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明确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高职院校应该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那么对职业分类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职业岗位;分类;对外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148-02
一、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 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
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口活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 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职业岗位;分类;对外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7-0148-02
一、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 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
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口活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 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