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着手,对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简单探讨,并选取了通过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这两个对策来阐述,以增强他们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教养;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与否也决定了个体能否获得幸福的生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除了面对生理上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还要应付升学考试、人际关系、人格独立等方面所带来的冲突矛盾。近年来随着新闻频繁报道青少年抑郁、冷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日益上升趋势,人们发现青少年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农村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女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在校生犯罪突出等特点。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由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缺乏与适应能力不足,加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快速发展,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多,青少年自身也面临成长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这个年龄段其体验也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忽视或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机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青少年生理发展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卫生和性教育,帮助他们摆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扰。第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安静和谐、积极乐观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支持。第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师特点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与生活、实践脱节,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强烈的情感价值观的冲突。第四、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他们更加倾向于对同伴的认同,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取各种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径。
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这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会影响行为动力。研究表明家庭、学校教育中的诸多因素以及青少年的同伴群体都会对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发展产生影响。
(1)从父母的角度
父母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家庭教养领域的延伸,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为成功的父母,从而促进子女积极发展的能力信念,可分为学习与生活支持效能感、品德养成效能感、自我怀疑效能感。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多因素中,父母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是最核心的。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早最多也是最深刻的,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父母的经验是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家长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来提升青少的自我效能感。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待在学校的时间也很长,在学校里他们需要处理学业任务和学会与同伴相处。大多数青少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不健康状况多数与学业效能感低下有关。学业效能感低的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生活后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他们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学校教育是能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从自身找原因做出更大努力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从而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获得社会认同感做好铺地。因此在学校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设计难度适中的课程与作业,鼓励学生选择挑战略高于自己能力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3)从同伴群体的角度
同伴群体主要通过同伴之间的模仿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如果青少年看见一个跟自己条件相近的人获得成功,那么他们也确信自己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这也叫做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学校里老师应该在班级中培养榜样的力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
2.2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2005年美国心理学界对心理韧性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表现为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理韧性有两大作用机制:内在个性和外在环境。也就是说,在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保护性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它们通过与各种危险性因素的交互作用降低了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内部的保护性因子主要是指个体内部的积极心理特质,外部的保护性因子主要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
危险性因素同样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的危险性因素是指内在的遗传或者基因等方面的因素;外在的危险性因素指家庭、学校、社区等外在环境。由此我们可看出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鼓励培养个体运用内部和外部保护因子应对压力情境,追求个人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心里特质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等人格特质的培养与锻炼。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第二.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体在遇到压力或者面对逆境时,可以从那里获得帮助以及客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或是学校、社区,或者社会其他方面,它们对于个体在压力或逆境环境下持续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家长面对处在困境中的孩子不要一味地责骂批评,要提供给多的接纳和支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增强学生对抗逆境的信心和能力;同伴之间要提供真诚有效的帮助和鼓励。
第三.开展韧性干预训练。韧性干预训练是指通过信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处事风格,提高个体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危机的承受能力。第四.进行挑战式和体验式教学。挑战式教学是一种追求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第五.加强中学时挫折教育和社会实践.学校开设挫折教育实践课程,例如去福利院做义工,参加街道环卫工作等,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况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支持。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父母的陪伴是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业上的低成就感,把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作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国家和政府应该从宏观上把握,考虑到社会转型期打工浪潮的出现导致家庭结构和经济来源发生改变,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国家应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放宽外地打工者子女随迁入学准入条件,缩小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J].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2] 杜健 .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的关系 [D]. 2012年5月
作者简介:周玉芳(1986-),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问题;亲子教养;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与否也决定了个体能否获得幸福的生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除了面对生理上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压力还要应付升学考试、人际关系、人格独立等方面所带来的冲突矛盾。近年来随着新闻频繁报道青少年抑郁、冷漠,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日益上升趋势,人们发现青少年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农村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女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在校生犯罪突出等特点。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由于青少年生理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缺乏与适应能力不足,加上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快速发展,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多,青少年自身也面临成长所带来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这个年龄段其体验也是比较强烈的。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忽视或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机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首先、青少年生理发展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卫生和性教育,帮助他们摆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扰。第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安静和谐、积极乐观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健康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支持。第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师特点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与生活、实践脱节,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强烈的情感价值观的冲突。第四、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父母的影响逐渐让位于同伴的影响,他们更加倾向于对同伴的认同,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取各种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径。
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某一行为目标的一种主观上的判断,这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会影响行为动力。研究表明家庭、学校教育中的诸多因素以及青少年的同伴群体都会对青少年自我效能的发展产生影响。
(1)从父母的角度
父母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在家庭教养领域的延伸,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为成功的父母,从而促进子女积极发展的能力信念,可分为学习与生活支持效能感、品德养成效能感、自我怀疑效能感。在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多因素中,父母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是最核心的。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早最多也是最深刻的,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父母的经验是子女自我效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家长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来提升青少的自我效能感。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待在学校的时间也很长,在学校里他们需要处理学业任务和学会与同伴相处。大多数青少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不健康状况多数与学业效能感低下有关。学业效能感低的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生活后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他们在面对困难或者挫折时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学校教育是能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从自身找原因做出更大努力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从而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获得社会认同感做好铺地。因此在学校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设计难度适中的课程与作业,鼓励学生选择挑战略高于自己能力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
(3)从同伴群体的角度
同伴群体主要通过同伴之间的模仿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如果青少年看见一个跟自己条件相近的人获得成功,那么他们也确信自己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这也叫做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此在学校里老师应该在班级中培养榜样的力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
2.2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2005年美国心理学界对心理韧性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表现为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理韧性有两大作用机制:内在个性和外在环境。也就是说,在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保护性因子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它们通过与各种危险性因素的交互作用降低了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内部的保护性因子主要是指个体内部的积极心理特质,外部的保护性因子主要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
危险性因素同样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的危险性因素是指内在的遗传或者基因等方面的因素;外在的危险性因素指家庭、学校、社区等外在环境。由此我们可看出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鼓励培养个体运用内部和外部保护因子应对压力情境,追求个人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心里特质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等人格特质的培养与锻炼。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第二.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体在遇到压力或者面对逆境时,可以从那里获得帮助以及客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或是学校、社区,或者社会其他方面,它们对于个体在压力或逆境环境下持续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家长面对处在困境中的孩子不要一味地责骂批评,要提供给多的接纳和支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增强学生对抗逆境的信心和能力;同伴之间要提供真诚有效的帮助和鼓励。
第三.开展韧性干预训练。韧性干预训练是指通过信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处事风格,提高个体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应对压力危机的承受能力。第四.进行挑战式和体验式教学。挑战式教学是一种追求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新式教学方法,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第五.加强中学时挫折教育和社会实践.学校开设挫折教育实践课程,例如去福利院做义工,参加街道环卫工作等,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况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支持。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父母的陪伴是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业上的低成就感,把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作为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国家和政府应该从宏观上把握,考虑到社会转型期打工浪潮的出现导致家庭结构和经济来源发生改变,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居多,国家应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放宽外地打工者子女随迁入学准入条件,缩小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分布。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J].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2] 杜健 .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的关系 [D]. 2012年5月
作者简介:周玉芳(1986-),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