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达516%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吓了投资者、分析师和互联网观察者一跳。
日前,新浪旗下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公司发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显示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的净利润达2586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0万美元大幅度提升。
但利润波动大,不一定反映一家成长期互联网企业的已有规模和长远盈利能力。比如2013年第四季度,彼时还没有上市的微博就曾实现利润2156万美元,与如今的水平相去不远,但随后一个季度,由于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等原因,该公司账上出现了4738万美元的巨亏。
所以,二季度的利润数字只是一个引子,促使我们去重新关注已经被冷落多时的微博,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已经咸鱼翻身,向当初冷嘲热讽的人们甩去响亮的耳光。
几年前,受打击谣言行动的影响,一些红极一时的时政和社会类账号被迫或自愿离开,加之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又从微博分流了内容制作者和用户停留时间。热闹的微博,好像变得冷清起来。
当时,微博的商业化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收费会员等增值服务收效甚微,广告收入也不及预期。所以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被视为输血。2013年4月,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18%左右的股份。此后三年协议期,阿里巴巴通过投放广告,每个季度给微博贡献了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从更能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来看,微博的体量今非昔比。2016年第二季度,微博净收入1.47亿美元,超过上市前夕的两倍,接近阿里巴巴输血前夕的6倍。在被媒体和投资者冷落的这几年,微博的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并且这种持续的高增长并非完全依靠阿里巴巴的扶持。
2016年1月战略合作协议到期,之后两个季度阿里巴巴在微博上的广告投入骤降,但对微博整体收入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说明微博已经摆脱对阿里巴巴的依赖。
月活跃用户数量和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也没有间断,上市以来一直维持30%以上的同比增幅,到今年第二季度分别达到2.82亿和1.26亿。
所以从量化指标来看,微博没有衰落,也未曾衰落,而是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咸鱼翻身”只是一种错觉。
如果你也对微博今年以来的业绩感到惊讶,那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微博的变现努力,更没有看到它如何通过不断融入新的传播技术,从一个服务于精英的舆论平台变成一个服务于大众的内容消费平台。
而这个过程,又与教科书上讲述的传媒发展史何其相似。传统文字媒体的发展经历过政论报刊和政党报刊的阶段,是新兴资产阶级在革命期间以及革命成功之后发表政见、影响政治进程的工具。这些报刊以观点为主,消息反倒是为观点服务。
微博这个平台上,也曾出现类似的风景。上线之后不久,微博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律师、记者、商人以及热衷时政的普通人。他们讨论中国的前途、揭露腐败现象,并参与具体的维权行动。门户网站出身的新浪微博也捧红了不少发表时事评论的账号。“微博改变中国”,一度成为响亮的宣言。
这样的情景曾让不少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但它毕竟只是微博发展早期阶段的一个形态。就像传媒在商业逻辑推动下不断成长变化一样,微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也早已改变了面目。
同样,工业革命之后报业的发展,至少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是受众群体的扩大和下沉,一是内容的娱乐化和多样化。
微博的发展也没有离开这两条线索。
政治类报刊的读者较少,比如美国政党报刊发行量往往只有一千份左右,最高的也不超过五千份。随着城市的兴起、国民识字率的提高,报业受众面大大拓宽。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报刊发行量达到上百万的数量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报刊的内容,也不单单是政论和新闻,更包括了漫画、插图、体育报道、文学小品、恋爱婚姻特稿等。
和报刊的这条演变之路相似,微博通过打败竞争对手成为中文世界独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汇聚各种各样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承载了当代中国人内容消费的演变过程。
首先是内容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2016年6月份月活跃用户达2.82亿人,接近微博上市前夕2014年3月份月活跃用户的两倍。之前几年,数十家微博客应用展开激烈竞争,腾讯、搜狐、网易等竞争对手纷纷出局,使得新浪微博成为网民唯一可选的微博客应用。微博与国产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合作预装应用软件,也是用户数量、特别是移动端用户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微博用户消费的内容已经面目一新(这也是吸引更多用户、实现用户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微博仍然是公众讨论时事的第一平台,各类重大新闻事件一般都是微博首发。但从2013年以来,微博已经从一个以实时信息为重的社交网络转变成一个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上,基本上已经没有时政内容,用户更加关注的,或者说是微博运营方更希望用户关注的,是明星、财经、汽车、旅行、影视等细分话题,用业内的话来讲,就是“垂直”领域,即在广大受众当中选取与自己距离最近的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便与受众平面构成了线与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在时政领域意见领袖离场之后,微博有意识地培养上述几方面的内容生产者,具体措施包括推销各个垂直领域的网络“红人”,与红人经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
这种变化引起一些人的哀叹。其实,面对媒介娱乐化的趋势,几十年前的美国也曾有人发出同样的哀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里说:“当一个民族分心于琐事,当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波永恒的娱乐,当严肃的公共对话变成咿呀学语,简而言之,当一个民族变成观众,当他们的公共事务变成杂耍,那么一个民族就有了危险,文化死亡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可能。”
日前,新浪旗下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公司发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显示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的净利润达2586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0万美元大幅度提升。
但利润波动大,不一定反映一家成长期互联网企业的已有规模和长远盈利能力。比如2013年第四季度,彼时还没有上市的微博就曾实现利润2156万美元,与如今的水平相去不远,但随后一个季度,由于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等原因,该公司账上出现了4738万美元的巨亏。
所以,二季度的利润数字只是一个引子,促使我们去重新关注已经被冷落多时的微博,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已经咸鱼翻身,向当初冷嘲热讽的人们甩去响亮的耳光。
“咸鱼翻身”是错觉?
几年前,受打击谣言行动的影响,一些红极一时的时政和社会类账号被迫或自愿离开,加之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又从微博分流了内容制作者和用户停留时间。热闹的微博,好像变得冷清起来。
当时,微博的商业化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收费会员等增值服务收效甚微,广告收入也不及预期。所以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被视为输血。2013年4月,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18%左右的股份。此后三年协议期,阿里巴巴通过投放广告,每个季度给微博贡献了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从更能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来看,微博的体量今非昔比。2016年第二季度,微博净收入1.47亿美元,超过上市前夕的两倍,接近阿里巴巴输血前夕的6倍。在被媒体和投资者冷落的这几年,微博的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并且这种持续的高增长并非完全依靠阿里巴巴的扶持。
2016年1月战略合作协议到期,之后两个季度阿里巴巴在微博上的广告投入骤降,但对微博整体收入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说明微博已经摆脱对阿里巴巴的依赖。
月活跃用户数量和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的增长也没有间断,上市以来一直维持30%以上的同比增幅,到今年第二季度分别达到2.82亿和1.26亿。
所以从量化指标来看,微博没有衰落,也未曾衰落,而是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咸鱼翻身”只是一种错觉。
如果你也对微博今年以来的业绩感到惊讶,那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微博的变现努力,更没有看到它如何通过不断融入新的传播技术,从一个服务于精英的舆论平台变成一个服务于大众的内容消费平台。
而这个过程,又与教科书上讲述的传媒发展史何其相似。传统文字媒体的发展经历过政论报刊和政党报刊的阶段,是新兴资产阶级在革命期间以及革命成功之后发表政见、影响政治进程的工具。这些报刊以观点为主,消息反倒是为观点服务。
微博这个平台上,也曾出现类似的风景。上线之后不久,微博很快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律师、记者、商人以及热衷时政的普通人。他们讨论中国的前途、揭露腐败现象,并参与具体的维权行动。门户网站出身的新浪微博也捧红了不少发表时事评论的账号。“微博改变中国”,一度成为响亮的宣言。
这样的情景曾让不少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但它毕竟只是微博发展早期阶段的一个形态。就像传媒在商业逻辑推动下不断成长变化一样,微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也早已改变了面目。
同样,工业革命之后报业的发展,至少包含了两条线索,一是受众群体的扩大和下沉,一是内容的娱乐化和多样化。
从改变中国到吃喝玩乐
微博的发展也没有离开这两条线索。
政治类报刊的读者较少,比如美国政党报刊发行量往往只有一千份左右,最高的也不超过五千份。随着城市的兴起、国民识字率的提高,报业受众面大大拓宽。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报刊发行量达到上百万的数量级,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报刊的内容,也不单单是政论和新闻,更包括了漫画、插图、体育报道、文学小品、恋爱婚姻特稿等。
和报刊的这条演变之路相似,微博通过打败竞争对手成为中文世界独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汇聚各种各样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承载了当代中国人内容消费的演变过程。
首先是内容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2016年6月份月活跃用户达2.82亿人,接近微博上市前夕2014年3月份月活跃用户的两倍。之前几年,数十家微博客应用展开激烈竞争,腾讯、搜狐、网易等竞争对手纷纷出局,使得新浪微博成为网民唯一可选的微博客应用。微博与国产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合作预装应用软件,也是用户数量、特别是移动端用户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微博用户消费的内容已经面目一新(这也是吸引更多用户、实现用户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微博仍然是公众讨论时事的第一平台,各类重大新闻事件一般都是微博首发。但从2013年以来,微博已经从一个以实时信息为重的社交网络转变成一个以个人兴趣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上,基本上已经没有时政内容,用户更加关注的,或者说是微博运营方更希望用户关注的,是明星、财经、汽车、旅行、影视等细分话题,用业内的话来讲,就是“垂直”领域,即在广大受众当中选取与自己距离最近的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便与受众平面构成了线与面之间的垂直关系。
在时政领域意见领袖离场之后,微博有意识地培养上述几方面的内容生产者,具体措施包括推销各个垂直领域的网络“红人”,与红人经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等。
这种变化引起一些人的哀叹。其实,面对媒介娱乐化的趋势,几十年前的美国也曾有人发出同样的哀叹。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里说:“当一个民族分心于琐事,当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波永恒的娱乐,当严肃的公共对话变成咿呀学语,简而言之,当一个民族变成观众,当他们的公共事务变成杂耍,那么一个民族就有了危险,文化死亡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