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的冬天温暖一些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xk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四部曲:春,夏,秋,冬。迈过60岁花甲之年的门槛,一个人便步入了人生的冬天。
  冬天是寒冷而寂寥的:天空的面色看上去显得苍白,云朵像思绪飘得很远很远;太阳蜷缩着,样子有点清瘦,脸蛋不再像春夏那样红润娇艳;空旷的田野像寂静的黎明,北风与树叶一起哆嗦着,发出嗷嗷的凄叫。曾经一路浪漫弹唱着情歌的河流,被冰层厚厚地覆盖而喑哑了歌声;茫茫雪地上一株一株树木光秃秃地站着孤独与茫然。
  冬天对于任何生命都是公平而别无选择的。或许谁都不喜欢冬天,可冬天总是如期而至。冬天里的老人首先应做好三个“过冬”的准备:一是有自己居住的房子,并有一定的养老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二是有一件自己爱好的事情去做,读书、画画、练一番太极或是瑜伽;三是要有一个平和从容的心境。生老病死,人生常态。生命如百分制,活到60岁,成绩单就算及格:一个花甲老人,60岁的年龄,一般说来,人生应有的内容都已然经历和体验。“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演员到观众,愉快转换角色,乐以欣赏目光打量世界,乐以真诚掌声为别人喝彩;安然以夏花灿烂的回望,书写秋水静美的平和。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精神有一团火焰,身体就不害怕严寒;灵魂有一片光明,心中就不畏惧暗夜。
  古今中外,虽不乏大器晚成者,余辉灿耀者,但一般说来,人到老年,大多退出社会舞台,卸妆了曾经的浓墨重彩,还原为最初的普通人,并随着渐行渐老,日益滋生对三种恐惧的焦虑与惶然:孤独、疾病、死亡。努力克服三种恐惧心理,人生的冬天就会变得温暖一些。罗斯福目光坚定地说,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人越老,孤独便越是亲近你。有人感慨,孤独比贫穷更可怕。美国研究认为,孤独老人得病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研究成果诠释,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传染病、高血压、失眠、癌症等,甚至早亡。排除孤独的方式多样,诸如旅游、交友、积极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抱团养老。此外有一个妙方,就是点燃一盆回忆与想像的火,让美好往事的柴禾,驱散孤独的寒冷;让想象的光芒照亮孤独的黑暗;让快乐的云彩,在精神的天空自由飘扬。安徒生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而她却没有一丝痛苦,却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因为她借着火柴的光亮,在想象的世界,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看到了她最爱的奶奶,“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人越老,疾病越是热情找上门来。对于疾病需要一种对立统一的姿态:一面积极与之相处,视病为友。生病生病,病是自己生的,便应视为之为自己身体变化的产物,是自己身体一个阶段性的部分。或许是一段插曲,或许陪伴终身,都一样将疾病当作生命的交响。或者你病你的,我快乐我的。肉体疼痛,精神超越。另一面与疾病作斗争,勇敢面对,战而胜之。没有不生病的生命,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赶走疾病,蓦然发现:生病原来是上帝馈赠的一份礼物呢!
  人越老,距离生命的终点便越近。天上无常圆之月,人间无不谢之花。高官与巨富,贵族与平民,一样无法超越生老病死的规律:“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古代皇帝在一片“万岁”的祝福声中,平均寿命不过40多岁,一代天骄唐太宗也不过50开外。死,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却又无法删除的字眼。有学者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在美国,老师会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家长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到墓地和故去的长辈说说话。德国柏林一所小学,专门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这些死亡教育的意义正是让孩子从小对生老病死有一个健康正确的心态。
  世间万物永恒不变的是变化。生为偶然,死乃必然。死亡既是题中应有之义,何不乐观接受?平常心是道,心放平了,苦就不苦了;体放松了,痛就不痛了。心外无物,万物唯心造。世上本无苦乐之分,你觉苦便苦,你觉得乐就乐。甚至,原本没有我,缘何论生死?我自虚空来,还回虚空去。孔子一声长叹,划破千年时空:未知生,焉知死。
  物质不灭是宇宙间一个定律。死非生命的结束,却是一种崭新的开始。生死涅槃,离苦得乐。生命离世之后,会去到哪里?安徒生童话里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又在哪里?佛的回答是———西方极乐世界,亦称极乐净土。偈曰:“纵然生到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阿弥陀经: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众生无有众苦,处处盛开快乐的莲花。七宝池,功德水,池底一色以金沙铺地。有宫殿楼阁,楼阁外面的空地上,是一行行排列得很整齐的色彩缤纷的七宝树。最神奇的是,这些色树,微风吹来,若有百千种乐器,同时演奏。还有曼陀罗等众妙天花,昼夜不停地从天空飘落,天花一着地,不须洒扫,自然消失;不但是一个光明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极其芬芳的乐园。极乐世界是一个绝对清净平等的世界,人人六根清净,好善乐施。没有四季、寒暑、阴雨的变化,永远是那么凉爽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原来,生命没有终结日,冬的后面是春天。生死薄薄一张纸,捅破了,就是一片春色无边花万里的世界。转换一个视角,冬天自有冬天的风景:天空一片清阔的慈祥,云朵在遠处闪着祝福的光泽,太阳举着调色盘,正在酝酿春天的万紫千红。风撒着欢,催促呼唤所有新生命的诞生。坚冰之下的河流,日夜赶排“春之声”圆舞曲,一俟破冰启幕即会轰然唱响。田野山寺间,竹子翠翠,松柏青青,梅花吐蕊,雪蝶曼舞。即使河岸杨柳,池塘草萌,枝茎里潺潺流动着绿色的血汁,孕育着早春的叶芽,孵化着新的勃勃生机……
  选自《思之焰》
其他文献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书上有一篇《王冕画荷》的小文,写的是古时一个叫王冕的孩子,因家贫不能再读书,给隔壁的秦老家放牛。王冕聪慧,画池塘里的荷花,只个把月,就画得活灵活现,很多人争相购买,由此也改变了家境。当时,很想知道王冕是哪个朝代的人,在他身上还发生了哪些故事,但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讲这篇课文。我阅读完课文,就像远观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幽静青山,水边古柳,牧童短笛,雾里炊烟。细细品味,有几处打动人的
有个词叫作“红颜薄命”,说来没错,四大美人都不能算是好命。但是再想想,乱世里没有红颜的人命更苦。貂蝉虽不容易,但没吃过太多苦,她比蔡文姬好很多。蔡文姬虽然是史上著名才女,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一生。乱世中,女人的才华不怎么受重视,不像美貌那样是硬通货。她的才华,不过是用来记录普通女子在乱世里会怎样地被践踏和嫌弃。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又字昭姬。擅长文学、音乐、书法,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悲愤诗》二首
宋徽宗大概是历史上最没争议的皇帝,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出奇一致———文化巨人,治国“小白”。他统治时期,北宋文化全面开花,文学、书画、瓷器……都达到巅峰。可他任用奸臣,挥霍无度,表面繁荣之下是断崖式下跌的国力。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這种描述,暗藏着一个判断,即宋徽宗对文化的追求与其帝王身份极不相称。当然,按照儒家的看法,帝王理应具备文化修养。但此处所谓修养,是指对儒家经典的掌握与运用。至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冬天,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田园。一马车,载着陶渊明和几箱书籍,离开了县衙。陶渊明淡然一笑,频频挥手,向送行的属僚作别。山路蜿蜒,尘土飞扬,颠簸摇曳。彭泽县城距老家柴桑上京里不过百余里,却走了大半天。黄昏时分,鸟儿啾啾鸣叫,纷纷飞归山林;村落映入眼帘,依稀几缕云烟。到了家门口,正在玩耍的五岁小儿跑过来,抱住父亲的大腿,亲昵地“卖萌”。陶渊明喊着他的小名,捏了
“鉴湖女侠”秋瑾被宋庆龄称为“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鲜为人知的是,指引和帮助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其实是其结拜姐妹吴芝瑛。吴芝瑛出身官宦之家,自幼聪慧,早年便以诗、文、书法闻名安徽桐城,随入朝为官的丈夫移居北京后,书法、文才更是受到慈禧赞赏。不仅如此,维新运动又启蒙了她忧国忧民的意识,使她勇于向“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挑战,并当街写字卖字,所得全部捐出。而这些也正是她日后和秋瑾惺惺相惜的地方。1903
三五好友常常相聚,聊着聊着,共同的话题,就在酒香中酝酿开来,乡情散开,撩拔着每个人的心弦。故乡,让我们再次频频兴奋,实在难抑那份早已在心田扎根的情愫……那日,去郊区看望老母。蹲坐在乡下小院,满头银发的老母没说几句话,就直奔主题:还是老家的空气好啊,人也清净……秋日的阳光,洒满小院,随着老母的话匣子,我仿佛又回到了边远故乡那个铺满葵花饼子的院落……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对于故乡的念想,一直是个难以解开
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1、他很爱她,她细长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2、她很爱
有个网友悄悄问我,大致就是问我对人生的看法一类的,好象是自己遇着些苦恼。既然你这么相信我,那我就胡乱说几句,也说不大好啊。对人生我确实不是很乐观。总体上我感觉,人生苦难得很,但是你总不能成天愁眉苦脸的。我当年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不主张再生孩子,我说大人都活得累,何苦再生个孩子。不光是你把她养起来,咱要多受很多罪,孩子长大也是受罪。你说现在这孩子,五、六岁就得上学,以后一直到她死,她就没有一天
假如人不至于长大,童心就是最美的,一直是最美的。可惜人终归要长大,从原始的淳朴走来必途经各类文明,仅具童心的稚拙就觉不够。常见淳朴的乡间一旦接触了外界的文明,便焦躁不安民风顿转;常见敦厚的农民一旦为商人的伎俩所熏染,立刻变得狡狯油滑。童心虽美却娇嫩得不可靠。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怕孩子长大失了质朴干脆就不让孩子长大的倾向,这是极糟糕的事。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企图以减欲来逃避痛苦者,是
人们对于写作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写作是由灵感来支撑的。实际上,那些看似活得随意的作家都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天才如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时,依然处于非常艰难的状态。他把自己写作的房间称为“黑手党的洞穴”,大概3平方米,连接一间小浴室,一扇门和窗户通往外面的庭院,房间里有一张沙发、一个电暖炉、几个柜子、一张小而简单的桌子。他每天一早送两个孩子上学,8点半之前就坐在书桌前,一直写作到下午两点半小孩放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