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也就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和普及,在方便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笔者结合对所在高校开展实践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社交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且很多影响都是比较消极的。因此,笔者提出了“潜移”思政教育的概念,并以此为背景创新了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高校“潜移”思政教育策略,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延安大学校级研究课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
引言
新时期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与应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更加关键,社交网络平台中所充斥的思想和观点,很有可能使学生走入歧途。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影响通常很难抗拒,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思政教育,单纯地灌输思政相关的知识,很难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社交网络平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开展思政教育,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推动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本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即社交网络平台和“潜移”思政教育。首先,所谓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所搭建的一种社交平台,可以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基于信息交流的需要,等等。如“微信是一个移动的精准社交互动平台,本质是透过微信平台,基于现实的社交圈子,实现点对点的传播,更有针对性的网络社交活动”。[1]“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网络终端、移动设备终端,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分享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或更新信息,并即时对粉丝们进行分享”。[2]其次,“潜移”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在、隐性的思政教育过程,它并不通过课堂常规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大多包含在具体的平台、载体当中,这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对学生内在思想道德的影响比显性外化的思政教育更大,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学生的调研发现,大家基本上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包括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种形式,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调研统计结果如图所示,通过此图可以看出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结合图表反映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如下。
1.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递形式多样化
大学时期,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此时学生大多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判断和鉴别能力非常差。随着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等载体传播而来的信息可以说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3]这些多样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速度特别快,比如微信上通过分享、点赞等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代表性就非常强,不知不觉中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甄别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就成为了“潜移”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
2.社交网络平台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
社交网络平台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会让师生掌握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网络平台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说使学生变成低头族,忽视日常的交流,沉迷于虚拟世界等,甚至使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网络平台中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没有被有效筛选排除出去,学生接收这些不良信息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于是部分学生就会选择通过网络的形式来进行逃避,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共鸣,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也就可能出现被骗或者走入歧途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自身和周围人的人身财产安全。[4]
3.社交网络平台出现盲目引导
所谓盲从心理,主要是指“不分是非曲直,只是服从多数的心理”。[5]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常常在不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没有参与的主见和观点,盲目地跟从,最终在不知不觉当中扮演了不良人员的帮凶。通过实践调研和细化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的盲从心理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真从众、权宜从众”。真从众指的就是“大学生自身言行和群体完全相同,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进行判断,进而予以盲从”。[6]权宜从众指的就是“大学生尽管具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他人或者群体的干扰与压力下,最终放弃自身观点,予以赞同他人的行为”。[7]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盲从心理属于一种不良的破坏性心理状态,极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联性分析
1.社交网络平台打造“潜移”思政教育新渠道
古语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好坏对其将来心智的成熟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被测试的人员划分为两组,观察他们测试以后的心态。实验结果显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抱有非常强烈、明显的目的,那么,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出现逆反心理而得不偿失。[8]通过以上对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社交网络平台已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等,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丰富大学生生活和拓展大学生视野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为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途径,使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更新“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2.社交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应用的广泛化和日常化,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新媒体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交流和沟通模式,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可以采取匿名的形式答疑解惑。比如平时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碍于面子,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进行咨询,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但是如果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就会明显提高,很多潜在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困惑就能夠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也会更加受用。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创新大学生“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1.把握舆论导向
转变传统的思政辅导工作方式,基于新媒体构建新型社交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需对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的把握,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有一定的研究,综合各方面专家的分析,总结出有特色的观点与看法,之后再组织班级学生干部在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当前学生对热点事件的价值观,通过间接交流也能够对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干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与转发,都能够引起更广范围内学生群体的关注,会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舆论方向,比直接进行事件评述指导来说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接受度。此外,高校辅导员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与学生的沟通,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不管是日常工作的通知安排,还是交流谈心都能够随时进行,一改以往辅导员与学生信息交流匮乏、效率低等问题,这也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网络生活,从以往面谈辅导转变为更加日常的关心与沟通,缩短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掌握校园舆情
(1)校园舆情分析、信息疏导的及时性
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网络让“熟人圈”的范围更大了,也让人际交往在线上线下更加密切了。但是,范围的扩展也让学生接受的信息内容更加繁杂,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让各类热门网络平台难以过滤掉虚假、不良的信息。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主动分析校园舆情,关注那些新发生的热点事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高效及时的舆情分析,能够在学生中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也让高校思政工作内容更加紧贴热点,更加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
(2)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交友时,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若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仅会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还会危及校园安全。例如,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受害比例居高不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利用新型的网络社交平台告诫学生理性进行网络交友,对有关个人隐私信息要进行加密,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维护和谐的校园环境打下基础。
3.强化线上交流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社交网络平台功能的多样化,成为了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例如,热门的微平台,辅导员通过与校园组织、学生微博账号进行互粉,彼此之间可以对当前热门事件进行分享与关注,打开高校辅导员了解学生业余网络生活的新路径,让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更亲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发挥出社交网络平台的高效沟通性,还能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高校本身可以创建专门的社交网络平台账号与公众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平台与账号发布有关专家讲座、课程指导、考试信息等其他活动安排的通知,不仅能够服务本校学生群体,还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本校的公众平台,高校BBS平台可以吸引学生留下个人看法与意见,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由线上的老师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1.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基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与需求,抢占社交网络平台高地,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吸引学生眼球,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全体职工为工作辐射点,让社交网络覆盖整个校园。高效地协调各方组织工作,构建完善的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全新的高校交流平台。
该平台的构建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及时分享那些鲜活的“大道理”,也可以将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传播到社交网络平台上,把这些内容逐渐融入到学生群体生活当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构建完善的高校新媒体网络平台管理制度也十分重要,积极推广本校特色校园文化是净化校园网络的基本前提。高校需组织专门人员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这些专门人员不仅包括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还包括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研究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学生。网络事件发生的同时,学校组织的专门人员都应该能第一时间把握事件起因与发展,分析整个事件发展的舆论导向。参与其中的教师、辅导员、专家学者及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讨论当中,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传播各类事件的分析及个人观点,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起到引导作用,还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让学生免受网络流言与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此外,高校还需要重视院校网络管理组织成员的专业素质,确定宣传主题,做好针对各类网络突发事件的专题培训。
2.整合信息管理模式,服务“潜移”思政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大众传播媒体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为当前广大网络群体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言平台,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产生了极大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社交经验不足,个人心智有待进一步成熟,其道德观念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多元的思想冲击让学生的自我成长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有更多合格的网络把关人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重视学生网络教育也需要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的课堂授课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除了有效利用当前各类网络平台,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校园广播台、广播频道等,组织更多的校园趣味主题活动,普及与网络平台有关的常识问题。此外,高校还需要建设完善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服务,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送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与校园文化活动,渐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氛围,让学生在受高校学术氛围影响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地接收各类新媒体知识。
3.依托新媒体,加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健康成才、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校园文化让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处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让学生更有内在动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交网络平台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让各类信息真伪混杂,这类信息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伪学说得到了快速传播,短时间内难以处理。针对大学阶段的学生需求来说,社交网络平台需要更多的正面能量,其中校园文化作为一支主力军,承担着传播正能量的重任,通过“讲道理”与“趣味”相融合、活动与兴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例如,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布置一些线上作业,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不仅完成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教师可以与学生拉近距离,授课之余还可以通过自身经验、经历来教导学生,教师个人正能量的传播也能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首先界定了社交网络平台和“潜移”思政教育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再次研究了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联性,最后从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视角创新提出了“潜移”思政教育的策略。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个性太突出等特点,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中利用率非常高的优势,开展“潜移”思政教育,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1期。
[2][7]孫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赵明君:《谈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湘潮》(下半月)2010年第9期。
[4]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3期。
[5]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1期。
[6]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8]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法治社会》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延安大学校级研究课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
引言
新时期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与应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更加关键,社交网络平台中所充斥的思想和观点,很有可能使学生走入歧途。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影响通常很难抗拒,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思政教育,单纯地灌输思政相关的知识,很难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因此,有必要结合社交网络平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开展思政教育,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推动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本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即社交网络平台和“潜移”思政教育。首先,所谓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所搭建的一种社交平台,可以是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基于信息交流的需要,等等。如“微信是一个移动的精准社交互动平台,本质是透过微信平台,基于现实的社交圈子,实现点对点的传播,更有针对性的网络社交活动”。[1]“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网络终端、移动设备终端,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分享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或更新信息,并即时对粉丝们进行分享”。[2]其次,“潜移”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在、隐性的思政教育过程,它并不通过课堂常规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大多包含在具体的平台、载体当中,这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对学生内在思想道德的影响比显性外化的思政教育更大,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学生的调研发现,大家基本上都会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包括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种形式,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特点。调研统计结果如图所示,通过此图可以看出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结合图表反映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如下。
1.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递形式多样化
大学时期,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此时学生大多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判断和鉴别能力非常差。随着电脑、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等载体传播而来的信息可以说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花八门。[3]这些多样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速度特别快,比如微信上通过分享、点赞等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代表性就非常强,不知不觉中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甄别这些多样化的信息,就成为了“潜移”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
2.社交网络平台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
社交网络平台能够给学生的生活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会让师生掌握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网络平台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说使学生变成低头族,忽视日常的交流,沉迷于虚拟世界等,甚至使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网络平台中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没有被有效筛选排除出去,学生接收这些不良信息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于是部分学生就会选择通过网络的形式来进行逃避,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共鸣,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也就可能出现被骗或者走入歧途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自身和周围人的人身财产安全。[4]
3.社交网络平台出现盲目引导
所谓盲从心理,主要是指“不分是非曲直,只是服从多数的心理”。[5]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常常在不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没有参与的主见和观点,盲目地跟从,最终在不知不觉当中扮演了不良人员的帮凶。通过实践调研和细化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大学生的盲从心理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真从众、权宜从众”。真从众指的就是“大学生自身言行和群体完全相同,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进行判断,进而予以盲从”。[6]权宜从众指的就是“大学生尽管具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他人或者群体的干扰与压力下,最终放弃自身观点,予以赞同他人的行为”。[7]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盲从心理属于一种不良的破坏性心理状态,极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联性分析
1.社交网络平台打造“潜移”思政教育新渠道
古语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好坏对其将来心智的成熟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活切尔和布雷姆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被测试的人员划分为两组,观察他们测试以后的心态。实验结果显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抱有非常强烈、明显的目的,那么,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出现逆反心理而得不偿失。[8]通过以上对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发展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社交网络平台已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等,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丰富大学生生活和拓展大学生视野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为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途径,使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更新“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2.社交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络平台应用的广泛化和日常化,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的思政教育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新媒体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交流和沟通模式,学生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可以采取匿名的形式答疑解惑。比如平时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碍于面子,很多时候都不会主动进行咨询,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忧,但是如果开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就会明显提高,很多潜在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困惑就能夠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也会更加受用。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提出创新大学生“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1.把握舆论导向
转变传统的思政辅导工作方式,基于新媒体构建新型社交网络平台。高校辅导员需对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的把握,针对已经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有一定的研究,综合各方面专家的分析,总结出有特色的观点与看法,之后再组织班级学生干部在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当前学生对热点事件的价值观,通过间接交流也能够对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干部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与转发,都能够引起更广范围内学生群体的关注,会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舆论方向,比直接进行事件评述指导来说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接受度。此外,高校辅导员在各类社交平台上与学生的沟通,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不管是日常工作的通知安排,还是交流谈心都能够随时进行,一改以往辅导员与学生信息交流匮乏、效率低等问题,这也让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网络生活,从以往面谈辅导转变为更加日常的关心与沟通,缩短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掌握校园舆情
(1)校园舆情分析、信息疏导的及时性
社交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网络让“熟人圈”的范围更大了,也让人际交往在线上线下更加密切了。但是,范围的扩展也让学生接受的信息内容更加繁杂,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让各类热门网络平台难以过滤掉虚假、不良的信息。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主动分析校园舆情,关注那些新发生的热点事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高效及时的舆情分析,能够在学生中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也让高校思政工作内容更加紧贴热点,更加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
(2)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与交友时,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若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仅会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还会危及校园安全。例如,当前大学生在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受害比例居高不下,高校辅导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召开相关的主题班会,利用新型的网络社交平台告诫学生理性进行网络交友,对有关个人隐私信息要进行加密,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维护和谐的校园环境打下基础。
3.强化线上交流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者,社交网络平台功能的多样化,成为了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例如,热门的微平台,辅导员通过与校园组织、学生微博账号进行互粉,彼此之间可以对当前热门事件进行分享与关注,打开高校辅导员了解学生业余网络生活的新路径,让学生与辅导员的交流更亲近。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网络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发挥出社交网络平台的高效沟通性,还能够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高校本身可以创建专门的社交网络平台账号与公众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平台与账号发布有关专家讲座、课程指导、考试信息等其他活动安排的通知,不仅能够服务本校学生群体,还能够让更多的同学关注本校的公众平台,高校BBS平台可以吸引学生留下个人看法与意见,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由线上的老师及时进行答疑解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潜移”思政教育策略
1.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
基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与需求,抢占社交网络平台高地,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吸引学生眼球,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全体职工为工作辐射点,让社交网络覆盖整个校园。高效地协调各方组织工作,构建完善的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全新的高校交流平台。
该平台的构建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让学生及时分享那些鲜活的“大道理”,也可以将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传播到社交网络平台上,把这些内容逐渐融入到学生群体生活当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构建完善的高校新媒体网络平台管理制度也十分重要,积极推广本校特色校园文化是净化校园网络的基本前提。高校需组织专门人员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这些专门人员不仅包括高校教师与辅导员,还包括一些在特定领域有研究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学生。网络事件发生的同时,学校组织的专门人员都应该能第一时间把握事件起因与发展,分析整个事件发展的舆论导向。参与其中的教师、辅导员、专家学者及学生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讨论当中,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传播各类事件的分析及个人观点,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起到引导作用,还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让学生免受网络流言与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此外,高校还需要重视院校网络管理组织成员的专业素质,确定宣传主题,做好针对各类网络突发事件的专题培训。
2.整合信息管理模式,服务“潜移”思政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大众传播媒体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为当前广大网络群体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发言平台,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产生了极大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社交经验不足,个人心智有待进一步成熟,其道德观念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多元的思想冲击让学生的自我成长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有更多合格的网络把关人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重视学生网络教育也需要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传统的课堂授课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除了有效利用当前各类网络平台,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校园广播台、广播频道等,组织更多的校园趣味主题活动,普及与网络平台有关的常识问题。此外,高校还需要建设完善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服务,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送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与校园文化活动,渐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氛围,让学生在受高校学术氛围影响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地接收各类新媒体知识。
3.依托新媒体,加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健康成才、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个人行为起到规范作用。校园文化让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处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让学生更有内在动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交网络平台带来通讯便利的同时,也让各类信息真伪混杂,这类信息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伪学说得到了快速传播,短时间内难以处理。针对大学阶段的学生需求来说,社交网络平台需要更多的正面能量,其中校园文化作为一支主力军,承担着传播正能量的重任,通过“讲道理”与“趣味”相融合、活动与兴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例如,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布置一些线上作业,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不仅完成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能够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教师可以与学生拉近距离,授课之余还可以通过自身经验、经历来教导学生,教师个人正能量的传播也能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首先界定了社交网络平台和“潜移”思政教育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新时期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现状,再次研究了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联性,最后从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视角创新提出了“潜移”思政教育的策略。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个性太突出等特点,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中利用率非常高的优势,开展“潜移”思政教育,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1期。
[2][7]孫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赵明君:《谈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湘潮》(下半月)2010年第9期。
[4]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3期。
[5]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1期。
[6]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第5期。
[8]厉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法治社会》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