。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次试验在数据处理上采取作图和表格整理的形式,需要用到Excel应用软件和DPS v7.05专业版软件,在显著性检测上采用LSD检测法,在回归分析上采用的是一般线性回归法和逐步线性回归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苦荞麦倒伏形成机理的分析部分需要用到两年试验期内的所有相关数据,种植密度的调控部分需要用到所有数据的平均值。
  3 种植密度对荞麦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根据上述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西大花荞的倒伏程度在不同时期存在明显的差异,该类品种的倒伏主要是在成熟期和开花期,开花期的倒伏程度相对较严重,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倒伏率和倒伏分级也逐渐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种植密度与苦荞麦的倒伏率成正比,也就是种植密度越大,荞麦的倒伏状况越严重。
  3.1 种植密度对茎秆抗折力参数的影响
  试验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对苦荞麦茎秆抗折力参数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在开花阶段、灌浆阶段和成熟阶段,苦荞麦茎秆的抗折力参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灌浆期达到最高值时,苦荞麦茎秆抗折力参数随着种植密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而且在种植密度差异较大的区域,茎秆抗折力参数差异也比较大。相关研究专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西大花荞的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且氮肥的施加量为45 kg/hm2时,其茎秆抗折力参数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看出,在氮肥过高和过低的情况下,增加苦荞麦的种植密度,会使其抗倒伏能力逐渐降低。
  3.2 种植密度对倒伏指数的影响
  分析试验结果发现,种植密度对苦荞麦不同时期的倒伏指数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其中,成熟阶段和开花阶段所受影响最为显著,从开花阶段到成熟阶段,苦荞麦的倒伏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在不同施肥区域的倒伏指数也存在明显的不同,随着植株种植密度的上升,倒伏指数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倒伏率的变化态势基本上相同,当种植密度达到120万/hm2时,苦荞麦的倒伏指数达到最大,由此可以看出,增加植株种植密度,苦荞麦的倒伏指数也会上升,进而导致其抗倒伏能力降低。
  4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在5~8万株/hm2时,伴随种植密度的不断上升,苦荞麦的产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发展态势,也就是说,在这一密度区间内,苦荞麦的产量与种植密度是成正比的。但当种植密度超过
  8万株/hm2后,若再继续增加密度,产量则会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这是由于,当种植密度保持在一定区间内时,植株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小,每一棵荞麦都能得到优良的光照及通风条件,有利于提升荞麦的光合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增加其产量,当超过一定的密度限制之后,如果密度再上升,就会导致植株相互之間受到影响,采光等条件下降,进而导致其产量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当种植密度适中时,苦荞麦的产量才能达到最大值。
  5 结语
  种植密度对苦荞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都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要实现苦荞麦抗倒伏性能和产量的提升,就必须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不同密度下的倒伏率、倒伏指数及产量,并结合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条件,采取最为适用的播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苦荞麦的抗倒伏性能和产量。
  参考文献
  [1]穆兰海,剡宽江,陈彩锦,等.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苦荞麦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3-64.
  [2]汪灿,阮仁武,袁晓辉,等.不同荞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5-71.
  [3]汪灿.荞麦茎秆特性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4]王慧,杨媛,杨明君,等.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6):572-574.
  (责任编辑:刘昀)
其他文献
摘 要 林下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是一种立体生态、互惠发展的生产模式。其工艺流程包括: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及采后管理。在适宜的林分,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林下生产,可以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 林下经济;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
目的:观察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和血肿周边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动态变化, 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70只, 随机为手术组及假手术对照组, 每
针对目前全国高速铁路提速的特点,为了避免列车高速行驶时空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隧道断面不断加大,要求不同岩层与合理的选择开挖方法相匹配。结合太中银铁路上圪崂隧道施工实例,阐
以某金矿为具体研究对象,比较了Y-89与其他选金捕收剂的浮选效果。与普通黄药及黄药组合药剂的浮选效果相比,Y-89能显著提高金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对金的选择捕收性强。
介绍了福夏铁路客运专线桥梁承台深基坑开挖施工工艺。
支墩法是在支架法原理的基础上,优化支撑体系而取得的优质快速现浇大吨位客运专线箱梁的创新工艺,它采用组装式钢筋混凝土支墩,拆装容易,有利于缩短制梁工期,且支墩体系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