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同学在学习古文时很纳闷,古人怎么有那么多称呼?什么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什么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等等。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命名、取字时可有一套讲究了。
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这就是“名”的由来。事实上,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子长到20岁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笄”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男女都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卿。
那么,古人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两者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了。不过,只要你是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除了名和字外,许多古人还有别号,又叫别字。如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与字相比较,别号的命名就自由得多了。很多文人墨客都是随性情取号,号中有一定的寓意和禅机。时至今日,有些国画大师或艺术家仍给自己取号,不过已不再以号行世,只是自娱自乐,陶冶性情而已。
在古代,人们的名、字、号是不能乱用的。一般情况下,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尊贵者对卑贱者时直呼其名,而平辈之间和称呼长辈、上级时则称字,以示尊敬。比如《论语》中,孔子自称为“丘”,表示自谦,而对门下弟子则直呼其名。例如:“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孔子直呼弟子子路的名——“由”。再如《论语·先进》中:“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句话中,子路自称为“由”,以表示对老师孔子的尊敬。另外,古代学生在老师面前提起其他同学时也是称名不称字,据考证,这种习惯自《论语》继承而来。字与号的用法区别不是很大。历史上有些名士起了好几个别号,如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有的人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苏东坡等。也有人以字行,如文徵明,原名璧,以“徵明”行于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们等级观念更加严重,于是一种以官爵、出生地或住地命名的方法出现了,比如人们把杜甫称为“杜工部”(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把王安石称为“王临川”(因其是临川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有义务学好古文,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前段时间,某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闹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主持人大声问参加节目的嘉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一位嘉宾不假思索地答道:“苏东坡。”主持人惋惜地说:“对不起,答错了,减去100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苏轼!”
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这就是“名”的由来。事实上,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子长到20岁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笄”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男女都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卿。
那么,古人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两者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了。不过,只要你是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除了名和字外,许多古人还有别号,又叫别字。如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与字相比较,别号的命名就自由得多了。很多文人墨客都是随性情取号,号中有一定的寓意和禅机。时至今日,有些国画大师或艺术家仍给自己取号,不过已不再以号行世,只是自娱自乐,陶冶性情而已。
在古代,人们的名、字、号是不能乱用的。一般情况下,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尊贵者对卑贱者时直呼其名,而平辈之间和称呼长辈、上级时则称字,以示尊敬。比如《论语》中,孔子自称为“丘”,表示自谦,而对门下弟子则直呼其名。例如:“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孔子直呼弟子子路的名——“由”。再如《论语·先进》中:“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句话中,子路自称为“由”,以表示对老师孔子的尊敬。另外,古代学生在老师面前提起其他同学时也是称名不称字,据考证,这种习惯自《论语》继承而来。字与号的用法区别不是很大。历史上有些名士起了好几个别号,如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有的人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苏东坡等。也有人以字行,如文徵明,原名璧,以“徵明”行于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人们等级观念更加严重,于是一种以官爵、出生地或住地命名的方法出现了,比如人们把杜甫称为“杜工部”(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把王安石称为“王临川”(因其是临川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有义务学好古文,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前段时间,某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闹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笑话。主持人大声问参加节目的嘉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一位嘉宾不假思索地答道:“苏东坡。”主持人惋惜地说:“对不起,答错了,减去100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