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机诗之“隐秀”r——兼论“隐秀”特征与其人格精神的内在关联

来源 :运城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晋文坛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陆机上承建安,下开六朝,其诗含蓄深婉又警策挺秀,兼具清丽,独辟一代诗歌“隐秀”之美.“隐秀”不但涵括了陆机诗歌情感的含蓄多义、警句的挺秀遒丽、笔调的妍丽清新等诸多新美学风貌,而且表现了他“隐”“秀”结合的性格特征和深沉内敛、英锐超拔文学个性.陆机在三国归晋的社会政治变局之中逐渐形成的“隐秀”人格,是其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生存的独特智慧,并进一步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使其诗歌美学和人格美学呈现出高度一致性.“隐秀”不仅是把握陆机的艺术精神和丰满人格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连接其精神世界与艺文世界的通道.
其他文献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应当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因如此,校企联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对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中药专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该培养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改进意见,提出了更高效的培养模式,保障中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不断增加我国应用型中药人才储备。
在素质教育体系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大多数小学将学科重点放置在了升学类学科教育体系上,却削弱了对特长类科目的重视力度,从而限制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对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力度,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同时,学校应对识谱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识谱属于音乐学科学习阶段的基础保障,在充足的识谱专业知识的支撑下,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题墙”是基于不同主题的班本课程,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重要的一环,对幼儿在主题实施中的问题表达、探索发现与经验提升有不可或缺的支持性作用。通过内容聚焦、多维记录、支持探索三个阶段来创设主题墙,在实践中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幼儿亲自参与,树立解放教师成就儿童的观念,真正助推环境回归儿童发展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中要注重幼儿参与过程,教师做“减法”、幼儿做“加法”,做到知识技能情感均衡发展。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先决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科学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然而,我国科普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不能有效激发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好奇心。从“好奇心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两个方面,对我国教育者心目中未成年人好奇心的理解和培养进行了调查,并对加强我国未成年人好奇心的激发与培养提出了建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仁宗因痿喘等病在热河猝然去世.考察《戴公墓志》的相关内容,发现行宫内的立储鐍匣真实可信.尽管储君确为绵宁,但仁宗的意外去世致使绵宁无法通过法定即位流程来获得正统身份.但《储秀宫懿旨》表明,孝和皇后利用后权给予了绵宁主观意义上的正统名分.由此储君与太后逐渐相互妥协,形成了短暂的帝后二元权力格局.因此,孝和皇后懿旨是解读宣宗即位问题及其正统来源的关键所在.
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从角色游戏的定义、要素和特点入手,分析了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角色游戏中的困境提出了创设游戏环境、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重视游戏评价以及关注被忽视幼儿等策略,以期挖掘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价值及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为幼儿的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唐宋时期柳宗元和司马光分别提出“天人不相预”和“天人相济”,并据此阐释和发展了儒学的内在价值,为现实的政治秩序寻求形而上的依据.两人的天人观极大突破了汉儒的天命思想,在新的高度探索人道天道问题,启发了相关问题的探索.两人对天道人道的理解不相同,分别以“势”和“礼”建立起天人观的内在理路.柳宗元破除天命,回归大中之道,司马光则以维护封建统治强化人伦为出发点,其“天人相济”思想促进了唐宋儒学的转型,体现出宋学从思想的经典形态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走向生活世界的新儒学发展趋势.
道咸时期,山西票号业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中国的金融经营也初步完成了由张家口向祁太平之间的“金融中心的转移”,山西票号在张家口的金融经营基本上趋于平稳发展的阶段——与山西商人在草原和恰克图的年复一年的、周而复始的贸易状况保持同步,也与张家口的“市圈效应”保持同步.整个中国的白银货币区域化格局也基本形成,山西票号在张家口与祁太平之间的金融汇兑更表现出“标期化”特征和倾向,山西票号的利润有机构成固定在了得期、得费、得利的三分结构上,张家口城市的内地化倾向初露端倪.目前现存的山西票号的往来书信清晰地给出了山西票号在
薛瑄的心性本体论是以“性”“心”为本体而展开的,这是他在继承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性”和“心”进行的深入论述.这种心性本体论自宇宙间天地万物生成的性本体转变到以“心”为中心的心本体,在性本论向心本论的转变中实现了“性”向“心”的延伸,以及性向心的流注和心对性的存有,使性有了向心转变的可能,从而赋予本体论以主体性,为心性本体论奠定了理论契机.
近年来,大量民间文书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为学界开启了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课题.文章以光绪十一年所立《商人孟和信稿及杂记》为考察中心,分析清末太谷县商人孟和的经商情况和家庭生活状况,体会商人与留守妇女之间的相思之情、因常年在外无法尽孝的愧疚之心、为维持生计经历的艰苦的心路历程,探究女性在婚后家庭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贡献,感受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晋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