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里的非正规就业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科院在 “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中提到,仍然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很显然,公布的就业人数是指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有劳动合同的那部分毕业生人数。这100万所谓的未就业毕业生中,应有大部分属于非正规就业。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
  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产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形成的特定的经济现象。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大学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都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
  国家的就业政策是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的外部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实行反经济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创造需求以促进就业。然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远没显现,当前并没有形成有序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劳动力流动的高门槛,户籍制度壁垒,城乡歧视等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外在动力。
  从数量上来看,2007年我国提供了约900万个就业岗位,而当年毕业生人数就达到495万。一段时间以内,国家将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从2008年开始的5年内要解决大约5000万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五年中,每一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均超过550万。在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挤压下,大学毕业生中必定会有一部分转为非正规就业。
  从我国确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来看,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求全社会都要转变就业观念,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通过各种劳动取得一定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就业观念。这些制度的制定在客观上为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催化剂”。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就是与毕业生的交易过程。用人单位在需求毕业生的过程中,肯定以创造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很显然,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因此,要想扩大利润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一是扩大收益,二是节约成本。目前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迅速扩大自己的收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许多企业都将目标锁定在节约成本之上,即通过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地去节约成本。而吸纳非正规就业人员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达到节约部分成本的目标。
  大学毕业生追求最大人力资本回报和人力资本个体差异性的矛盾是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不断壮大的内在原因。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类似,即将成为劳动者的大学毕业生也在不断的追求着“效用最大化”,虽然他们很少提及这一名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当前世界资本与劳动的博弈中,劳动者一方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综合素质高、接受能力强、个人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特点使得这一群体成为企业青睐的对象。
  由于大学毕业生群体均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看,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完全市场化的今天,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追求高回报在大学毕业生当中得到充分体现。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人力资本的提高,他们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到社会上做兼职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言谈举止等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毫无疑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假设前提下,人力资本拥有量较高的大学毕业生通常会较为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由于人力资本存在层次性的物质特征和难以度量性的价值特征,导致个体人力资本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很容易被一些企业抓住,用来引导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合理存在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完善的,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如非正规就业中的岗位绝大部分是存在政策歧视性,劳动无保障,社会地位低的低质量就业,这势必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还有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移的问题。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是无奈之举,也是合情合理之举。但进入非正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迫切希望能转为正规就业,以得到自身价值和地位的肯定。尽管我国目前从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移的壁垒很多,困难很大,但是政府部门应该及时研究对策,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在协助转移非正规就业的同时,对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提供诸如法律方面的援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具备较高数学素养的小学教师,文章提出了运用多元外在表征促使小教大专生数学学习有效参与、降低认知负荷、促进数学知识有效迁移以及对数学图式
[摘要]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的系统化过程。随着当今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运用,以及市场经济的建构与运行,种种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的开放空间冲击着主流文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鉴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环境特点,对这一系统过程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各个环节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优化高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比较,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及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 民族精神 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郑禄红(1977- ),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叶蓉(1978- ),女,浙江宁海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
'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甘肃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增加农
文章通过对甘肃资源依赖型企业转型退出障碍和路径选择的分析,提出了甘肃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关闭破产、产业转型、改制重组、迁移等。每种路径各有其适用范围,应根
文章在概述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观念、技术体系、市场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河西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点,分析了现有水资源利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