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Daniel Stuch的概念中,“中国速度”大概可以抵上“德国速度”的两倍。
作为博世长沙工厂的生产系统经理,他的任务是和团队一起,为这座10年前建的汽车部件工厂规划第四期厂房和生产线布局。
按照他的时间表,要完成这项任务大约需要4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但如果是在德国,他至少能够从老板那儿获得1年的时间预算,一切都可以有组织、有条理地慢慢计划。
“在中国,你可能都没法预计这里的增长速度有多快。两年前我们才盖完一座新的厂房,搬进来生产,现在又要开始筹建新的厂房了。”Stuch说,他的工作状态显然要比在德国紧凑得多。
不过,过去5年他在长沙的工作中,时间表上的“快”并不是全部。
虽然童年时期曾在美国生活过5年,但Stuch在骨子里还是一个严谨的德国人。在他看来,正常的工作方式应当是极其具有计划性的—领到一个任务后,他们绝不会马上动手,而是花费最初70%至80%的时间站在原地讨论,直到所有的事情都有100%确定的方案时,才会去执行。
“中国人的想法是,我们先开个会,讨论到有七成把握,还没考虑太多细节时,就开始做了。也许做到一半,还需要再讨论一下,甚至修正原来的方向。”Stuch试图去比较两种工作方式之间的差异。
这是他在最初来到长沙时就注意到的。作为博世从德国本土外派到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员工,Stuch的一项长期任务就是将德国式的企业文化更多地带入这家员工多数来自湖南及周边地区的工厂。
“与上海、北京不同,长沙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可能会更真实一些。”他说,自己也是被这种“真实感”所吸引,才会在博世中国的众多工厂中选择了长沙。
在2009年Stuch刚到长沙时,这里还很少有长期定居的外国人,当他走在长沙闹市区的步行街上,还会被不少人盯着看,甚至被问是不是可以合影。
但这些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多困扰,并且在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更多地去接纳中国文化中的灵活性。
“我们德国人一直在起点上做计划的方式其实过于慢了,像中国人这样先迈出去尝试,有时候也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Stuch说,在长沙工作了5年之后,他认为在计划到90%时就开动是最合适的节奏—这是他在文化的不断磨合中得出的结论,很适合目前他所需要的“中国速度”。
“我现在整个人中有10%算是来自中国的,它主要是在灵活性的方面,当然也包括中国食物对我的影响。”Stuch说。他认为自己的80%还是一个德国人,而剩下的10%则是小时候在美国读书时获得的思维方式。
Stuch在长沙的外派期将在明年夏天结束,他会先回到德国一段时间,但同时他也在期待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可能。“在中国的经历已经让我很了解如何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工作和生活,也许未来我还会去更多的地方工作,美国、墨西哥、巴西、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可能。”
C=CBNweekly S=Daniel Stuch
C: 除了工作,你在生活中还喜欢做些什么?
S: 在中国的时候,我也跟你们一样,总是会叫上一拨朋友一起吃饭,或者一起出去玩。我也很喜欢爬山,已经去过华山、黄山、泰山、衡山好多座山了。
C: 对想要来中国,或者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有什么建议吗?
S: 如果你要来,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种准备不是只看几本书或者了解一些文化和工作建议就够了的。我非常建议能够先跟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聊一聊,知道自己期待些什么,困难到底是什么,以及自己是否能接受。当然,如果能够自己提前来做一次比如两周的Information Trip,有一些个人的体验,就更好了。
C: 之后无法长期待在中国了,有什么遗憾吗?
S: 我很喜欢吃中餐,但我不会做,而且因为平时工作很忙,又要兼顾读MBA,还要到处旅行,所以没有来得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