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村初中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地。通过调查分析江苏省S县5所乡镇初中校园欺凌的现状,推动当前农村初中的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学校在密切关注暴力校园事件的发生时,还应重点关注校园中存在的“冷暴力”欺凌事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心理健康等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状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6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农村地区乡镇初中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地。农村初中生群体多为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地区社会环境杂乱、学校及教师管理方法落后等因素都极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对江苏省S县的五所乡镇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前校园欺凌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校园欺凌治理工作。
1概念的再确定
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校园欺凌概念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校园欺凌是与校园暴力不同的概念,如学者任海涛认为,校园欺凌强调学生之间的持续性的精神伤害,而校园暴力强调的则是以“硬暴力”为主的攻击行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是老师或学生。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概念加以区分,如学者陶建国在《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启示》中就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混用,即表明作者认为两个概念等同,区分的必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一改之前对校园暴力避讳的态度,直面校园欺凌的治理问题,这反映出国家对校园欺凌严重性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直接使用校園暴力和校园欺凌两个概念,全文也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实际上在一些国家,如韩国、俄罗斯等,对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界定也是含混不清的。通过对国内关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文献进行梳理,笔者认为校园欺凌的概念基本等同于校园暴力的概念,两者都强调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对学生身体或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的有意的攻击行为,既包括对抗性的肢体行为,也包括言语、态度等“冷暴力”行为。此外,无论是持续性反复性的攻击行为还是偶发性的攻击行为,只要是蓄意的都属于欺凌和暴力行为。因此,本文中所提及的校园欺凌等同于校园暴力的概念。
2现状分析
2.1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的总样本为江苏省S县的农村初中学生。 S县隶属于江苏省,现共有农村初级中学14所,初等职业学校1所。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在S县的5所乡镇初级中学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91份,回收率99%,剔除无效问卷4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1份,有效率94.5%。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为851人,其中男生为464人,占总人数的54.5%,女生人数为387人,占总人数的45.5%。七年级学生304人,占比35.7%,八年级学生326人,占比38.3%,九年级学生221人,占比26%。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本次调查中,13.5%的学生表示校园欺凌的行为在校园中很常见,36.3%的同学表示偶尔发生,19.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30%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的学校没有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对于校园内常见的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的现象,45.9%的学生明确表示反对,30.1%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19.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明确表示支持的学生仅占4.3%。
欺凌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老师及家长不易关注的时间段。其中48.4%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课间休息时段,认为发生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比例为23.9%;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比例为27.7%。
欺凌发生的地点调查中,校园内部仍然是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被调查的851名学生中,有近半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校园偏僻角落,其次为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学校的周边场所,认为主要发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的学生最少,仅为14.1%。
2.2.2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分析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暴力行为及“冷暴力”行为。其中暴力行为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主要为打架、斗殴等肢体暴力行为及胁迫、勒索财物等恶性暴力行为。而“冷暴力”行为则主要包括语言、态度、网络等形式的暴力。本次调查中,共列出了6种最为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其中“殴打或推搡等肢体行为”、“胁迫或勒索财物”为暴力行为,“嘲笑、取绰号、恶意评论身体特征等”、“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散播隐私、谣言”、“用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及“故意排挤或孤立他人”为“冷暴力”行为。
据表1可知,目前农村初中生遭受最多的校园欺凌行为为“被他人当面或背地里用言语辱骂”;其次为“被他人嘲笑、恶意评论生理特征等行为”及“被他人故意孤立、排挤”。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初中校园中,更多的学生正在承受着语言、态度等形式的“冷暴力”。而易于被发现的殴打、威胁等暴力欺凌行为则发生率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暴力行为容易被发现,学校及家长能够及时制止,而“冷暴力”行为隐蔽性强,容易受到老师及家长的忽略。
遭遇校园欺凌后的应对方面,受访851名学生中,有71.3%的学生选择向家长老师求助;11.6%的学生害怕被报复而选择默默承受;10.6%的学生选择暂时忍受,日后找机会报复;只有4.3%的学生选择立即找别人帮忙,报复回来;此外,还有2.1%的学生觉得没面子、不想让别人知道而独自忍受。
2.3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情况分析
由表2的数据可知,“对他人进行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的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为“嘲笑他人、取绰号、恶意评论他人身体特征等”,“对他人进行殴打、推搡”和“故意孤立、排挤他人”的平均数相等,而“胁迫或勒索过他人财物”及“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等”的平均值则较低。对欺凌行为的平均值分类加总可知,初中生对他人实施“冷暴力”行为的频次远高于暴力行为。 实施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在“对他人实施殴打、推搡等肢体暴力行为”和“胁迫他人或勒索财物”以及“嘲笑、取绰号、恶意评论过他人的生理特征等”三个行为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而在“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等”、“故意孤立、排挤他人”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实施欺凌行为在年级方面的差异表现为:除了“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方面三个年级无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的行为方面,三个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七年级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八年级,八年级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九年级,年级越低实施欺凌行为的频率越高。
3对策建议
(1)在“轻暴力重侮辱”的校园欺凌现状下如何在法律层面有效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是当前校园欺凌治理面临的难题之一。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片面从轻的处理方式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门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校园欺凌的范畴、责任主体及惩治措施是当前推进校园欺凌治理的有效途径。
(2)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注重欺凌行为的预防。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相应法律及欺凌行为的危害,从思想上降低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冲动。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通过图片、视频、戏剧化表演等方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欺凌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式,消灭校园监控管理盲区,加强对校园的安全巡视工作,课间时段要鼓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走进教室及走廊,及时了解学生及班级情况。
(3)在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方面学校的管理要有针对性,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關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性别、年级、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差异。农村初中生中大部分为留守学生,父母在情感陪伴上的缺失使他们更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学校要督促教师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家庭情况等,做好家校沟通。
(4)学生自身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在遭受欺凌行为时要勇于揭发,向家长、老师以及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02):43-50.
[2]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06).
[3]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关键词:农村初中;校园欺凌;现状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5.06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农村地区乡镇初中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地。农村初中生群体多为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地区社会环境杂乱、学校及教师管理方法落后等因素都极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对江苏省S县的五所乡镇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前校园欺凌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校园欺凌治理工作。
1概念的再确定
我国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校园欺凌概念的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校园欺凌是与校园暴力不同的概念,如学者任海涛认为,校园欺凌强调学生之间的持续性的精神伤害,而校园暴力强调的则是以“硬暴力”为主的攻击行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是老师或学生。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概念加以区分,如学者陶建国在《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启示》中就将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混用,即表明作者认为两个概念等同,区分的必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一改之前对校园暴力避讳的态度,直面校园欺凌的治理问题,这反映出国家对校园欺凌严重性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直接使用校園暴力和校园欺凌两个概念,全文也没有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实际上在一些国家,如韩国、俄罗斯等,对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界定也是含混不清的。通过对国内关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文献进行梳理,笔者认为校园欺凌的概念基本等同于校园暴力的概念,两者都强调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对学生身体或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的有意的攻击行为,既包括对抗性的肢体行为,也包括言语、态度等“冷暴力”行为。此外,无论是持续性反复性的攻击行为还是偶发性的攻击行为,只要是蓄意的都属于欺凌和暴力行为。因此,本文中所提及的校园欺凌等同于校园暴力的概念。
2现状分析
2.1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的总样本为江苏省S县的农村初中学生。 S县隶属于江苏省,现共有农村初级中学14所,初等职业学校1所。本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法,在S县的5所乡镇初级中学共发放900份问卷,回收891份,回收率99%,剔除无效问卷4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1份,有效率94.5%。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为851人,其中男生为464人,占总人数的54.5%,女生人数为387人,占总人数的45.5%。七年级学生304人,占比35.7%,八年级学生326人,占比38.3%,九年级学生221人,占比26%。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本次调查中,13.5%的学生表示校园欺凌的行为在校园中很常见,36.3%的同学表示偶尔发生,19.6%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只有30%的学生明确表示所在的学校没有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对于校园内常见的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的现象,45.9%的学生明确表示反对,30.1%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19.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明确表示支持的学生仅占4.3%。
欺凌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老师及家长不易关注的时间段。其中48.4%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课间休息时段,认为发生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比例为23.9%;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比例为27.7%。
欺凌发生的地点调查中,校园内部仍然是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被调查的851名学生中,有近半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校园偏僻角落,其次为学校的公共场所及学校的周边场所,认为主要发生在上学或放学途中的学生最少,仅为14.1%。
2.2.2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分析
校园欺凌行为主要包括暴力行为及“冷暴力”行为。其中暴力行为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暴力,主要为打架、斗殴等肢体暴力行为及胁迫、勒索财物等恶性暴力行为。而“冷暴力”行为则主要包括语言、态度、网络等形式的暴力。本次调查中,共列出了6种最为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其中“殴打或推搡等肢体行为”、“胁迫或勒索财物”为暴力行为,“嘲笑、取绰号、恶意评论身体特征等”、“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散播隐私、谣言”、“用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及“故意排挤或孤立他人”为“冷暴力”行为。
据表1可知,目前农村初中生遭受最多的校园欺凌行为为“被他人当面或背地里用言语辱骂”;其次为“被他人嘲笑、恶意评论生理特征等行为”及“被他人故意孤立、排挤”。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初中校园中,更多的学生正在承受着语言、态度等形式的“冷暴力”。而易于被发现的殴打、威胁等暴力欺凌行为则发生率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暴力行为容易被发现,学校及家长能够及时制止,而“冷暴力”行为隐蔽性强,容易受到老师及家长的忽略。
遭遇校园欺凌后的应对方面,受访851名学生中,有71.3%的学生选择向家长老师求助;11.6%的学生害怕被报复而选择默默承受;10.6%的学生选择暂时忍受,日后找机会报复;只有4.3%的学生选择立即找别人帮忙,报复回来;此外,还有2.1%的学生觉得没面子、不想让别人知道而独自忍受。
2.3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情况分析
由表2的数据可知,“对他人进行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的行为平均数最高,其次为“嘲笑他人、取绰号、恶意评论他人身体特征等”,“对他人进行殴打、推搡”和“故意孤立、排挤他人”的平均数相等,而“胁迫或勒索过他人财物”及“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等”的平均值则较低。对欺凌行为的平均值分类加总可知,初中生对他人实施“冷暴力”行为的频次远高于暴力行为。 实施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在“对他人实施殴打、推搡等肢体暴力行为”和“胁迫他人或勒索财物”以及“嘲笑、取绰号、恶意评论过他人的生理特征等”三个行为方面显著高于女生,而在“言语辱骂、当面或背地里说坏话”、“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等”、“故意孤立、排挤他人”方面,男生与女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实施欺凌行为在年级方面的差异表现为:除了“在网络平台恶意中伤他人、散播他人隐私、谣言”方面三个年级无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的行为方面,三个年级均存在显著差异,七年级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八年级,八年级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九年级,年级越低实施欺凌行为的频率越高。
3对策建议
(1)在“轻暴力重侮辱”的校园欺凌现状下如何在法律层面有效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是当前校园欺凌治理面临的难题之一。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片面从轻的处理方式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门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校园欺凌的范畴、责任主体及惩治措施是当前推进校园欺凌治理的有效途径。
(2)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注重欺凌行为的预防。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让学生了解相应法律及欺凌行为的危害,从思想上降低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冲动。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通过图片、视频、戏剧化表演等方式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欺凌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式,消灭校园监控管理盲区,加强对校园的安全巡视工作,课间时段要鼓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走进教室及走廊,及时了解学生及班级情况。
(3)在防治校园欺凌的教育方面学校的管理要有针对性,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關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性别、年级、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差异。农村初中生中大部分为留守学生,父母在情感陪伴上的缺失使他们更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学校要督促教师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家庭情况等,做好家校沟通。
(4)学生自身要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严于律己,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在遭受欺凌行为时要勇于揭发,向家长、老师以及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02):43-50.
[2]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06).
[3]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