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细研《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本文对于其中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关键词: 信息质量 二律背反 物质载体
近期研读张辑哲先生发表的《论信息检索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这一文章,被张先生精妙的用语与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他通过古今信息技术发展介质变化的角度,反复对比,从而得出了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现阶段人类正处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电子及网络科技使得各种信息唾手可得,张先生认为,在信息传播速度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人们接受的众多信息中,虚假信息占了大多数,从而达成了二律背反的条件。然而,笔者在细读张先生的文章时,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下文笔者将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信息的质与量
张先生指出信息的“质”与“量”和物质产品的“质”与“量”的理论关系及社会效应一样:二者虽不可分,但“质”比“量”更重要,更具有基础意义。然而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哲学关系中,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然而张先生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论据,证明信息的“质”比“量”更重要。相反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量已比质量更重要,涵盖60种语言的Google翻译,就是一个绝妙例子。早在1990年代,IBM的专家曾开发一套 Candide翻译系统,采用加拿大国会的英法语双语文件,精心准备300万个句对,训练电脑读懂使用机率,来增加翻译的精准度,但后来进展却不大,终告放弃。几年之后,Google也决定投入翻译领域,但不同于IBM使用300万个精心翻译的句子,而是使用手边更庞大更混乱的数据集,数据来源包含各公司网站官方文件的多语翻译,国际组织的多语报告,或是Google图书扫描计画,纳入的书籍翻译,甚至包含网上各种断简残篇品质参差不齐混乱的数据。这样一来,翻译的准确度再度提升,甚至某个英文字之后,出现另外一个字的机率,都能够计算出来。人工智慧专家指出,Google使用的数据,常有不完整的句子,拼字错误文法缺误,但正因为拥有比其他语料库多出千万倍的数据,足以盖过缺点。因此,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要接受,数据数量远比数据品质重要,而且要接受杂乱,不能事事要求精确。
此外,文章中指出“错误的信息、混乱的信息、靠不住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一条信息是真是假,而不是根据之前已有的认知。153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由于托勒玫的地心说在当时已经成为维持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人们都认为日心这是错误的信息、靠不住的信息,判断这条信息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根据他们之前已有的认知——地心说,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用已有的认知标准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并不科学,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张先生在此部分说道“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来越快、越来越高;而信息在被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却越来越越差、越来越低” ,依旧是缺乏论证。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比如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来说,不仅处理速度快,而且得到的质量也更高。Alphago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 2016年3月,谷歌旗下Deep Mind 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阿法狗”以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围棋这项被认为太过复杂而计算机不可能掌握的智力运动上,人类被人工智能获得压倒性胜利,让人们大跌眼镜。随着人机大战落幕,此战也被称为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胜利。以斯坦福大学每年组织的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为例,计算机识别并分类图片内容的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其准确率也不断提高;2012年获胜机器的错误率尚高达15.315%,但是到2015年,这个数字已降到3.567%,而人类在这个测试中不仅速度很慢,而且错误率大约为5.5%。由此可见,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快、越高,未必导致信息的真实性、确定性、可靠性程度越差、越低。
张辑哲先生又在叙述信息的发展歷程中写到:“在信息技术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来越快、越来越高,而信息在被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却越来越低。”并举例说明竹木不如金石、缣帛不如竹木、 纸张不如缣帛,从而得出结论:当信息脱离实物载体时,其信息的质量及真实程度将是极其低下的。笔者认为,张先生在讨论信息质量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对“正确的信息”作明确的说明。MBA智库对信息质量的定义是“信息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可信度、时效性,内容的连续性等方面。这是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最基本、最主要的标准。网络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都需要进行甄别。”而张辑哲先生在文中所写“有质量信息”则太过片面,其认为古时的信息质量优于现代,其实是忽视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信息的时效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得到放大,就比如我国市场经济下提出的信息公开政策。
在我国持续信息公开指导具体实践过程中,市场各行为主体往往更关注信公开的完整、准确、真实,而严重忽略信息的时效性特征。重大信息延迟披露而营造出时间差,成为内幕人士牟取暴利的工具,这其中反映出我国持续公开制度中时效性方面的缺陷。在定期报告中,强调的是某一时间点上公司的情况,但时隔许久之后才披露,这样一方面造成所披露信息是数月前的情况,与现在的状况大相径庭,之后的信息降低了年报的作用,难以做到披露的公平,并且增加了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三.对“二律背反”现象的深层分析和思考
笔者还认为,在张辑哲先生将古代与现代信息质量做对比的同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在信息发展的慢慢历程中,古人的知识更替可以说是极其缓慢的。当先辈们发现一个新的信息时,往往都是通过很多次的实践去证实,最终将最准确的结果记录成册。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人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审核是相对严格的。举例来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这个理论记录在书本上只有短短的百字,然而其理论的真实却几乎要好几代人来证实,其间的信息量庞大而繁杂,用到的知识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发生的合作甚至是争执,都可以说是整个知识产生的一部分。然而,真正记录在书本上的不过是最正确最简化的“F=(Gm1m2)/r^2”这样一个公式而已。反观现在的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上讨论一个观点时,无论讨论的问题多么简单明了,但只要输入进电脑,传播至网络,都会被当作一条“信息”被记录,那么,网络上无用且未被证实的信息当然会不计其数。然而,笔者认为那些故意散布虚假且明显有低级错误的信息都不能被当成“有效”信息。笔者认为不妨做这样一条假设:在信息时代之前,如果古代人口和现在人口数量一致,且前者所产生得到信息也都可以被记录,那么社会上所产生的“有效”信息比例其实是大致一样的。再者,将古代人和当下信息时代的人们做一下对比,我们每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虽然有高有低,但是相较于先辈们无疑是相当出色的。记录信息的载体在改变,然而接受信息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进步,人类最出色的能力就是适应力与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人类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当然也在飞速进步。笔者认为,任何人接受信息之前都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简单的过滤、甄别,那么,再结合上述所说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古代人和现代人接受的“有效”信息里,正确的信息所占的比例其实所差无几。
从信息的获取、处理、组织、存储、传递到信息的利用 ,都需要人参与到这一信息管理流程中。因此,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增强自身信息意识,不做错误信息的传播者 ,从信息源头制止錯误信息的传播才是提高信息质量的最有效措施。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改变信息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信息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结红.对《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358-359.
[2]周玲.对《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2(06):26-28+25.
[3]张辑哲.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J].档案学通讯,2002(04):4-7.
作者简介:
宋丹丹 (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关键词: 信息质量 二律背反 物质载体
近期研读张辑哲先生发表的《论信息检索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这一文章,被张先生精妙的用语与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他通过古今信息技术发展介质变化的角度,反复对比,从而得出了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现阶段人类正处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电子及网络科技使得各种信息唾手可得,张先生认为,在信息传播速度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人们接受的众多信息中,虚假信息占了大多数,从而达成了二律背反的条件。然而,笔者在细读张先生的文章时,还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下文笔者将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信息的质与量
张先生指出信息的“质”与“量”和物质产品的“质”与“量”的理论关系及社会效应一样:二者虽不可分,但“质”比“量”更重要,更具有基础意义。然而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哲学关系中,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然而张先生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论据,证明信息的“质”比“量”更重要。相反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量已比质量更重要,涵盖60种语言的Google翻译,就是一个绝妙例子。早在1990年代,IBM的专家曾开发一套 Candide翻译系统,采用加拿大国会的英法语双语文件,精心准备300万个句对,训练电脑读懂使用机率,来增加翻译的精准度,但后来进展却不大,终告放弃。几年之后,Google也决定投入翻译领域,但不同于IBM使用300万个精心翻译的句子,而是使用手边更庞大更混乱的数据集,数据来源包含各公司网站官方文件的多语翻译,国际组织的多语报告,或是Google图书扫描计画,纳入的书籍翻译,甚至包含网上各种断简残篇品质参差不齐混乱的数据。这样一来,翻译的准确度再度提升,甚至某个英文字之后,出现另外一个字的机率,都能够计算出来。人工智慧专家指出,Google使用的数据,常有不完整的句子,拼字错误文法缺误,但正因为拥有比其他语料库多出千万倍的数据,足以盖过缺点。因此,进入大数据时代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要接受,数据数量远比数据品质重要,而且要接受杂乱,不能事事要求精确。
此外,文章中指出“错误的信息、混乱的信息、靠不住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一条信息是真是假,而不是根据之前已有的认知。153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由于托勒玫的地心说在当时已经成为维持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人们都认为日心这是错误的信息、靠不住的信息,判断这条信息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根据他们之前已有的认知——地心说,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用已有的认知标准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并不科学,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信息技术发展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张先生在此部分说道“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来越快、越来越高;而信息在被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确定性、可靠性程度却越来越越差、越来越低” ,依旧是缺乏论证。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比如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来说,不仅处理速度快,而且得到的质量也更高。Alphago就是一个很好的列子。 2016年3月,谷歌旗下Deep Mind 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阿法狗”以4:1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围棋这项被认为太过复杂而计算机不可能掌握的智力运动上,人类被人工智能获得压倒性胜利,让人们大跌眼镜。随着人机大战落幕,此战也被称为是人工智能的里程碑胜利。以斯坦福大学每年组织的大规模视觉识别挑战赛为例,计算机识别并分类图片内容的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其准确率也不断提高;2012年获胜机器的错误率尚高达15.315%,但是到2015年,这个数字已降到3.567%,而人类在这个测试中不仅速度很慢,而且错误率大约为5.5%。由此可见,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快、越高,未必导致信息的真实性、确定性、可靠性程度越差、越低。
张辑哲先生又在叙述信息的发展歷程中写到:“在信息技术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信息处理的速度、效率越来越快、越来越高,而信息在被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却越来越低。”并举例说明竹木不如金石、缣帛不如竹木、 纸张不如缣帛,从而得出结论:当信息脱离实物载体时,其信息的质量及真实程度将是极其低下的。笔者认为,张先生在讨论信息质量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对“正确的信息”作明确的说明。MBA智库对信息质量的定义是“信息质量包括学术水平、可信度、时效性,内容的连续性等方面。这是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最基本、最主要的标准。网络信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都需要进行甄别。”而张辑哲先生在文中所写“有质量信息”则太过片面,其认为古时的信息质量优于现代,其实是忽视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信息的时效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得到放大,就比如我国市场经济下提出的信息公开政策。
在我国持续信息公开指导具体实践过程中,市场各行为主体往往更关注信公开的完整、准确、真实,而严重忽略信息的时效性特征。重大信息延迟披露而营造出时间差,成为内幕人士牟取暴利的工具,这其中反映出我国持续公开制度中时效性方面的缺陷。在定期报告中,强调的是某一时间点上公司的情况,但时隔许久之后才披露,这样一方面造成所披露信息是数月前的情况,与现在的状况大相径庭,之后的信息降低了年报的作用,难以做到披露的公平,并且增加了内幕交易的可能性。
三.对“二律背反”现象的深层分析和思考
笔者还认为,在张辑哲先生将古代与现代信息质量做对比的同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在信息发展的慢慢历程中,古人的知识更替可以说是极其缓慢的。当先辈们发现一个新的信息时,往往都是通过很多次的实践去证实,最终将最准确的结果记录成册。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人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审核是相对严格的。举例来说,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2,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这个理论记录在书本上只有短短的百字,然而其理论的真实却几乎要好几代人来证实,其间的信息量庞大而繁杂,用到的知识更是数不胜数,这其中发生的合作甚至是争执,都可以说是整个知识产生的一部分。然而,真正记录在书本上的不过是最正确最简化的“F=(Gm1m2)/r^2”这样一个公式而已。反观现在的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上讨论一个观点时,无论讨论的问题多么简单明了,但只要输入进电脑,传播至网络,都会被当作一条“信息”被记录,那么,网络上无用且未被证实的信息当然会不计其数。然而,笔者认为那些故意散布虚假且明显有低级错误的信息都不能被当成“有效”信息。笔者认为不妨做这样一条假设:在信息时代之前,如果古代人口和现在人口数量一致,且前者所产生得到信息也都可以被记录,那么社会上所产生的“有效”信息比例其实是大致一样的。再者,将古代人和当下信息时代的人们做一下对比,我们每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虽然有高有低,但是相较于先辈们无疑是相当出色的。记录信息的载体在改变,然而接受信息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进步,人类最出色的能力就是适应力与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人类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当然也在飞速进步。笔者认为,任何人接受信息之前都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简单的过滤、甄别,那么,再结合上述所说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古代人和现代人接受的“有效”信息里,正确的信息所占的比例其实所差无几。
从信息的获取、处理、组织、存储、传递到信息的利用 ,都需要人参与到这一信息管理流程中。因此,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增强自身信息意识,不做错误信息的传播者 ,从信息源头制止錯误信息的传播才是提高信息质量的最有效措施。我们能做的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改变信息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信息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结红.对《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358-359.
[2]周玲.对《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2(06):26-28+25.
[3]张辑哲.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J].档案学通讯,2002(04):4-7.
作者简介:
宋丹丹 (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