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三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y2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朗读与品味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朗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妙不可言的。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学时要抓住作品中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才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课文中的词、句、段,可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联一联、换一换、调一调的办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从而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含英咀华,潜心涵泳,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自然就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从那些精美的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夯基”。那些 被后人认可的名家名篇,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有效的载体。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将课文与相关课外知识链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这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然后指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学生很快就找出是从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来绘春的。教师接着从这几方面指导学生逐层赏析。到此课内阅读基本结束了。但教师还引入课外古今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下,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查阅古今中外有关写春的诗文,在班上交流,品作者感情,思其艺术特色。大部分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这样,学生在查阅、交流中既丰富了知识积累,又培养了搜集资料的能力,真正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者有机结合,实行“阅读写作并轨”,以收一箭双雕之效。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学生只有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吸收其语言精华,模仿其体式布局,博览广贮,才能厚积薄发。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写作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免为“无米之炊”。在阅读中督促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资料卡片,格言警句,天文地理,政治历史,名人轶事,历史典故,兼收并蓄,一并拿来,为“我”所用。三是通过阅读可以揣摩写作技法,提高构思水平。通过阅读,可以借鉴他人在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度照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诸如抑扬、烘托、反衬、伏笔、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文章表现技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构思水平。可见,多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真正把“以读促写”落到实处,决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不断地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和运用,将阅读作品中的精华变为“我”的。
  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读书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写读后感、写文评等,都是促进写作的有效形式。对于那些极富特色的“美文”,教师则应有目的的指导学生仿写(实际上,仿写是读写之间的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或仿其内容,或仿其语言,或仿其结构,或仿其技法,或仿其语句,或仿其文段,或仿其全篇,不拘一格,务求实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体验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探索它们间的抽象数量关系,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建模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
一、关注差异 尊重差异  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能力差异等引起的,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高低优劣,而且这种差异也可能使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适应学生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差异,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转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的是课堂容量,增加的是学生知识贮存量,克服的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师的“少、费、慢、差”的难题,最终将会达到改善和提高高三语文备考的质量。  一、教与学互动,提高复习效率  大量讲述、大量训练、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教学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也取消学生主体参与和积极互动,学生与老
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面临一次新的变革,打造有效课堂应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旧模式;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
库尔勒垦区棉花综合调控坚持“早、轻、勤”原则,在棉花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特性、生育特点和群体结构要求,连续数次使用缩节胺进行定向诱导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数,由于测量仪器的原理和刻度方法各有不同,给读数方法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刻度尺、天平、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欧姆表等的读数人手,总结读数的基本方法,进而得到一般的读数公式。  实例一:刻度尺的读数。  如图(1),传统的读数方法是:将读出的准确值55mm加读出估计值0.6mm。即长度读为55.6mm。  现在我们用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