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9日,土登先生走了。
这个消息,对我不算太突然。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住院,反反复复,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要靠着拐杖才能支撑身体,数次昏迷了好几天。令人惊奇的是,醒来之后又奇迹般地好转,还回家与我们谈笑风生。
在他生病期间,我曾前去探视几次,土登先生身体越发虚弱,一句话要分成好几次才说完,但话题却一点也不悲观。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想得最多的应该是所剩无几的余生,或者为家里老小的未来担心。可他没有,每次看他,跟我聊的最多的是培养西藏曲艺事业后继人才的大事。
土登去世后,微信朋友圈传得最多的是他在舞台上的形象,大家称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一代大师”,不断刷屏的文字,句句发自肺腑,足见土登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确实,土登的一生,因为他与西藏曲艺的结缘而辉煌,也因与曲艺的结缘,土登被几代观众认识并记住。像他这样平易近人,能成为老少几代人的偶像,总是对所有观众以礼相待的艺术家,在艺术圈内并不多见。他原本可以躺在个人创造的卓然成就上高枕而卧,但他却不,他的心里装着观众,装着曲艺这门最接地气的艺术和弘扬它的接班人。为了培养新人,他到处反映、呼吁,多方奔走,为拉萨市曲艺队争取到了一批年轻的曲艺演员。这批年轻演员入职后,土登又为他们的成长操心。当要求不被年轻人理解时,他像小孩子一样赌气,数日不理睬他们,但几天之后,又骑着他的“宝马”自行车,出现在曲艺队的院子里,跟往常一样,像慈祥的爷爷,像严肃的师长,手把手教授,一句句指点。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以土登先生为榜样,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造诣深厚、勇于追求、甘于奉献的人,我们会无愧于时代,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望。
我和土登先生的相识相知极具缘分。我年轻时,常从广播里听他说相声,后来,他“真人”到日喀则演出,我现场看到了他的表演,深深地被他的表演折服,作为他的“粉丝”,提着一壶酥油茶,崇敬地去见了我心中的明星。没想到12年后,我又带着我的相声处女作《逛议八廓街》,敲响了他家的门。面对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的愣头年轻人,他给予我最热情的接待,把我带到他家的客厅,亲自为我倒上一碗浓浓的酥油茶。然后,坐在我的对面,要我谈谈这个相声。他不打断不插话,只是静静地听,偶尔点点头,露出赞许的笑容。后来,经过他和米玛的精彩演绎,这段相声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保护八廓街古迹的社会作用,令我激动、骄傲又感慨。由此,也把我引上了相聲创作的道路,开始了我与土登、米玛两位先生二十余年珠联璧合的合作。
又过了若干年,在土登先生大力引荐下,我接过了他的指挥棒,成为西藏曲艺家协会的“当家人”,引领西藏曲艺事业不断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为了曲协工作,也为了创作上的合作,我和土登先生的交往比以往更多了,向他问询西藏曲艺的过往,和他交流未来西藏曲艺发展的思路。当然,我最爱听的,也最为感动的,是他在曲艺事业上奋斗的经历:他是天生为艺术而生的人。为了艺术,他可以放弃温暖的家庭;为了让偏僻乡村的观众看到他的演出,他可以骑马翻山越岭,徒步行走千里,年过七旬上阿里;被胃病折磨倒在后台打滚,他一上舞台,就像变了一个人,生龙活虎,诙谐幽默;为了让从未看过正式演出的牧人一饱眼福,他带领全团二十几名演员,化上精致的妆容,音、服、道、效齐备,以正式演出的规格,在荒凉的草原上给三位牧人演出,让牧人感动得直掉眼泪。
听多了这样感人的故事,我深深感到土登的一生是伴随着西藏改革和建设的一生,是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真正把艺术生命融进人民群众中的艺术家。当今生活条件极度优越,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老一代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我萌生了为他写传记的想法。我把想法告诉了土登先生,他极为高兴,愿意全力配合。于是,有一个多月,他天天骑着自行车到我家,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们俩人喝着甜茶,听他讲述他的“这一辈子”。关于他的故事,我的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录音磁带录了一沓又一沓。我俩每天沉浸在他的故事中,经常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才到附近的茶馆凑合一顿,边吃边讲。周围时不时有人来给我们续茶,还要请我们吃藏面、咖喱饭,生怕冷落我们,担心吃不好喝不好,又恭敬地伸出双手送我们走出茶馆,敬佩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他受到如此高的礼遇中,我能感受到土登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他的确是一个深得人们爱戴的人民艺术家。与他形影不离的一个多月里,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能从事神圣的艺术事业,感到无尚的荣光。这种感受又促使我拼命地投入他的传记写作当中。一年后的2011年,土登先生的传记《藏地追梦人——土登的传奇人生》问世了,这是我所有作品中,写得最快的一部。
作为西藏曲协主席,我曾为土登规划了四个“项目”。一是写他的传记,这个已经实现了。二是举办土登从艺60周年庆贺晚会,这也实现了。三是在2014年他从艺70周年之际,出版一套他的曲艺作品集。在区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这个愿望在他重病期间也实现了。他坐着轮椅出席首发仪式,用颤微的声音发言,脸上洋溢着喜悦。四是要成立“土登西藏曲艺奖”基金,这也是土登先生自己的愿望,他表示要倾力配合我。没想到此后他的身体逐年虚弱,最后重病缠身,此事便成了遗憾。但我们又收获了一个计划外的惊喜,那就是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段锦川看了《藏地追梦人》传记后激动不已,想为土登拍一部电视艺术片,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这件事也成为现实。段导要我在艺术片里客串。因为这番良机,我与土登先生又一次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艺术片从2015年开始,历经两年完成拍摄。几个月后,电视艺术片《随风起舞》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几次,土登的事迹又一次广传祖国的四面八方。
土登是我相声创作的引路人,也是敦促我在艺术事业不断努力的师长,他是我学习的楷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土登也是我的忘年之交,我们俩在一起,总能消融岁数隔阂,无话不谈。在他重病期间,我去看他,他的话会多起来,有时激动得要起身为我续茶倒水,极力挽留我在他身边多待一会儿。这一切让我倍感温暖,深感一生有一知音,有共同爱好,有共同情趣,有共同语言,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土登走了,西藏艺术界一颗璀璨的星星殒落了。
先生弥留之际,还反复唠叨着:“什么时候轮到我上场表演?”如今,我最敬重的艺术搭档逝去了,我流着眼泪写下了这篇短文,眼前总抹不去他的音容笑貌。我想,对他最好的怀念,就是学习他为艺术执着、为艺术奉献的精神,为人民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曲艺作品。这也是土登的愿望。
愿先生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邓科)
这个消息,对我不算太突然。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多次住院,反反复复,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要靠着拐杖才能支撑身体,数次昏迷了好几天。令人惊奇的是,醒来之后又奇迹般地好转,还回家与我们谈笑风生。
在他生病期间,我曾前去探视几次,土登先生身体越发虚弱,一句话要分成好几次才说完,但话题却一点也不悲观。一位85岁的耄耋老人,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想得最多的应该是所剩无几的余生,或者为家里老小的未来担心。可他没有,每次看他,跟我聊的最多的是培养西藏曲艺事业后继人才的大事。
土登去世后,微信朋友圈传得最多的是他在舞台上的形象,大家称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一代大师”,不断刷屏的文字,句句发自肺腑,足见土登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确实,土登的一生,因为他与西藏曲艺的结缘而辉煌,也因与曲艺的结缘,土登被几代观众认识并记住。像他这样平易近人,能成为老少几代人的偶像,总是对所有观众以礼相待的艺术家,在艺术圈内并不多见。他原本可以躺在个人创造的卓然成就上高枕而卧,但他却不,他的心里装着观众,装着曲艺这门最接地气的艺术和弘扬它的接班人。为了培养新人,他到处反映、呼吁,多方奔走,为拉萨市曲艺队争取到了一批年轻的曲艺演员。这批年轻演员入职后,土登又为他们的成长操心。当要求不被年轻人理解时,他像小孩子一样赌气,数日不理睬他们,但几天之后,又骑着他的“宝马”自行车,出现在曲艺队的院子里,跟往常一样,像慈祥的爷爷,像严肃的师长,手把手教授,一句句指点。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能以土登先生为榜样,努力使自己成为艺术造诣深厚、勇于追求、甘于奉献的人,我们会无愧于时代,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望。
我和土登先生的相识相知极具缘分。我年轻时,常从广播里听他说相声,后来,他“真人”到日喀则演出,我现场看到了他的表演,深深地被他的表演折服,作为他的“粉丝”,提着一壶酥油茶,崇敬地去见了我心中的明星。没想到12年后,我又带着我的相声处女作《逛议八廓街》,敲响了他家的门。面对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的愣头年轻人,他给予我最热情的接待,把我带到他家的客厅,亲自为我倒上一碗浓浓的酥油茶。然后,坐在我的对面,要我谈谈这个相声。他不打断不插话,只是静静地听,偶尔点点头,露出赞许的笑容。后来,经过他和米玛的精彩演绎,这段相声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保护八廓街古迹的社会作用,令我激动、骄傲又感慨。由此,也把我引上了相聲创作的道路,开始了我与土登、米玛两位先生二十余年珠联璧合的合作。
又过了若干年,在土登先生大力引荐下,我接过了他的指挥棒,成为西藏曲艺家协会的“当家人”,引领西藏曲艺事业不断发展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为了曲协工作,也为了创作上的合作,我和土登先生的交往比以往更多了,向他问询西藏曲艺的过往,和他交流未来西藏曲艺发展的思路。当然,我最爱听的,也最为感动的,是他在曲艺事业上奋斗的经历:他是天生为艺术而生的人。为了艺术,他可以放弃温暖的家庭;为了让偏僻乡村的观众看到他的演出,他可以骑马翻山越岭,徒步行走千里,年过七旬上阿里;被胃病折磨倒在后台打滚,他一上舞台,就像变了一个人,生龙活虎,诙谐幽默;为了让从未看过正式演出的牧人一饱眼福,他带领全团二十几名演员,化上精致的妆容,音、服、道、效齐备,以正式演出的规格,在荒凉的草原上给三位牧人演出,让牧人感动得直掉眼泪。
听多了这样感人的故事,我深深感到土登的一生是伴随着西藏改革和建设的一生,是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真正把艺术生命融进人民群众中的艺术家。当今生活条件极度优越,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老一代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我萌生了为他写传记的想法。我把想法告诉了土登先生,他极为高兴,愿意全力配合。于是,有一个多月,他天天骑着自行车到我家,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们俩人喝着甜茶,听他讲述他的“这一辈子”。关于他的故事,我的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录音磁带录了一沓又一沓。我俩每天沉浸在他的故事中,经常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才到附近的茶馆凑合一顿,边吃边讲。周围时不时有人来给我们续茶,还要请我们吃藏面、咖喱饭,生怕冷落我们,担心吃不好喝不好,又恭敬地伸出双手送我们走出茶馆,敬佩与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他受到如此高的礼遇中,我能感受到土登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他的确是一个深得人们爱戴的人民艺术家。与他形影不离的一个多月里,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能从事神圣的艺术事业,感到无尚的荣光。这种感受又促使我拼命地投入他的传记写作当中。一年后的2011年,土登先生的传记《藏地追梦人——土登的传奇人生》问世了,这是我所有作品中,写得最快的一部。
作为西藏曲协主席,我曾为土登规划了四个“项目”。一是写他的传记,这个已经实现了。二是举办土登从艺60周年庆贺晚会,这也实现了。三是在2014年他从艺70周年之际,出版一套他的曲艺作品集。在区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这个愿望在他重病期间也实现了。他坐着轮椅出席首发仪式,用颤微的声音发言,脸上洋溢着喜悦。四是要成立“土登西藏曲艺奖”基金,这也是土登先生自己的愿望,他表示要倾力配合我。没想到此后他的身体逐年虚弱,最后重病缠身,此事便成了遗憾。但我们又收获了一个计划外的惊喜,那就是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段锦川看了《藏地追梦人》传记后激动不已,想为土登拍一部电视艺术片,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这件事也成为现实。段导要我在艺术片里客串。因为这番良机,我与土登先生又一次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艺术片从2015年开始,历经两年完成拍摄。几个月后,电视艺术片《随风起舞》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几次,土登的事迹又一次广传祖国的四面八方。
土登是我相声创作的引路人,也是敦促我在艺术事业不断努力的师长,他是我学习的楷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土登也是我的忘年之交,我们俩在一起,总能消融岁数隔阂,无话不谈。在他重病期间,我去看他,他的话会多起来,有时激动得要起身为我续茶倒水,极力挽留我在他身边多待一会儿。这一切让我倍感温暖,深感一生有一知音,有共同爱好,有共同情趣,有共同语言,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土登走了,西藏艺术界一颗璀璨的星星殒落了。
先生弥留之际,还反复唠叨着:“什么时候轮到我上场表演?”如今,我最敬重的艺术搭档逝去了,我流着眼泪写下了这篇短文,眼前总抹不去他的音容笑貌。我想,对他最好的怀念,就是学习他为艺术执着、为艺术奉献的精神,为人民创作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曲艺作品。这也是土登的愿望。
愿先生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